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新泽 《城市》2001,(2):9-12
一、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化包括小城市(镇)和大城市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结构失衡,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强大城市建设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任杲  宋迎昌 《城市》2018,(2):3-10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伴随着城市人口总数的增多,也暗含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为进一步明晰我国大城市发展现状,笔者借助大城市数量、 大城市化率和大城市平均人口数3个指标,对1980年~2010年20国集团(G20)国家的大城市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大城市发展符合绝大多数国家所呈现的上升趋势,相对于过快发展的大城市数量而言,我国的大城市化率依旧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且我国的大城市平均人口数较其他国家也并未过度发展.今后我国的大城市发展应重点控制大城市数量,提高人口承载潜力较大的大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加快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相似文献   

3.
郭鸿懋 《城市》2002,(1):40-44
中国特大、超大城市的区县,其经济规模都相当于一个中等甚至大城市的水平,它们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目前它们的发展又存在若干方面的制约,集中到一点是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加速  相似文献   

4.
大都市圈的形成机制及我国都市圈的构建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劲松 《城市》2007,(12):22-25
20世纪下半叶.在全球经济恢复性高速增长、经济一体化和信息革命的共同推动下.一种新型城市化形态——大都市圈在世界范围内崛起。大都市圈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城市化进程和世界地缘经济格局.在近代城市增长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进入21世纪.我国各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问联系协作日益紧密。为此,有必要借鉴国际、国内城市发展有益经验.培育一批以超大城市为依托.具有显著带动力的大都市圈.引领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超大城市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社会治理的策源地和前沿阵地,对大中小城市发展具有示范引领效应.我国超大城市发展还存在着治理模式碎片化、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城市治理在资源动员、应急处置、协调配合、服务供给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亟须深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要求生产力冲破国家界限.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空间都具备国际竞争力,只有那些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发达的大城市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化地区才具有竞争力。而且只有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才能不断孕育出新的社会分工和就业机会.才能吸引人才和财富进入.才拥有国际竞争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和人力资源.才有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7.
沈艳兵 《城市》2013,(6):55-58
天津、重庆和武汉这3个城市都属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发展带动了我国环渤海地区、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都是以服务经济为主,充分汇聚了区域内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多种要素资源,从而发挥其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与带动作用。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津、渝、汉都具备了这些特点,服务业的发展也必然成为其城  相似文献   

8.
何骏 《城市》2008,(2):22-26
城市群又称大城市圈、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具有发达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大城市构成)、若干个中心城市(中型城市构成)和众多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等)组成的城市群落。群落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近郊区与滨海新区人口分布变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伟 《城市》2007,(3):63-65
一、引言 对人口分布的研究不仅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对制定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城市的人口分布做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如对上海、北京、武汉、杭州等大城市人口郊区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树琮 《城市》2004,(4):17-18
一、大城市圈经济是经济发达地区发展阶段的体现和必由途径 据统计,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地区三大城市圈(群)人口只占全国的7.5%,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总额的30%,引进外资占全国的73%.这一事实,突出地表明了大城市圈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何等重要,其核心地位又是何等的凸现.  相似文献   

11.
韩少秀  张丰羽 《城市》2021,(5):41-49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集中表现为大城市数量和人口的迅速增加.笔者立足国际视角,探究驱动大城市人口集聚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城镇化水平提高,人口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越高、创新能力越强的国家,其人口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越高;收入差距越大,其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程度越高;便利的交通条件对于大城市的人口集聚程度有负向作用;环境条件和区位条件对于人口在大城市的集聚程度影响微弱;制度和政策对于城市规模分布有一定影响.由此,笔者得出统筹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完善产业调节机制以及促进人口变化与城市规划联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城市》1992,(1)
小城镇发展动力问题是小城镇研究的重要内容。城镇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其发展的动力各有特点。一般说来,小城镇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国家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布点,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等。大城市郊区的小城镇(以下简称城郊小城镇)作为小城镇的一种特殊类型,既受到一般小城镇发展动力的作用,又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动力机制。一、城与郊协调发展是城郊小城镇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邢燕  巢元凯  谭健 《城市》2010,(7):26-30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建设也随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大都市的更新和发展中,为缓解其膨胀所带来的压力,大多采取高强度的城市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高密度和高容量两个方面,我们称这种采取发展模式的地区为“城市高密度地区”。城市高密度地区一般存在于大城市的现状城市中心和商业区等土地资源和价值高度集中的区域,同时它也是城市风格和文化特征集中体现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经过30多年来的建设实践,参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结合沿海一些大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对我国大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的一些规律,如城市扩展沿交通走廊轴线发展的脉动规律、城市边缘地区定向开发规律以及城市经济集聚与扩散规律制约下的城市空间扩展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探索这些规律可以指导我国的城市规划与建设,防止城市用地盲目扩大、用地失控,并促进城市土地开发按资源节约型方向发展,走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康城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一直方兴未艾.四川是我国的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农业大省,四川小城镇的改革与发展,不仅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全国的小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2004,(3):13
2004年中国大城市委员会年会暨理论研讨会于5月4日至5月6日在邯郸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会议由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专业委员会主办,邯郸市人民政府承办。会议代表共计80余人。邯郸市代市长王三堂致欢迎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龙永枢在发言中围绕大会主题提出了“大城市发展必须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城市经济发展必须以效益为核心;城市化速度要因地制宜;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明斗  闫昱睿 《城市》2021,(6):25-37
城市蔓延问题属于城市发展中的战略性问题,合理识别城市蔓延的经济发展效应对未来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参考价值.笔者以我国2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论证分析了2009年~2018年城市蔓延及其异质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蔓延对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相对于低水平的城市蔓延,高水平的城市蔓延对经济发展的负向影响更大.不同规模城市的蔓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同,相较于中小城市,大城市的蔓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向影响更大.不同主导产业的城市的蔓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相较于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城市的蔓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向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对于制定科学的城市精明扩张政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峥 《城市》2012,(1):35-39
一、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城市是具有一定空间形态的经济集聚体,人口和产业集聚是城市的基本特征.生产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分工越细,经济社会对空间集聚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空间城市化是人口与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集聚效应的过程.而集聚效应的产生又依赖于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一般而言,最优的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将可以产生最大的空间集聚效应.相比小城镇发展模式而言,从集聚形式、规模经济、"增长极"作用的角度来看,大城市、城市群发展能够发挥集中集聚优势,代表着空间结构演变的发展方向,在规模经济方面优势明显,更是现代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空间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一个国家越发达,其城市化水平越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到1996年末,我国已有大小城市666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11个,100到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23个,50到100万人口的大城市44个,20到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159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393人,按城市人口计算,城市化水平达到17%。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能不承认,我们还是落后的,就城市化而言,“化”的质与量都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刘海岩 《城市》2004,(4):44-47
在法国,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考察了一些城市后,会发现法国城市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法国人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刻意地保留着城镇引以为自豪的历史.像里昂这种大城市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