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站在俯瞰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范仲淹与宋仁宗之间的政治关系,则富弼等所作"上倚公右于诸臣"的论断只能适用于君臣二人交往的几个短暂时段.若从总体上看,范仲淹在宋仁宗那里取得的好感与政治信任基础是很脆弱的.宋仁宗对范仲淹们虽急难之际不免倚重,但终至于由敬而畏、貌合神离.范仲淹与宋仁宗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堪称中国传统社会儒家思想中的"大道"与皇权中的"霸道"既合作又博弈的一个缩影.而儒家"原道"主义者在政治生活中的兴衰正变,也事实上成为中国历代皇朝兴衰正变的风向标或晴雨表.  相似文献   

2.
据史料记载,范仲淹与安徽曾经数度结缘。为追怀范公的高度亮节,1999年夏天,笔者沿着范公在安徽的足迹对其当年所到之处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查看有关文献资料,对于范公与安徽的情缘更有了深一层的了解。“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①虽时过千年,范公的功业道德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依然深深植根于安徽人民的心中。一初任广德仲淹两岁而孤,其母谢氏携仲淹改嫁米氏,仲淹也随之取名朱说(音,同悦)。来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以朱说名考中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军,系宋代的地方行政单位,其地位一般略高…  相似文献   

3.
与宋代很多儒者一样,范仲淹也曾对寺庙和道观的奢华与繁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忧虑,然统观仲淹的一生,他并没有一概否定缁黄,也即佛道二教的政治与社会地位。相反,他十分重视佛道二教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仲淹自幼丧父,后随母迁居山东长白山时,便在附近的寺庙拜师求学,苦读经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仲淹奉命镇守河东时,在行军途中拾得一卷佛教经典《十六阿罗汉因果识见颂》,并将其交给承天寺(今苏州重元寺)收藏。仲淹还广泛结交大德高僧,遍游江南古刹,参拜菩萨,挥毫作文,彰显佛教功德,佛家视其为外护、同道。  相似文献   

4.
<正> 由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和邹平县联合发起的“范仲淹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日至23日在范仲淹的第二故乡邹平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就范仲淹在政治、军事、学术、文学成就及其生平事迹,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考证。兹将此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一、范仲淹的生平业绩与人格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出将入相,多所  相似文献   

5.
论王安石的御夏方略王天顺,杜建录(宁夏大学西夏研究所)王安石御夏方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安内以制外";二是"和戎"(抚绥熙河蕃部)以断西夏之右臂。这种方略弥补了庆历年间御边名师范仲淹进筑横山以断西夏左臂的不足。然而学术界向来只重视范仲淹的方略,...  相似文献   

6.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特点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州话类同义副词的历时演变有其特点:普通话是后起的副词"也"取代了"亦",而广州话则是"半取代式并存型".广州话没有"也","亦"沿用至今,表总括的"都"和表重复的"又"则衍生出类同义与"亦"并存,并呈逐步取代"亦"之势.广州话"类同"义副词历时演变的认知动因是,"都"、"又"与"亦"具有共同的语义基础--"相同性";语用动因则是日常口语交际的需要.这种演变具有自己的演变机制,即"都"、"又"是通过"语义偏移"的途径衍生出"类同"义.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与仁宗之交往,大致可以分成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截止于康定元年范仲淹出任西北军政要职之前.在仁宗未亲政之前,范仲淹直言上疏,要求太后还政于帝,给仁宗留下极好的印象,奠定了仁宗对范仲淹特殊信任和亲近之基础.仁宗亲政后,范仲淹即使两度遭受贬谪,都显示出仁宗对范仲淹的特殊眷顾.中期指范仲淹庆历年间出将入相之阶段.这一阶段,仁宗对范仲淹的信赖和好感臻至极点.范仲淹亦以守边之成就报效国家与帝王.仁宗求治心切,对范仲淹有特别的期待,由此迎来了范仲淹等之庆历新政.后期是新政失败后之阶段.对新政期待之失望,对范仲淹等"朋党"之猜忌,帝王独断专横品格之作祟,使仁宗疏离范仲淹,范仲淹最终被彻底排挤出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8.
杨雅丽 《学术论坛》2005,(9):136-139
"绘事后素"与"礼后乎"之论断,是儒家在解读<诗经·卫风·硕人>语句之特定情境下推演产生的哲学和美学命题,是<诗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儒者彼时彼地之智慧与理性相互激荡而进发出的思想光华.从文本训诂看,"绘事"即绘画之事,"素"指素白质地;"绘事后素"即"绘事后于素",指绘画中巧布众色当在具备了素白质地之后.儒家崇礼,认为礼乃"国之大器";同时认为,礼亦是"文",它必须以仁德--即"质"作为基础和精神内涵.所以"礼后"即"礼后于仁",儒家赋予礼丰富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9.
冯利华 《天府新论》2005,(Z1):281-282
<礼记·大学>是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其所言之"君子"指"一国的君主".<大学>提出其三纲之一是"止于至善",主张"为人君止于仁",后文亦以此为中心展开.因此,"止于至善"即"施行仁政".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之"诗心论"着眼于"史"、"诗"之本体,既论史有"诗心",又云史诗有别。史有"诗心",明史"文"重"律"之义,"文求宫商",史文亦当如诗文可咏可诵;诗之"持"谓"止",史不仅求"律"亦当重"止",把握好史实与情感的分寸,遵守"史法",正是历史科学追求的崇高境界。钱钟书论史与诗通,但知史有"诗心",尤须知史、诗有别:史重求真,诗则虚构。以"历史美学"为视角,钱钟书"诗心论"对于历史学研究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