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守亭 《兰州学刊》2008,(6):179-181
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零两个月,写出了一本在美国文学中具有独特价值的名著《瓦尔登湖》。文章根据梭罗在这本书中流露出的思想,论证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隐居是一种“诗意的栖居”。这种栖居不单单是对自然的回归,更是他自由思想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陶渊明田园牧歌式的隐居及西方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颇受追捧,而作为北宋王子之一的哲学家邵雍,其城市诗意栖居的智慧不管是民间还是学界都较少关注。作为外来迁居者,邵雍通过宜居城市的选择、人际群体圈的拓宽、深厚学识的养成及审美心胸的建构在洛阳城中度过了三十年悠闲自在的生活。其脱俗而不离俗,超世而不出世的城市栖居智慧对现代人实现城市生活的诗意化与闲适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语境中,自然生态的破坏与人文精神的颓败是相伴而生的。面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领域的严重失衡现象,新时期以来一批蒙古族作家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通过对"浪漫还乡"、"诗意栖居"的理想构建,表达了对现代社会自然生态修复和人类精神救赎的良好愿望。他们对原始生态理想境界的诗意描绘,构筑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乌托邦",表达了生态危机时代人类对"诗意栖居"生存家园的向望和追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地栖居”是一种通过“筑造”来实现的“让栖居”。“筑造”是一种“采取尺度”或“度量”,人之栖居便在这种尺度中得以敞开。“诗意地栖居”还意味着切近物之本质而居。海德格尔关于诗的阐释揭示了诗的存在论意义,诗不是人生活的一般摹写和表现,而是一种涉及“在”的运思,是人最为本真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6.
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本文认为,稼轩咏物词在如下三个方面超越了他的前辈,即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在具体创作上取“俯瞰式”创作姿态,在表现手法上亦自具特点。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作诗意化的体验和表现,其具体美学精神是对任真自然、身心自由境界的追求;是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是委运随化、坦然接受死亡的生命态度。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和生命态度四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  相似文献   

8.
诗意语言观是海德格尔诗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诗意语言被提升到存在的高度来强调语言对人的生存意义,颠覆了人是语言主体、语言是社会化交流工具的西方传统语言观。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把语言对象化,使语言失去鲜活的生命力,而本质上语言是存在的家,诗意语言才是本真的语言,能够表达此在的存在意义。诗意语言的本质是人的诗意存在与生命决断,以通向诗意语言之途敞开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相似文献   

9.
诗意、此在、栖居——解读海德格尔《人诗意的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淑奇 《理论界》2008,(7):134-135
本文仅以语文课文分析的方式进行解读,目的是想给普通读者一个清晰理解作者思想的线索。本文关键厘清的内容是海德格尔对诗意、此在、栖居之间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程群 《江淮论坛》2005,(6):141-147
中国传统道教对很大一部分古代文人产生过重要影响,道教理论家所建构的“神仙世界”曾深入他们的精神领域,成为诗意栖居之家园。“神仙世界”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文人诗意的家园,很大程度上是由道教理论家所创造的“神仙世界”本身内容所决定的。道教理论家关于神仙实存的论证,神仙对于人生的巨大救赎功能,“神仙世界”物质充盈、自然环境优美等等因素,契合古代文人的精神需求,从而将之视为诗意栖居之家园。历代帝王热衷于访道求仙所形成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促使文人将“神仙世界”视为诗意栖居家园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生态作家群中,迟子建是一位自在的生态写手。她从未明确标榜自己的作品是现代生态意识下的指导之作,特殊的童年生境令她对现代文明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抗拒,这成为其作品生态气质建构的泉源。对现代城市文明及现代人思想价值取向的摹写传达了迟子建对于市场经济大潮之下派生的现代文明的质疑,而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重构之上的"皈依自然观",以及作为大自然符号的动物的生态关照则向我们昭示了作家对于大自然灵性的一种特有的生态感悟。迟子建以其特有的生态创作内涵完成了现代文明之上的诗意栖居,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12.
蓝冰 《阴山学刊》2009,22(4):22-26
陶渊明的隐居和诗作使他成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的生存、生活和创作,形成了中国士文人“诗意居住”的典型范式,部分地实现了生命的和谐,反映了他的超迈峻洁的人格。从陶渊明的诗歌中可以探讨出“人类诗意地栖居”这样的内容。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构建了千古不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唱酬诗是儒家礼仪文化和人伦精神在诗歌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交际性是元祐年间苏轼文人集团唱酬诗中的突出特征."以交际为诗"的元祐体在文学史上向来名声不佳,但平心而论,元祐体不仅未脱离孔子倡导的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把"诗可以群"的功能推向极致,扩大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积极作用.其在文学史上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即以艺术的竞技和应答来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4.
在整个世界秩序四分五裂的状况下,如果我们想通过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得到拯救的话,就必须进行一场真正有创造力的全新的运动。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生态伦理观通过对内在关系、有机体、时间从新关系等的阐释,揭开了生态文明世界的新篇章,为人类建设家园、诗意栖居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5.
王俊 《兰州学刊》2009,(9):19-23
海德格尔的伦理学是一种原始伦理学,其伦理问题隐藏在存在论还原之中。通过挖掘周围世界的生态价值场域、技术膨胀与伦理关切及“诗意栖居”中的生态和谐,文章揭示了隐含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生态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种本体之思基础上的价值之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在辛弃疾现存的629首词作中,涉及女性描写的词作共183首.这些词和辛弃疾的其他爱国词分属不同的范畴,涉及古代各种阶层的不同的女性形象.正是这些关于女性描写的词作,更完善地表现了作者的真性情以及人性美.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的词中隐含了一种很深刻的内在心理冲突,即儒道两种文化心理的矛盾冲突,具体表现为:闲适中抒幽恨,旷达中寓愤激.它练就了辛弃疾一颗千回百折、沉郁顿挫的词心,深度开掘出词人复杂幽微的心灵世界.这样一种贯穿其大部分作品中的内在矛盾冲突源自于他强烈的功名意识和南归后遭排挤、受压抑的不平际遇.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的生态伦理思想包括三个部分:生态存在论、异化统治论和诗意栖居论.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与存在共在"、"技术的本质是框架"、"人是存在的看护者"、"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等卓越思想对生态伦理学的构建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方达 《社会科学论坛》2010,(18):195-199
辛弃疾是我国历史上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词中充满了深切的爱国之情。他对于以往典籍中意象的大量化用,也构成了其词作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在诸多意象中,辛弃疾对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意蕴显得尤为喜好。本文试图以辛弃疾词篇创作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探讨其对于庄子笔下"大鹏"意蕴的继承与阐发。  相似文献   

20.
宋代伟大词人辛弃疾经常咏及山,山是他恢复情结与归隐情结的寄托.他以山喻愁,以山为友,更以山为精神的家园和自我的象征.在他的笔下,山具有奇崛沉雄之气,奔腾飞动之势,灵秀雍容之韵.在中国词史上,辛稼轩是最擅长写山的词人,他本身就是一座巍巍屹立的大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