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之一,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方式的改变措施。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音乐教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理应成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的重要一环。下面就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整合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的能力。并主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堂中的整合作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开口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它的研究与实 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主张大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6.
多媒体教学以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表现形式深受师生的青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试作阐述.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适应当今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8.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学的演示工具、信息搜索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不再只是知识接受和传播的过程,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帮助者、促进者。  相似文献   

9.
多媒体教学以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动静结合等表现形式深受师生的青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就多媒体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试作阐述。一、情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引”。如果在引入新课时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使教学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个新的课题,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如何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本文从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学习、交流、借鉴,课后反思,参加各种专业化培训等多种途径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第一次提出“课程整合”概念,并成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相关学者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作为学习对象,主要目的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学习过程中有时结合其他课程内容;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三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笔者在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课时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种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所以钱伯斯(美国Cisco公司总裁)认为“网络的最大应用就是教育的应用”,而网络教育应用的主要着力点就是对课程进行数字化的革命和改造,也就是发展网络课程。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适应当今信息技术时代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学习。通过网络交流和协作,学习小组通过反思进行小组的重建和合并。用合理的、合乎逻辑的证据表达出小组对问题的看  相似文献   

15.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很显然,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一、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战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高校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改革的重要契机。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中,既可以丰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拉近学生与思想政治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进一步改变思政课程教学停留在表面的情况[1]。本文从分析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究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主要形态及实效,以此获取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实现信息化、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办出特色的突破口。2005年9月,我校与北师大合作进行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本研究旨在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英语、信息技术三个学科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辐射到其他学科教学的发展。经过实践,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改变了教师教的观念,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探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的主要内容之一.怎样认识探究性学习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问题,而且学习方式的变革又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究性学习正是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以及怎样进行探究性学生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又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我们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合,最直接的就是要构建整合的模式,即设计一种能指导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简易模型。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很显然,现代信息技术对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