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任建明 《学术界》2023,(4):80-88
腐败是廉政学科的核心概念,但却一直众说纷纭甚至谬误很多。争议和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即定义视角的差异、重要概念的数量、公共权力和委托权力之争、腐败主体的模糊性。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严格证明表明,应当基于委托权力而非公共权力定义腐败;尽管现有的基于委托权力的腐败定义可继续使用,但需增加两个重要注解。腐败主体范围甚广,包括所有组织以及个体中凡具备人的基本智力和行为能力者。使用一个过程工具,可辨识嫌疑腐败行为。应当基于正确的腐败定义调整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法律和政策。  相似文献   

2.
王新喜  张棣 《江汉论坛》2007,1(11):23-25
权利包括私权与公权,私权发生在私人领域,它距政治权力较远;公权发生在公共领域,从政治体制的角度来讲,它本身就是政治权力.然而,当今对权利的侵占和剥夺恰恰发生在"私权"领域,这是由于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所致,所谓维权活动就是在这个领域里展开的.只有解决好对权力的监督,特别是媒体对权力的监督,继而从根本上解决权力的来源和动力问题,才能使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进入良性有序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土地腐败的界定 “腐败”是我国政治经济领域的顽疾.尤其近年伴随着土地市场化和房地产业高速发展,“土地腐败”案件频频被曝光,且不少案件涉案金额巨大、、涉案人数众多、跨多行政级别和跨多部门.“腐败是为了私人利益而滥用公共权力” ,土地腐败则是为了私人利益滥用土地资源与市场管理之行政权力;后者不仅限于土地管理部门的职权,还包括与土地管理相关部门的行政权力.  相似文献   

4.
简论集体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所谓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非法获得私人利益的行为。这里包含了腐败的四项基本内容:①腐败的主体是国家公职人员;②腐败的目的是为了谋取私利;③腐败的手段是非法用权;④腐败的最终结果表现为一种行为。腐败活动的存在与公共机构等有关联。如果我们将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或代理者分为个体和集体的两类,同时将私人  相似文献   

5.
腐败成因论     
罗敏 《江汉论坛》2002,(1):61-65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的经济理性等五个条件。腐败现象的蔓延,是渐进式体制转型期各种条件综合地形成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看,腐败在以下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蔓延:一是公共权力或政府功能的畸变,二是组织伦理的错位导致“官德”蜕变和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二者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官员“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和腐败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势或环境。  相似文献   

6.
国际上对腐败的通行定义是“腐败就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Tanzi,1 995,IMF)。有时候 ,公共权力滥用所产生的收益也不一定归于个人 ,而流向个体所属的政党、阶级、部落、集团、朋友和家庭。这里有两类腐败效应 :一类是直接效应 ,官员滥用公共权利谋取个人权利 ;另一类是间接效应 ,其相关利益者谋取了私利 ,而损害了公共利益 ,即至少部分地降低或损害了对所有公民有利的共同利益。国际上对腐败类型归纳和划分各不相同。为了便于深入认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主要腐败类型 ,同时方便计算 ,本文将中国的腐败类型划分为四种类型 …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腐败产生原因的理论诠释所谓腐败,就是公职人员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行为。腐败行为分为政治领域的腐败行为和经济领域的腐败行为。政治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中,保护人和被保护人的关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保护人的政府官员个人或小集团在分配社会有价值的事物(如权力、财富、名誉)中优先照顾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后者则以对前者的忠诚、支持或服务作为回报。经济领域腐败行为的基本特征是,在积府对经济生活实行广泛干预的情况下,寻租活动“兴旺发达”。寻租活动又称寻求直接…  相似文献   

8.
私人领域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春 《文史哲》2006,(3):81-87
对于我国的社会生活来说,私人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事物。就其实质来说,它是一个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相对的社会活动空间。它是通过对国家权力作出必要的限制,为私人个体从事经济、道德、文化和审美活动提供的一块免于权力干扰的空间。针对私人领域的这一性质,哈贝马斯曾明确地指出,如果说公共领域以平等为核心,那么私人领域则以自由为其核心。正是私人领域的自由特性使它与审美文化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后者的生长、发展与繁荣正是以自由为基础的。私人领域在不同时期的起伏变化,也因此影响并制约着同时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与特色。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拓展与大众文化的崛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私人领域是与公共领域尤其是与国家权力机关相对应的一个范畴 ,其本质特征在于私人活动的独立性、自由性与自律性 ,处于国家行政权力的控制之外。改革开放以来 ,市场经济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转型 ,为私人领域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私人领域的不断扩大必然吁求特定的文化表现形式 ,以填补这一空白地带 ,这就使得大众文化迅速崛起 ,并成为私人领域准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0.
腐败的实质就是公共权力转化为私人权力的过程.新时期中国腐败的成因主要是因为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还存在于一定范围,并且因为利益规律和权力运行规律影响着党.  相似文献   

11.
周树志 《学术研究》2007,4(1):56-62
本文在对国内诸多学者观点简要评析的基础之上,阐发和论述了公共管理是以公共权力机关为核心并有社会中介组织和公民大众参与的、为实现公共利益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对公共事物进行有效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行政管理是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运用公共权力、制度、法律、公共政策等方式对公共领域的公共事务进行的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的公共实践活动;私人管理是以个人和私人组织为主体,为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对私人领域的私人事务进行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私人管理的相互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何伟  张建中 《理论界》2004,(2):149-150
一、腐败的含义和构成要素“腐败”一词源于生物学用语,是指动物或植物发生变质的过程及结果,即而失去原来的机能和功用。现为人们所常谈的“腐败”是指社会成员中的个别人,背离为人之道或背离本来职责而蜕变本质的社会现象。腐败是一种社会异化现象。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凡是个人在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可以视为腐败行为,如:黄、赌、毒等行为,同时它也包括狭义的腐败。从狭义来说,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达到谋取某种私利的行为。我们在这里所要分析的只是狭义的腐败,也就是人…  相似文献   

13.
关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阐释与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处在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主要是对涉及公众普遍利益的事务向公共权力机关提出批判,形成公众舆论。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中国具有研究和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共领域”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公共权力领域区分开来,并构建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理想模型。按照他的理想模型,公共领域是价值中立的、单一的、超越生活世界的。他试图通过商谈程序等来保证公共领域的中立性,然而这只是把私人领域中的差别和问题放在括号中暂时悬置起来。有差别的私人会构成多样的公共领域。人们按照生活世界中的习俗也能够构建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也不能完全超越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过去行政权力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今后改革的方向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要求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形成这样一种格局:中心是公民权利运行的私人领域,环绕在外围的是公共领域,行政权力的运行严格限制在此公共领域内,为公民权利在私人领域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此种格局能够有效地保障政府、经济、社会意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促成整个政治社会系统的健康和谐发展,最后形成“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腐败 ?对此 ,人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笔者赞同腐败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的观点 ,但更认为腐败实质上是一种利益的再分配。由于“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通常把市场进行的收入分配称做第一次分配 ,把政府主持下的收入分配称做第二次分配”1 ,“而在两次收入分配之外 ,还存在着第三次分配——基于道德信念而进行的收入分配”2 ,因此笔者把腐败称为“第四次分配”。第四次分配是公共权力与经济利益交换 (交易 )的结果 ,它是一种经济利益的不正当转移——为实现不正当的目的通过不合法的手段从资本拥有者向权力持有…  相似文献   

17.
俞文  刘忠 《兰州学刊》2003,(6):152-153
腐败是公共权力的非规范运作 ,是公共权力的私有化表现 ,是权力走向市场的结果。腐败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世界性问题。本文顺应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宏观导向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 ,从腐败的社会现象 ,腐败的内外在原因及如何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等几个方面着手分析腐败 ,力求达到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拒绝权利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启蒙思想家确立起权利的概念以来 ,关于人的权利的理解一直从属于一种“普世精神”。实际上 ,关于权利的认识应当根据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而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从宏观的角度看 ,现代社会生活主要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 ,公共领域是权力的领域 ,而私人的领域才是真正的权利的领域。在公共领域中 ,权利观念、权利意识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对行政人员的行为造成不良的误导。所以 ,在公共行政的领域中 ,应当拒绝行政人员关于自我的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为了避免发生系统性危机,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对陷入困境的私人金融机构进行救助,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私人金融机构的投机性积累,但救助成本却要由全体社会公众来承担。这种用纳税人的"公款"拯救私人金融机构的行为使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一种"道德"悖论。这种"道德"悖论困境的形成根源于金融资本的社会化。金融资本作为资本演化的高级形态,获得了强大的支配和控制国家的权力,从而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权力属性单纯地表现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并使国家陷入"公共权力"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公共权力"危机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20.
公共权力运行中的腐败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从词义上看,是指事物处于腐烂、败坏和变质的状态。腐败一词被移用到政治生活之中,则主要是形容公共权力使用者超越或滥用公共权力所造成的对公共意志的违背。被人们称为“政治癌症的腐败,其对社会整体利益的侵吞、对社会肌体的侵蚀以及对党和政府声誉的破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当我们对腐败现象痛恨之时,应对腐败的相关因素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以寻求对其防治制度的可行性和治理举措的针对性。在考察产生腐败的诸多因素时,我们不难发现公共权力运行过程中公共权力本身和公共权力的使用者与腐败的产生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腐败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