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历史周期率问题,最早由黄炎培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中提出,近年又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关注。对它的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以下基本理论问题显然是无法回避且必须首先解决的:一、如何评价历史周期率的历史作用?二、历史周期率是偶然现象还是必然规律?三、共产党与历史周期率是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都关系到历史周期率问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要在尽可能短的篇幅里说明这些问题,这里只能舍弃那些生动活泼的具体例证,用抽象的逻辑方法来完成。一、历史周期率的历史效应历史周期率除外敌入侵这一特殊形式外,在行为主体意义…  相似文献   

2.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09,(23):28-29
有传者称,早在延安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与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就曾经有过一次长谈。黄炎培先生认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权基本上都是农民政权,也大都经历过“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贾常先 《领导科学》2000,(11):10-11
这是发生在延安窑洞里的一次感天动地的世纪对话。一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一位是经天纬地的旷世奇才。当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主席问起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走出历代统治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毛泽东主席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这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周期律"是指历史上的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循环往复所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纵观中国历史,政权兴衰、改朝换代的过程呈现出一个周期现象,每一个新兴政权都不过是前一个衰亡王朝的翻版,"历史周期律"似乎成了一种无法规避的"历史怪圈"。1945年7月,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进行"历史周期律"探讨,认为"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便是‘其兴也勃  相似文献   

5.
执掌政权时间越长,执政者越要警惕和清除、预防自身的腐败。这是人类政权更迭史的重要启示。迄今的共产党政权,还没有资格说跳出了毛泽东、黄炎培谈论的那种"掌权—腐败—垮台"的历史周期率。苏联、东欧就是前车之鉴。但是,作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事业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才问题。中国历史上朝代兴衰更替的过程中均活跃着一批英姿勃发的英雄人物。具体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围绕在开明君主周围的智能超群的人才功不可没。反观任何一个行将就木风雨飘摇的王朝,可以发现,统治者对人才的忽略和贬抑构成积贫积弱的根源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用人问题是造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吴黎静 《领导文萃》2012,(24):20-22
监督是反腐的利器,但怎样的监督才切实管用,却是个不容含糊的反腐路径问题。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政权整肃吏治的前车之鉴一再表明,仅仅依靠体制内的自我监督、自我净化,最终都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跳脱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预防和惩治腐败要取得更大成效,关键是要创新反腐路径,变体制内的"同体监督"为体制外的"异体监督",更多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因为如此,1945年在延安窑洞,当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毛主席作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回答:"我们已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相似文献   

8.
已到国人皆日腐败的地步当年黄炎培赴延安.曾面询毛泽东:将来贵党治国有何办法摆脱历史上历朝历代“成而覆败”的周期率?毛泽东答:我们讲民主,就不会失败。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已经突出地摆在国民大众面前了。现在你如果跑到内地去看一看、听一听,可以说几乎  相似文献   

9.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由西柏坡迁往北京时,毛泽东就曾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其“赶考”的内涵极其丰富,寓意极其深远。 为什么面临即将到来的全国胜利,毛泽东同志要提出“赶考”的告诫?原因之一是他深刻思考了中国历史上诸多政权得而复失的“历史周期率”问题,并且看到了现实的革命者身上正在滋长着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下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  相似文献   

10.
一、建立起健全宪备、活力高效的执 政机制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大"法 宝" 人所熟知,1945年7月,毛泽东同 志针对黄炎培先生的关于共产党能否跳 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率时,提出了依 靠民主、依靠人民监督政府,防止消极腐  相似文献   

11.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及其他少数民族.而建立的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清朝政权的特点是实行高度的君主专制制度,它把自秦以来的皇帝专制独裁制度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我国自秦朝开始,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取其三皇的“皇”字,五帝的“帝”字.更号为“皇帝”。  相似文献   

12.
建国40周年前夕,首都报纸披露了两则有关共和国命运和前途的历史性对话。一则的对话者是傅作义和戎子和;一则的对话者是黄炎培和毛泽东。黄炎培和傅作义分别于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和建国前夕提出了共产党在掌握政权后会不会腐化,从而走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史旧路,毛泽东和戎子和都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3.
李国文 《领导文萃》2008,(8):107-111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其五日京兆之频密,其朝秦暮楚之轻易,胜过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由此之故,中国末代皇帝之多,也就成了这个世界上首届一指的冠军。回过头去看,在中国全部末代皇帝中,只有经共产党改造成为新中国公民的溥仪,算得上是最幸运的一位。  相似文献   

14.
1945年7月4日,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主席郑重谈起: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往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初期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先生的话当然不是危言耸听。经验和教训已经证明,作为一个政党,腐败不除,无以立本;作为一个国家,腐败不除,无以立国;作为一  相似文献   

15.
雷颐 《领导文萃》2011,(23):88-91
“太平天国”是中国、可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造反起义,在短短几年内就席卷大江南北,定都“天京”,强烈震撼了大清王朝,几乎将其推翻。太平军的“兴”,无疑是清政府腐败专制逼迫农民“不得不反”的结果,但如此浩大轰烈的农民运动,最终仍然失败,当然原因多多,但最根本的还是其自身迅速、严重的腐败。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领导者》2008,(6):62-62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发生一个月来,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人们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第一次”。这些“第一次”的背后,是坚强不屈的意志,是血浓于水的情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共和国前进的足音。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实行县制、地名和治所沿袭至今近三千年的息县,有着“天下第一县”的美誉。 在新一轮的发展周期来临之际,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早已超越了对工业图腾的崇拜!当发展的车轮又一次行驶在历史的节点上,如何回答好科学发展这道时代命题?如何让城乡携手共享中国发展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特殊,因为它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全国统一政权,又是中国历代王朝中疆域最广、统治时间相对较短(不到100年)的王朝。在元末的群雄逐鹿中,有两位人物尤其引人注目:张士诚和朱元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惜人才,但最终结果是,朱元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明王朝。元廷、张士诚和朱元璋的不同结局与其对待人才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以来.在“硬着陆”、“滞胀”等担忧中.中国经济仍行驶在又好又快的轨道上.但同时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包括物价不断上涨、楼市变幻不定、罕见的电荒和中小企业的钱荒。如何把控经济发展涨跌波动的周期率.是下半年乃至更长对间各级政府的首要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0.
杨敏 《决策》2009,(10):I0001-I0004
9月9日上午,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一个会议室里,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正在举行,这次学习讨论的内容是“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自建立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以来,这是第60次集体学习。中央领导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研判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命题,可谓意义深远。60一甲子,弹指一挥间,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求索,即使洋洋宏文也无法作全景展示,不如选择一个窗口,借助一个样本,去观察在这60年中,中国的现代化实践是如何通过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去奋笔绘就一个大写的“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