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男性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描写对象,其形象的晦暗色彩与悲凉基调,由明清小说至现代小说,随着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而逐渐增强。现代小说中男性知识分子形象的文学性弱化主要在体现思想上的怀疑与空想、精神上的苦闷与彷徨、身体上的疲惫与衰弱、身份上的没落与尴尬等四个方面,其产生的原因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知识分子的生存艰难和精神困境以及作家对知识分子责任和使命的探索密切相关。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文学与20世纪30-40年代的左翼文学,其所批评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男性知识分子的精神退化或道德堕落,直接影响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与建国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知识分子形象的弱化因此而具有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相互交织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郑正平 《学术界》2007,(6):77-81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早期偏重于表现其理性反思、追逐理想与启蒙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由于受商品经济和意识的挤压,则表现出了向庸俗生活的妥协和回归,以及孤独与坚守信念的分化;而自90年代中期以后,尽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与欲望舞蹈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其揭示出的价值失落和道德危机,已迥异于前期的无奈的妥协与孤独的困守,表现出了令人警醒的道德张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十七年时期的小说文本,《月夜清歌》没有塑造工农兵中的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也没有通过知识分子在和乡村民众的亲密接触中,拷问出了自己灵魂深处的“小”,而是通过暧昧含混的叙事,将乡村颂歌变成启蒙阐释.由于时代政治环境的抑制和启蒙话语本身的缺陷,当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实践由“五四”式的高尚道德义举变成了一场可爱的玩笑并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尴尬的处境之中.  相似文献   

4.
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一般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和作家主体意识中的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两个层面进行探讨。比较明治小说与"五四"小说考察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差异。以中国现代小说为参照基准来重新审视日本近代小说中知识分子自我救赎问题,可以发现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文学观念和文化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东岳论丛》2017,(10):161-166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发生了从建构到解构的骤变。"十七年"至198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宏大叙事、理想化形象塑造和集体记忆的书写为主要内容,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同构关系,获取政治认同;198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叙事策略上呈现出明显的拆解意图,作家以对重大主题的规避、"反英雄"形象塑造和个人叙事立场确立了解构的叙事策略,体现了当代作家对知识分子身份认知的深化和个体意识的觉醒。1990年代以来,作家对知识分子精神价值过度消解,漠视理想和意义的存在,非但无法获得反思的深刻,也使小说陷入了祛魅的歧途。  相似文献   

6.
小说创作的真正难点是人物描写,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从总体上说,是处在"人物性格化的展示阶段",塑造出一批各类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人物塑造的方法上,由于描写的侧重点不同,分别形成了性格小说、情感小说、心理小说。其中,性格小说是主体,也是最有成绩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书写知识分子、塑造其形象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憾。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作家拉斯普京在小说<活着,但要记住>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纳斯焦娜的形象.本文力图通过分析作家笔下女主人公细腻的内心世界,展示她内心的历史责任和人文理想的二律背反,从中使我们感受到作家对人类的精神困境和创伤的深切关怀.小说正是在这充满张力的人物画廊里,再现了作家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徐勇 《兰州学刊》2009,(5):176-178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建国初期的小说在对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上也表现出与现代文学同类小说诸多不同的特征。而随着知识分子被作为有待改造的对象,建国后的小说在主题题材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心等方面都历史地转移到作为新中国的主体——工农兵身上,这种转移造成了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从属于工农兵主体的状况,因此,对知识分子所流出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及爱情的改叙或重写在小说创作中就势在必然而且必要。本着这样的理解,文章将主要从如何描写“小资产阶级”情趣和对爱情叙述的处理两个角度探讨这种不同之处及其背后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9.
郑正平 《学术论坛》2006,(11):174-177
寻根文学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形象类别、精神流变与价值取向经历了由单一到分化丰富的过程。这个时期初创作者在需要启蒙的时代带着强烈的责任感赋予知识分子形象高尚纯洁的伟大精神人格,给当时以伤痕和控诉为主调的文坛带来坚定的风气。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起和经济理念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步呈现出精神的断裂和政治、理想的失落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后,除了对“形而下”的关注加剧外,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也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和理性精神,其精神价值日益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展现世俗化的生活,“为生存”的写作姿态取代了“为人生”的文学追求,知识分子放弃了对生活的批判和审视,体现出对世俗价值观的认同与屈从。而在大众文化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代社会,新写实小说宣扬的世俗价值观越来越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审视和批判新写实小说透露出来的世俗主义价值观,以“入世”的精神积极建设我们当代社会传递正能量、发挥动力作用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杜玉梅 《东岳论丛》2006,27(5):193-194
“狂人”是第一个有现代人格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启蒙形象。“小林”是当代知识分子反启蒙形象的代表。二者表现出迥异的文化定位与自我认同。在张扬个性同群体意识的冲突中,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与尴尬悖谬,由此演绎出中国知识分子在百年变革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命运和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12.
本论文侧重探讨世纪之交以来小说与1980年代小说在"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塑造上的差异,揭示这一叙述嬗变的历史、社会、文化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对世纪之交以来小说中的"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塑造的意义及其缺失作出反思.论文指出,世纪之交以来小说在以下三个方面赋予"1980年代知识分子"形象以不同内涵:一是开掘"1980年代知识分子"现代性的另一副面孔,二是对"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激情作出反省;三是指认"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世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9):91-97
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亦即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与自我想象。然而作者不仅与其笔下人物息息相通,犹与其置身的社会历史休戚相关,撕掳不开。故此,十七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并不是任其心造的幻影,其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都不可避免地烙有彼一时代的"革命"胎记。  相似文献   

14.
阎真的作品努力表现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这一时代蜕变期中人文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与尴尬、烦恼与迷惘、突围与挣扎.<曾在天涯>与<沧浪之水>中的知识分子在进行突围时陷入"回归传统"的误区,而<因为女人>中知识分子的堕落与异化则让人文困境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5.
王金双 《齐鲁学刊》2014,(2):147-151
建国后"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人物众多,但总体上刻画并不成功,真正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形象很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建国后"一体化"的政治语境和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有关。在确立无产阶级国家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中,作家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完全以政治标准代替文学标准,知识分子形象成为一个政治符号,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学"的标本。  相似文献   

16.
在八九十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产生分化,这 与社 会变革有关。知识分子失去往日崇高,从文本中相继隐退,放弃了对社会的关怀。一部分知 识分子仍坚守阵地,承担着启蒙者、张扬者的责任,而另一部分知识分子不再坚守人文至上 、精神至上的立场,自我放逐了。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工具理性主义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同时也引发了知识分子对诸如道德担当与社会责任、批判精神的价值反思,葛兰西知识分子理论为我们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知识分子遭遇的困境和挑战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写实"意向为其极富个性化的文本写实方式创造出必要的前提与内核,在此基础上也就出现了诸如池莉的直白式写实、方方的理想式写实、刘震云的隐喻式写实和刘恒的宿命式写实等生成于新写实小说内部的多元的"写实"表达路径。本文选取池莉、方方、刘震云和刘恒等四位新写实小说代表作家及其文本作为个案,试图从"写实"意向与文本表达的角度审视之,力求重新认识新写实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卢军 《东岳论丛》2023,(5):41-49
《端午节》的创作动机、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与当时鲁迅自身的经济生活体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小说以1920年代“索薪”事件为背景,展示了面临经济与精神双重困境的民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实况。通过塑造持“差不多”说的小官僚兼教员方玄绰这一人物形象,鲁迅既剖析了人性的弱点,又审视、反省了自我,其所折射出的是鲁迅对价值理想精神日渐消解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结合其后创作的“索薪”题材杂文和鲁迅的实际行动进行互文性阅读,可了解鲁迅对“索薪”行为的鲜明态度:否认“不高尚”说,认为其是捍卫知识分子经济权利的正当行为。  相似文献   

20.
韩晟昊先生是<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中的主人公.作家张雅文把他塑造成一位非常成功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身上呈现出五大方面的审美魅力和人格追求,即铮铮铁骨屡遭打击而宁折不弯的硬汉子形象;矢志不渝,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创业者形象;有火气、远见卓识的特立独行的文化启蒙者.形象;晓大理识大局,有忧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爱国者形象;高风亮节,有人情味,幽默风趣的东方智者形象等,这一形象的塑造凝聚了作家张雅文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