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南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语是从古代继承而来的,词义、用法后来发生了改变而具有方言特色.通过文献分析,笔者认为河南方言里词汇大体上是由短语结构、句法结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方言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中表现力强的词汇,这对于丰富词汇系统和语言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于方言词汇的研究没有足够的重视,观点不一,意见分歧。为此,应推动方言词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3.
词汇化是形成方言词的一种重要途径,明清山东方言里就有不少词汇化而来的方言词。通过对文献中这类方言词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方言词由共同语里的短语结构、句法结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  相似文献   

4.
汉语新词中的方言词义渗透现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的汉语 (普通话 )新词来源广泛 ,有外来词、古语词和方言词。其中 ,来自于港台以及上海、北京等强势方言区的方言词为普通话的词义系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填补了普通话词汇的某些表意空缺 ,改变了词的附加意义 ,譬如 :色彩、形象等等。新词中方言词意义的渗透是语言 (方言 )接触的深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如何利用方言词汇结合汉语词汇史的研究给方言分区,一共举了三个例子,闽语的“鼎”字和“拍”(打)字以及粤语的“睇”字,指出词汇溯源的困难以及单用词汇作方言分区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桂馥的考证笔记<札朴>记录了大量的鲁方言材料,有的是从文献求方言本源,有的是用方言考证古词,有的是考释鲁方言词的本字.这些宝贵的鲁方言材料成为<汉语大词典>、<汉语方言大词典>等辞书编纂的重要依据,也为鲁方言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该文是对桂馥在<札朴>中的鲁方言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学术价值略作刍荛之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历史悠久,使用人口众多,各方言差异较大,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同,本文选取部分保定方言词,指出其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意义差别,并进行了粗略的整理。  相似文献   

8.
北方官话方言词"玍古"不是来源于满语,而是来源于"各"。在方言的共时词汇系统中,"玍古"和"葛"嘎"音近义通,是一组来源于"各"的同源词。"玍古"和"葛"嘎"的本字都是"各"。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记录同一个方言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称为同词异字。方言词同词异字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大型语文辞书尤其是方言词典或字典编纂中的立目、用字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汉语词汇吏、语源学的研究,对汉语方言文献的正确评价和对现代汉语词汇的丰富与规范也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章太炎《新方言》中和今方言词有关的216组同词异字对方言词典的编纂有直接的参考作用,其中有2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漏收的词语有关,40组和《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的孤证有关,17组和汉语通用口语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有许多吴方言,已为大家承认,这是《红楼梦》语言研究的一个新成就,对于《红楼梦》本身的研究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红楼梦》作者的研究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但《红楼梦》中的吴方言研究还不够,这里我就《红楼梦》中的吴方言词语作一些补充,以助大家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12.
长江大学芜崧教授的<湖北江陵方言>于2008年由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全书40万字.这样的篇幅在汉语方言研究著作中是少见的.书中解释方言词语2100条、惯用语285条、方言成语176条、俗语108条、谚语言69条.另外,还解析了<楚辞>中的江陵方言词39个,扬雄<方言>中的江陵方言词90个,章太炎<新方言>中的江陵方言词45个,其他古籍中的语词143个.书中对江陵方言词法、句法,特别是惯用句式的描写,多达上百种,信息量大,读来令人畅快,有耳目一新之感.笔者认为该书有如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说"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是当代粤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构成的词语极具方言特色,在粤语区书面语和言语交际中被广泛使用。通过对“爆”在当代使用情况的跟踪考察,结合广州方言文献资料进行参证分析,结果表明:“爆”的意义和用法在当代广州方言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构成的方言新词语有些还进入了普通话的词汇系统,表现出方言与民族共同语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南京船"运载<红楼梦>由长崎港进入日本,自此<红楼梦>开始了它在东瀛日本的生涯.在这两个多世纪间,<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如何?日本学者文人如何受容<红楼梦>这部堪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著作?日本红学的发展情况如何?文章就明治前后、大正、昭和时期<红楼梦>在日本的流行情况作了一番考察并对<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5.
对<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感悟与阐释是理解与感受<红楼梦>题旨与命意的关键.舒芜、王蒙、刘再复三位学者作家研究红学的著作足以"照阐文心"、"启人心智"、"裨益读者".他们关于<红楼梦>悲剧精神的感悟与阐释具有独特的视角,并共同受鲁迅与王国维的影响.他们的红学研究拓宽了<红楼梦>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7.
从<说文>的注音、谐声系统和反切研究等方面回顾世纪<说文>声韵研究的概况;又从<说文>同义词、同源词、同形词、复音词、方言词和颜色词研究等方面回顾20世纪<说文>词汇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不仅于自然景观而且就人物形象都凸显出"红"的意象特征,表现出曹雪芹明显的爱"红"情结.仅就对<红楼梦>中"红"的服饰特征描写及其内在情性表达,探求<红楼梦>中"红"的情性复合意味,以为<红楼梦>开掘出新的文化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9.
浅析《红楼梦》人物语言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红楼梦>人物语言角度出发,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时代背景、心理特征以及人物个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阐述了人物语言的翻译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以叔本华的哲学理论阐释<红楼梦>,是"新红学"初期重要著作之一.讨论了王国维的思想如何与叔本华理论、<红楼梦>产生共鸣,并探讨以哲学思想阐释<红楼梦>,该批评方法的优点及其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