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整个明末农民战争的命运.《明史》的编者认为“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谷应泰把他们二人的作用比喻为“譬如人之死也,献絷其手,而后闯刺其心,献揕其胸,而后闯扼其吭,则献与闯,厥罪惟均也.”近年来史学界对这二位农民领袖的作用论述颇多,却不免失之偏颇,或扬李贬张,或扬张贬李,都与史实不符.只有对二人的作用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才有可能全方位了解整个明末农民战争,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明亡清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大时间长的政治大变革。本文考察这次大变革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渍烂,即在于明统治集团的腐败、士大夫阶层的沉沦;二、明王朝是由张献忠、清军、李自成三方面共同推翻的,单强调李自成是片面;三、进关夺权是努尔哈赤、清太宗等已确定的国策,没有吴三桂“请兵”,清军也必然入关。  相似文献   

3.
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问世以来,受到了不同的评价。鄙见以为,不论怎么说,终归是真实地展现出我国明代末年的宽幅历史画卷。这个宽幅历史画卷上的人物,张献忠、罗汝才,甚至李自成,都不过是农民起义英雄而已,远不是能够胸怀  相似文献   

4.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张献忠是一个重要的领导人。如果说其他农民领袖虽不像闯王李自成那样有不少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长流于世,至少也没有多少恶言在民间传下来。唯独这个“八大王”张献忠被骂了几百年。提起“八大王剿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四川地区简直达到妇孺皆知的地步。作为一个农民革命领袖,竟遭到如此待遇,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是人们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诬蔑、诋毁吗?是人们无知而轻信言传吗?或是真有其事呢?这个问题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的确,当时没有革命农民自己的史学家来为这次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作出符合客观历史事实的记载和评论,使得后人研究张献忠只有从封建史家的著作中去觅取资料,以探索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封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出于对农民革命的本能仇视,对张献忠活动的记述充满了诬蔑不实之词,有的  相似文献   

5.
鳌拜论     
鳌拜,满族镶黄旗人。祖父索尔果是苏完部落首领,于一五八三年率其子费英东等来归。费英东是其家族中功勋最为卓著者、努尔哈赤时的“五大臣”之一。鳌拜为费英东之侄,皇太极时屡建战功,被赐号“巴图鲁”(即勇士),升为三等昂帮章京。顺治年间与阿济格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后成为决定国家军政大事的议政大  相似文献   

6.
《水浒》是以北宋末年爆发的梁山泊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它塑造和歌颂了叛卖农民起义军的投降派宋江的艺术形象,是一曲地地道道的投降主义的赞歌。然而,历来有不少《水浒》的评论者,往往援引了一些历史资料,来强调所谓《水浒》对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军的“巨大影响”,例如什么直接采用《水浒》中的“替天行道”为号召啦,什么把《水浒》作为“玉帐秘本”(军事上的参  相似文献   

7.
浅谈张献忠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封建文人与资产阶级学者,将他描绘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嗜杀成性的神经病狂.解放后史学界发掘了很多为张献忠辨诬的材料,但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为了陷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张献忠在谷城的伪降,别有用心地说成是变节行为.扣上“投降派”的帽子.对张献忠的评价又陷入混乱.“四人帮”倒台后,这些问题得到一些澄清,但对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作用仍估计不足.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张献忠在农民战争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以湖南的一些同志发现了奉天王和尚坟为楔子,关干李自成给局的论争,迄今已三易寒暑了.这是一个非弄清楚不可的重大历史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着李自成一生事迹的真伪,而且关系着南明隆武、永历两朝历史的估价.若如韩长耕、向祥海同志所断言,大顺军的联明抗清“是李自成隐居幕后,以高夫人(李自成妻)、李过(李自成侄)、高一功(李自成妻弟)代表全军出面的”;“这个决策指挥机构的领袖,就是已经退隐却仍在随军指挥的李自成.高夫人、李过、高一功只不过是出面站在前台活动的李自成的传命者和影子”;“此后的南明抗清也是以‘忠贞营’为主力”,那么隆武、永历两朝的历史就得从头改写为李自成领导的忠贞营抗清史了!我不怀疑韩向二位以及其他持“夹山为僧”说同志作如是  相似文献   

9.
<正> 明末农民军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特种武装,一是由妇女组成的“婆子营”,二是由少年组成的“童子军”。 (一) 明末农民起义初期,“各携其妻孥,亲戚置营中”,持刀弓乘马。(《甲申小记》卷5)这不是妇女兵,而是农民军的家属,她们一般不參加打仗。后来妇女加入农民军的渐多,精通武艺的妇女同男子一样,拿起武器打击敌人。《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述张献忠围攻安徽桐城的情况:农民军“有腹心,有新营,寨民为响导。妇女……数万,前阻大沟,后扼山险,为持久计”。张献忠把妇女兵编为“婆子营”,集体训练,从事战斗。在山东兖州、曲阜一带的妇女参加农民军,“蒙以甲冑,拟刀伪为男子守营”,(以上见《怀陵流寇始终录》卷15、卷16、卷14)而男兵则集中力量打击官军。李自成、张献忠反明失败以后,农民军的余部在北方还很活跃,也有不少妇女兵打击清兵。据《明清史科》丙编第五册记载:在山西朔县蒋家峪村一带,“满山遍野,俱是贼兵  相似文献   

10.
弹词<天雨花>的思想内容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也存在严重的政治问题.作者站在大官僚地主阶级的立场歪曲历史和打击农民起义,作者编织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发泄对农民起义,特别是对农民领袖张献忠、李自成、王好贤的仇恨,以此表达其强烈的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1.
读过小说《李自成》的人,都对张献忠这个栩栩如生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姚雪垠同志以绝妙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一位相当成功的,十分丰满的,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采的明末农民义军领袖的典型形象.一小说《李自成》中的张献忠,是一位著名的农民革命领袖人物.在明末声势浩大,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军中,他领导的队伍卓有战绩,称雄一方,是推翻以崇侦为首的朱明王朝反动统治的重要方面军,也是李自成大败后重整旅鼓的重要借助和支持力量.他骁勇刚毅,慓悍顽强,又多谋善战,机诈幽默.他的起义,反映了革命农民的利益,而他的生活道路,又有明显的农民阶级的缺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在我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中,无论就其时间的长短或是规模的大小,都是最大的一次。它直接推翻了明朝的封建统治,又进行了英勇的抗清斗争,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张献忠是这次大起义中与李自成并列的最重要的领袖,他为了反抗明朝统治阶级的压迫,后来也为了打击清朝侵略军,率领  相似文献   

13.
明崇祯三年春,农民起义军主力逐渐由陕西转入山西。在陕西时大多分据险隘,不相统属,到山西后才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和总的作战计划。先由王嘉胤领导,王被害后,其部下又共推王自用为统帅。他继王嘉胤之后,重新整顿了三十六营的力量,使起义军继续发展壮大,转战于晋、陕、冀、豫间。后期领袖如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均出此三十六营系统之内,所以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很值得注意。《山右丛书》中辑有  相似文献   

14.
张献忠利用开科取士“杀戮士子”一事,在清代前期,几乎所有涉及张献忠在蜀事迹的野史稗乘都有记述。这些记述,曾经被研究晚明历史的封建史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看作可信的资料,加以引用和传播。这样一来,所谓“杀戮士子”就成了张献忠“屠蜀”的重要事件之一。《社会科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刊载孙祚民同志《张献忠“屠蜀”考辨》一文(以下简称孙文)对张献忠“杀戮士子”作了考察。但他也认为确有杀戮士子一事,时间是一六四四年秋天在成都第一次开科取士之时。孙文的论断是否正确?野史稗乘的记述是否可信?我讲一些意见,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金圣叹评价问题六十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借用爱国主义大诗人陆游的这两句有哲理意味的诗,来形容为我国大文学家、批评家金圣叹翻案的学术计论活动,也是很合适的。在现代学术史上最早把金圣叹定性为“反动文人”的是胡适。他于1920年发表的《水浒传考证》和1929年发表的《新考》中一则说:金圣叹是为了反对“张献忠、李自成一班强盗流毒全国”,宣扬只有“灭绝”“强盗”,天下才能太平而批改《水浒》的。  相似文献   

16.
《虎吼雷鸣马萧萧》选自著名历史小说《李自成》中卷第二十八章.这一段选文情节并不复杂,主要是描写李自成突围鄂西后,粉碎了张献忠暗害的阴谋,拒绝了王光兴兄弟的劝降,重整兵马,再图大举.在那么一个黎明前的黑夜,李自成慷慨誓师,引起了群情的激动.雷鸣风吼,战马萧萧,壮丽的气氛形成了全文基调,深刻而有力地展现了一幅叱咤风云的丛山誓师图,浓墨重彩地渲染了农民革命首领李自成的洪涛万顷的内心世界.由于小说主人公李自成毕生的事迹浩繁,大起大落,而又和各方面的人物相联系,因此姚雪垠同志对他的内心世界的刻划是用尽匠心的.有的是通过他的单枪匹  相似文献   

17.
“招商赈饥”、“平买平卖”和“公平交易”,是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鼓动口号,也是其工商业政策的重要内容。关于“平买平卖”,已为人们所重视,在近人关于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论著中,有人把它和“均田”、“免粮”并列,作为李自成农民军提出的重要口号。但是,对于李自成农民军的工商业政策设施,则很少具体论述。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特点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62年第三期《新建设》发表了孙祚民同志的《试论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一文,涉及的问题很广。结论是李自成大顺政权“基本上仍然是明封建统治政权的翻版”。我们知道,李自成大顺政权的性质问题,不仅涉及明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而且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性质。对这个重要问题,不能不发表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明末农民大起义,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在北方李自成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在四川张献忠建立了大西农民政权。农民政权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在建立前后对地主阶级、明王朝统治的打击,以及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本文仅就大西政权与川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几年来,著名作家、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同志,为了弄清明末历史问题和批评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了一组文章:《李自成为什么失败》(1979年11—12月香港《文汇报》),《论<圆圆曲>》(《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评<甲申三百年祭>》(《文汇月刊》1981年1—3期)。姚雪垠同志本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心情,继承郭老五四时代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精神,运用大量史料,辨正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一些重要史实,批评《甲申三百年祭》的疏漏和错误。但他评论的问题不限于《甲申三百年祭》这本小册子,还批评郭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评价郭老的学术活动,以及批评一种“不严肃的、对历史和读者不负责的学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