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袁楠 《江苏社会科学》2007,4(2):195-199
1990年代,城市化进程使都市小说迅速崛起.从题材和主题看,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新生代小说",二、"新市民小说",三、"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很难说1990年代都市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因为作家往往还只是城市的窥视者和凭吊者.因此,构筑一个异于乡村的"陌生化"的精神世界,表现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将是现时代都市小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行走是体验城市的最基本方式,经典的城市行走文学形象是19世纪巴黎“都市漫游者”(flaneur)。20世纪早期的巴黎作为引领世界文艺创新的中心,吸引了众多美国作家和艺术家纷纷汇聚塞纳河畔,漫步巴黎街道。侨居巴黎的美国作家通过回忆录、小说、新闻报道等不同叙事形式诉说巴黎的城市空间体验。20世纪早期美国文学中的巴黎都市漫游既承袭了19世纪的传统印记,也呈现出不同历史时代的鲜明特征,概括为以下六点:城市漫游者兼世界主义漫游者的双重身份、法国与美国之间的阈限人、与都市人群的主动融入、日常都市景观的具身体验、对流动性加速的反思、战争创伤后的救赎。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都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诗歌写作与都市文化形态的关系日趋胶着。诗人以对都市工业文明的摹拟延续其现代国家梦想,在体认城市地理空间以及自我心理空间的过程中,反思都市化带来的现代隔绝感,流露出带有批判意识的现代意绪。同时,在都市品格熏染下,诗人的视点逐步平视,他们更关注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思维空间,注重流徙体验的表达。城市与诗歌表现出相互印证与复现的转喻关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女性都市小说回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莓 《江汉论坛》2002,(1):91-94
本文以20世纪女性都市小说为考察对象,以二水分流,合而为一描述中国女性都市小说的发展轨迹,重点分析了庐隐、丁玲、张爱玲、草明、张洁、王安忆、张欣等人的创作在这一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还从小说视角、人物塑造、心态刻画上阐释了女性都市小说对都市文学的重要贡献,并指出了女性都市小说创作的局限性,为这一类小说的后续创作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都市与都市文化的界定及其人文研究路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都市、都市文化等概念从历史与逻辑、传统与当代等角度进行分析与梳理,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研究都市与都市文化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从城市社会学的历史视角看,都市是人类城市历史发展的高级空间形态。从当代城市化进程的内在结构看,都市代表着当代都市化进程的最高逻辑环节。形成于都市这个特殊的人类生活空间、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高级精神形态与当代世界精神生产与消费的话语中心,都市文化直接表现为一种与城镇或中小城市完全不同的文化模式。从逻辑分析上讲,西方城市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主要划分为道德、科学与人文三种语境。与西方的城市(都市)研究主要隶属于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在学术渊源上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有密切关联。西方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人文语境的存在,为沟通中西两种都市文化研究的话语谱系提供了经验基础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0):104-107
小说不仅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新时期的都市小说书写者善于运用空间书写建构都市意象。其空间书写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三大维度:第一,以迷宫困境隐喻都市困境;第二,以高楼大厦折射都市欲望;第三,以空间对垒反映价值冲突。新时期都市小说的空间书写生动鲜活地表现了都市人独特的生存体验和精神困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8.
晚清狭邪小说尽管饱受诟病,却成功扮演了中国都市文学始作俑者。其一,晚清狭邪小说有着鲜明的都市性主题和表征;其二,晚清狭邪小说整体上建构了完整的都市形象体系,展现了人与城、私人性与公共性、性别与政治等深层现代关系;其三,晚清狭邪小说充满浓郁的现代性隐忧情绪和批判意识,这种情绪和意识一直贯穿在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中。因此,可以说,晚清狭邪小说开启了中国现代都市想象的先河。  相似文献   

9.
戴嘉树 《东南学术》2011,(2):194-203
各种形态的都市小说对"都市"的解读和书写不尽相同,有理解、认同、包容,也有利用、抗拒、批判,更有把"都市"与"人"等同的认知。左翼都市小说因对"都市"的独特想象而在都市小说"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它关照"都市"的视角是意识形态作用下的必然选择。在左翼都市小说文本中,"都市"与"政治"成为一种共生现象,即意识形态下的"都市"被政治化,反过来被政治化了的"都市"又加强了意识形态力量的投射,其终极目标是"都市"被意识形态所"奴役",沦为附庸,甚至隐退幕后,其立意并非建构一种平等关系;结果是,意识形态与"都市"双双失却了本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作家。本文试图以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上海这一大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新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一种都市物质文明形成的时候,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商业时代物质丰盛给人造成的种种异化情形。从而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悖论:现代化给人带来了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掠取了某些人的灵魂。这矛盾状态中生存的都市人,新感觉派小说中所呈现的都市也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调。  相似文献   

11.
20年代革命小说的都市书写一方面通过对比性的都市空间图景的呈现,展示都市的贫富两极对立,以此批判都市空间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由于革命文学家在思想意识深层及生活方式中所具有的小资产阶级根性,革命小说中的都市书写又会不自觉地投入个体的都市感觉,体现出现代性的质素,从而使革命小说对都市的批判在显隐对立的叙述中显示出暧昧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科学地确定都市性质,从而使都市总体布局更具科学性,都市发展规模得到合理控制。不同的都市性质决定着不同的都市发展特征,所以,确定都市性质是编制都市发展目标的首要工作,是决定一系列技术经济措施及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前提和基础。都市发展目标定位选择应综合运用先进的城市科学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空间环境、物质形态、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体制改革各项要素,进行整体性、动态性谋划和系统控制性、可操作性设计纲要,为了使都市发展实现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市发展定位主要从战略、性质和功能三方面来确立。  相似文献   

13.
河南城市化进程中的都市农业发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农业是指在城市中和都市外围,受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影响范围内的农业.河南都市农业呈现出产业结构多样化、产业布局区域集中、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创新、休闲生态功能日益显现等特征.但也存在着都市农业日渐式微、基础设施不相匹配、制度和组织建设不适应都市发展等问题.因此,河南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必须重视综合城市发展中的都市农业规划,并对其进行适度保护,按城市化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创新,为生态城市和都市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空间批判是都市马克思主义者使用的标志性方法,他们把货币以及货币资本作为研究对象,跟随它们的自由流动,揭示当代资本积累的新特点,分析都市空间中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对立,全息性地呈现了资本主义当代发展存在的弊端.在研究过程中,都市马克思主义学者还在空间批判的方法中融入审美批判、伦理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等方法,从多个视角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存在的剥削方式,批判当代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生命伦理的颠倒和摧毁,同时也揭露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虚假意识形态幻象遮蔽现实、隐藏权力斗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当代都市建筑广告内容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商品消费、身份象征和社会权力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所蕴含的后现代因素,以及这种因素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在当代都市建筑广告中,现代都市已经不仅仅是外在建筑的简单组合,而是种种现代和后现代因素的组合,从而构建出一个多元、模糊、流动的现代都市空间。这种都市空间的视觉想象背后,隐含着消费、象征、权力等多种后现代因素。  相似文献   

16.
高兴 《兰州学刊》2014,(4):80-86
中国现代作家的城市意识幽微复杂,它既关乎新文学的"现代性"问题,又折射华夏子民的城市文化心理。对通俗小说作家、左翼作家、早期海派作家、"新感觉派"作家关于民国上海的多元叙述进行话语分析,考察中国现代作家的都市文化心理谱系,可以透视中国人审视和接受现代都市的精神脉络及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东方蛭炼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其小说以对上海中上阶层男女的情爱和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画而为人所称道,又因文风逼似张爱玲而为众人所议论。本文从东方蛭虫东小说所塑造的“绅士”“淑女”形象着眼,分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上海大都市新旧文化、中西思想杂糅碰撞之下的生存状态及婚恋观;探讨都市中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呈现,以及都市男女的精神空虚和失落感。  相似文献   

18.
李正爱 《江淮论坛》2007,46(4):173-177
从魏晋两宋开始,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江南都市,它在发展模式上发生了彻底转变,向新的经济型城市迈进,其结果是在江南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大都市.在这积聚了巨大社会财富的江南都市中,都市艺术文明也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江南都市与艺术文明的关系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江南都市的高度发达,为艺术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各种社会条件;另一方面都市艺术的发展,促进了城市人文精神的提高,极大地改造了城市人的精神结构,进一步促进了江南都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蒋光慈革命小说的都市书写一方面通过对比性的都市空间图景的呈现,展示都市的贫富两极对立,以此批判都市空间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由于在思想意识深层及生活方式中所具有的小资产阶级根性,蒋光慈的都市书写又会不自觉地投入个体的都市感觉.体现出现代性的质素,从而使其小说对都市的批判在显隐时立的叙述中显示出暧昧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实现该目标的两大趋势。中国的都市文化大多为传统都市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关心人与人关系优秀的伦理传统。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是吸纳外来文化的前沿,西方的科学文化、商品文明、法制精神成为中国都市文化传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弘扬都市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