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各种经济现象纷繁复杂、层出不穷,为经济报道提供了丰富的题材,经济新闻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对于经济新闻的批评之声也是不绝于耳,经济新闻繁荣表象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受众需求”和“媒体供应”的错位。对于“辅助决策”和“前瞻性”的呼唤已经成为经济新闻媒体从业者和受众共识。经济新闻只有打破固有的报道思维,加强宏观意识和历史意识的培养、把握好经济与社会总体发展的关系、做好全球性和地方性的结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前瞻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渤海经济带的出现,经济形势的发展给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报道视角老化、报道模式僵硬、视野狭窄、服务性差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经济报道领导视角和宣传视角突出,人文关怀不足,前瞻性不够,服务百姓的实用经济信息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经济报道要树立受众中心观念,增强经济新闻的服务性、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树立大经济观念以拓展经济报道的范围,跳出传统的思维惯性的局限,采用多重视角审视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等建议.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对记者也提出了提高经济素养,利用多种智力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 ,各种新闻媒体的经营运作也逐步商品化 ,新闻媒体对新闻受众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新闻受众对新闻媒体活动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体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来源 ;新闻受众是新闻媒体存在依据的检验裁决者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决定了全球化经济新闻报道的特性。这种特性将人与人,人与经济事件,以及经济事件与经济实践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现代经济新闻在服务社会,引导舆论、监督经济行为、关切民生动态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能。受体制观念的影响,经济新闻社会功能的发挥还存在社会服务"低公信",信息监督"弱效果",民生报道"轻人文"等问题。为了使经济新闻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经济新闻报道观,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还原事实真相,为受众经济决策服务;其次要正确解读经济现象及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经济新闻的传播效果;第三,要坚持经济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为受众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经济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5.
随着环渤海经济带的出现,经济形势的发展给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河北媒体的经济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报道视角老化、报道模式僵硬、视野狭窄、服务性差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经济报道领导视角和宣传视角突出,人文关怀不足,前瞻性不够,服务百姓的实用经济信息较少。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经济报道要树立受众中心观念,增强经济新闻的服务性、实用性和人文关怀,树立大经济观念以拓展经济报道的范围,跳出传统的思维惯性的局限,采用多重视角审视经济现象、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等建议。为了达到以上要求,对记者也提出了提高经济素养,利用多种智力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韩胜利 《兰州学刊》2006,(12):195-196
深度报道源于西方,它是一种系统而深入地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事件因果关系,揭示实质,追踪与探索事件的发展趋势的报道方式。对深度报道进行重新诠释,我们更倾向于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叫做新闻深度,它只要求新闻的文本能够诱发受众的深入思考,从而体尝思考的乐趣;它只要求通过各种新闻背景的合理运用,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景深”———历史纵深感。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深度报道仍大有可为,是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其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为受众解疑释惑,充分开发利用新闻资源对重大题材形成的舆论强势,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7.
2005年,新中国传媒产业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话题报道权"有偿出售",或是大牌媒体出资垄断新闻,或是不少被采访人主张付费采访.为此有诸多媒体纷纷指责这是对媒体新闻报道权的侵犯,甚至有人指出长此以往,很有可能变成"有钱就能垄断新闻"."报道权"究竟有没有价?这种现象到底是一种新闻市场化的必然,还是一种新闻媒体的行业失范呢?这种竞争到底会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和广大受众带来什么影响?广大受众的知情权是否会受到侵害……笔者就这一国内新闻采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传媒关于公共卫生危机的报道大幅增长.其中的一部分事件,可以说是"媒体制造"版的"伪公共卫生事件",使受众和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成本."伪公共卫生事件"与传媒报道的操作失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运用媒介事件理论,剖析了"伪公共卫生事件"的建构过程及其内驱机制,揭示了商业主义、煽情主义对传媒建构公共卫生风险议题的伤害,提出应参照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从新闻实务和职业伦理规范等层面来防范"伪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影响.换言之,应从践行新闻专业主义入手,推动公共卫生危机报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媒介覆盖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疆柯尔克孜族群众受报刊、广播、电视等主要新闻媒介的影响是显著的。改变新疆柯尔克孜族聚居地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现状,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疆新闻传媒界应树立正确的受众意识和受众反馈意识,把握受众对媒介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社会新闻通常指以报道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气和轶闻趣事为题材的新闻报道。与时政、经济、文教新闻相比较,它具有产生新闻领域的社会性、引起受众关注的广泛性、披露新闻主题的共同性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电视新闻百花园中灿烂夺目的奇花。我们应充分发挥社会新闻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社会新闻的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11.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一般的反映性、动态性报道而言的 ,主要指对重大社会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深度报道的主要特点是以长篇报道或多篇连续 (系列、组合 )报道的形式 ,全面说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 ,充分剖析新闻事件的矛盾特殊性 ,并揭示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预测它的发展趋势。1从 80年代至今 ,深度报道作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报道方式 ,曾一度使报纸媒体在与电视等多元传播媒介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 ,随着受众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关注程度和参与意识的提高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特别是号称“第四媒体”的网络…  相似文献   

12.
受众对大众传播的需求是一种精神和信息的需要,但不同的受众群体会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受众群体,由于其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会出现对媒体、传播内容的不同选择和理解。新闻受众的心理推动媒体的自我调整,调整后的媒体反过来再造受众新的接受心理。这就要求媒体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不断强化艺术意识,写精写活新闻。  相似文献   

13.
李广增  马拥权 《河北学刊》2003,23(1):130-132
人本位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在新闻传播领域体现为受众本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出了受众本位的内涵,是受众本位的理论基础;受众本位的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包括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提供参与和利用媒体的机会,提供实用技术,提供娱乐等多个方面;传播先进文化是受众本位的中国特色.受众本位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受众调查为受众注意力演变的考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本文依此类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定量分析中国新时期新闻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轨迹,并从以下方面得出有关结论:目前,在接收目的方面,获取新闻、了解方针政策、了解社会观点与思潮是受众接触新闻媒体的首要目的,增长知识、娱乐消遣是其次目的,增长见闻等是第三目的;在题材兴趣点方面,受众对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兴趣“长盛不衰”,对地方新闻的兴趣逐渐提高,对体育新闻的兴趣比较平稳,对社会新闻和经济新闻的兴趣经历了一个由淡到浓再淡的过程,对法制新闻的关注程度一直在上升;至于对新闻媒体的意见,在有关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媒体对重大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反映、舆论监督、会议报道等方面,受众的不满意度均呈上升态势。需要说明的是,受众的演变体现在许多方面,本文只是从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而且,仅仅是对受众注意力的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新闻传播的发展是紧紧依附于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的,社会兴则新闻传播事业兴.本文首次提出在新闻传播方面"规律自觉"与"实践境界"的概念,并试图以信息公开、舆论引导、民生新闻、开放意识和媒介自律来概括和诠释60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的"规律自觉",用"政权意识"、"主旋律意识"、"自由意识"、"公共意识"来概括中国新闻传播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民生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民生新闻"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我国的"民生新闻"具有党性原则,反映民生内容、体现"三贴近"原则,定位民众、取向于民的特性,而且其发展迅速,深受人民喜爱,但仍然存在内容庸俗、受众定位狭窄等问题.为了实现"民生新闻"建设和谐社会推动力的作用,我们必须提高队伍素质,提升报道深度,完成由"小民生"向"大民生"的成功转型,并实现方式、形象、技术上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7.
周盈莹 《南方论刊》2007,(6):72-72,61
假新闻,是指不真实的"新闻"。是带有某种鲜活独家的意味、吸引受众关注,不具有大众传播价值的虚假信息。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报道,当新闻成为一种产业之后,新闻真实便逐渐产生异化。新闻报道的失真、失当不仅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公众造成不良的精神辐射而且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严重下降。2006年十大假新闻盘点,在"五胞胎"的报道中媒体对假新闻所持的暧昧态度,直接反映了新闻的异化。  相似文献   

18.
海外受众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身份特征和传播接受心理.中国外宣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深入研究海外受众传播接受心理.本文在分析海外受众传播接受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划分不同传播对象"等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新闻规律、适应国际惯例的主导型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19.
梁洁 《南方论刊》2003,(6):35-37
地市电视台搞好现场报道,有助于更好地赢得新闻受众.要搞好现场报道,必须增强现场报道意识,选准现场报道题材,熟练掌握现场报道技巧.  相似文献   

20.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