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让我们的目光沿着时光隧道回溯到半个世纪以前 ,不知是历史不经意的巧合 ,抑或人为的刻意安排 ,一位魁梧的世纪伟人诗意般地选择了一个深秋的时节 ,以其浓重乡音向世界庄严宣布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此时 ,天地间再也看不到沾染传统季节的肃杀悲凉的色彩 ,沸腾的人们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更多感受到的是春的蓬勃夏的热烈。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候 ,西方的评论家们感慨地认为 :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位伟人 ,这位对秋情有独钟的诗人就是从湘江畔韶山冲走出的毛泽东。毛泽东首先是位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诗…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本文仅就其中一个长期被人们忽略而又关系到全民族道德素质提高的问题——礼仪教育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各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重视。“礼仪之邦”中令人忧虑的现象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作为中国人,我们常常以此感到自豪。然而,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却不能不看到这样一个严重问题:在现代中国,礼仪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其中,特别是在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二者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做出了新的理论概括,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同志作了精确、全面、彻底的科学概括。他说:“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80页)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从空间上说,不论在什么地方,从时间上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缺一不可的,无论缺少了哪一个方面,都不可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贯彻到底。都会给否认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形而上学观点留下空隙。  相似文献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它們的相互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辯証法。”毛主席在《矛盾論》中全面地阐述了这个問題,我們学习《矛盾論》时,自然应当首先把这个問題学好。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对性这个問題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說,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終的矛盾运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說,世界事物尽管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存在着矛盾,沒有矛盾的事物是絕对不存在的。自然和会社各种事物都存在矛盾,因而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在于揭示自然界各种事物自身的矛盾规律;以社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慢道”、“慢说”和“漫道”、“漫说”两个词条。同时,我们发现《聊斋俚曲集》里也有“慢”与“漫”两个字形,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既有不同又有交叉。从词义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出发,对俚曲集里“慢”和“漫”的实例进行考察,发现“慢”、“漫”都作为同样的两个词的书写形式而存在。作为学习和使用汉语典范的规范型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忽视了词义的系统性,在词条的收录上存在不确切现象,并且牵涉到了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内部矛盾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唯物辯証法認为,事物是发展着的,而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內部矛盾所引起的“自己的运动”。因此我們必須树立发展的观点,并且要从事物內部的矛盾来观察事物的发展。毛主席一貫坚持矛盾的普遍性的原理,并且解釋說:“矛盾的普遍性或絕对性这个問題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說,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說,每一  相似文献   

7.
崔宜明 《河北学刊》2005,25(4):21-25
韦伯的职业伦理学说揭示出了一个属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问题:在一个由作为主体的公民个人之间的互动领域的社会中,负责任的公民何以可能?但是,在所谓韦伯问题中,正是韦伯本人混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把这个属于世界历史的普遍性问题变成了仅仅属于西方社会历史的特殊问题。反之,在韦伯那里,职业伦理、天职和资本主义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当理解为职业伦理、有“责任”意识及要求的道德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公民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共通性与共同性——从中国哲学看人的超越性存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遍性是哲学和科学共同关心的问题。但是,哲学与科学所追求的“普遍性”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哲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通”,可以用“共通性”这个概念来表征它;科学的普遍性,其显性的特征是“同”,可以用“共同性”这个概念来表征它。“通”的意义是,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经由充分的个性化而构成一“共通性”的境域。这个“通”的精神,表现了人类存在原初的生命情态。这人类存在原初生命情态的“共通性”之概念哲理表现,为哲学;形象表现,为艺术;由仪式、功夫、仪轨而引向精神修炼,达到存在转变中的生命实现,为宗教。中国传统哲学始终一贯地坚持了此一“通”的精神,这使它能够代替宗教构成中国文化的超越性价值基础。关注和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哲学这种“通以显体”的精神,对未来世界哲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视野不断开拓,对黑格尔的研究也在加深。研究者们都力图从新的角度、新的途径把研究引向更深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人员张桂权同志所著《黑格尔的整体观》一书正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成果。对世界整体的追求是人们对世界普遍性追求的必然产物,人们对普遍性的反思有多深,那么对整体的反思就有多么宏大。该书作者以哲学的“整体观”的发展为线索对其演变进行了初步的考察。西方哲学史上“整体观”诸学说有:柏拉图以理念  相似文献   

10.
干部形象问题,是近些年来存在于干群关系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人们较易接受的观点,就是干部应当在群众中树立‘实干、公正、廉洁、奉献’的形象。实际上这也是党和群众对广大干部的要求和认可。那么如何理解干部的“实干、公正、廉洁,奉献”以及其间的关系呢?本文对此做一探讨,以飨读者。 关于“实干”的思考 “实干”是对干部的一种基本的行为要求。干部做为群众的带头人,首先要立足实干。在这个基础上,才由此而升华出能力、水平、领导艺术等高级行为层次,群众观察干部也是遵循着这样一种逻辑顺序。  相似文献   

11.
近日,读陈村富先生的大作《评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载《探索》1987年第4期),颇有感触。先生的文章不乏有独到之处,但也存有一些明显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在韦伯研究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想借此机会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不妥之处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教。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关于“资本主义精神”这个概念的内含究竟是什么? 陈先生在文章中认为:“这是一种含混的,抽象的概念。除了资本主义特有的内容外,  相似文献   

12.
当前,文化哲学研究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何以可能,而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揭示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及其建构.在哲学史上,文化哲学的普遍性品格是在文化理性的建构、历史方法的哲学建构和哲学史观的建构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建构,文化哲学创造了融人的文化创造活动于历史因素、现实的理性批判为一体的普遍性,从而使文化哲学既超越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又不同于当代的解释学、现象学,呈现出自身独特的理论风貌.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普遍性不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中永恒存在着的共同性 ,而是指各民族的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则而决定的按照共同的规律发展并经历着共同的基本形态。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指一个民族永恒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 ,而是指每一个经历着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在其文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殊本质 ,或者两个处于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各自所具有的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本质。文化的普遍性与文化的特殊性的关系 ,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哲学上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因为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才有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所以任何文化都是普遍的 ,又都是特殊的 ,文化的动态的普遍性即为文化的静态的特殊性 ,反之亦然。孔汉思的“普遍伦理”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普遍性理解为各种文化中永恒存在的共同本质。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特殊性理解为一个民族永远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在各民族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因为文化的普遍性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发展道路 ,换言之 ,历史的“一般发展道路”是存在的 ;因为文化的  相似文献   

14.
在诗歌鉴赏(与创作)中,始终存在意象组接“好不好”的判断问题。这个带普遍性的诗歌审美现象,历来受到人们重视并因而成为诗歌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意象组接判优:一个重要的诗歌现象意象组接判优问题的研究与“诗以名句传”的诗歌现象有密切联系,或在相当程度上是由此现象引发的。诗之名句往往比整体的诗更广泛,更普遍,更自然地被人们传诵、记忆和运用。一些诗湮灭了,然而其中闪光的名句却流传下来;不少诗因其一两个好句,使它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好些流传甚广的诗,除其中精粹的几句外,其余的只为少数研究者所留意。名句的巨大艺术魅力使它如同一棵植株上得宠的鲜花,其耀眼的光彩常掩翳其余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张船山其人读过孔尚任的《桃花扇》的人们,对《读<桃花扇>传奇偶题十绝句》是很感兴趣的。第一和第十首,是脍炙人口的名作:“竞指秦淮作战场,美人扇上写兴亡。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一声檀板当悲歌,笔墨工于阅历多。几点桃花儿女泪,洒来红遍旧山河。”《桃花扇》这部优秀作品,虽然不敢把矛头对准清王朝,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明朝的吊念,所抒发的“兴亡之感”,客观上是能激起爱国主义感情的。1700年这个剧本  相似文献   

16.
“最”字连说是指程度副词“最”字叠用或连用的词语形式。 “最”字连说在文革中十分叫响,不过,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如,有的同忐认为:“最”字连说,这种滥用表示程度的词语现象,是使语言不纯洁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如范方莲先生就认为“部分程度副词可以重叠”,范先生还举出以下例子为证: a.“这里面,有青衣蛇,一步蛇,……都足最最毒的毒蛇!”(洪汛涛)  相似文献   

17.
神话中寓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它是这个民族对自己过去的一种奇特的总结 ,也是这个民族对自己未来的一种奇特的预言。中华民族繁衍的中心地带 (“东土”)的文化向西部 (“西土”)浸漫和转移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停止过的过程。在这个转移过程中 ,西部对东部滋养和护理也是毋庸讳言的事实。西王母和穆天子在瑶池的“约定”曾在历史上反复实现 ;今日的大西北开发正在呼唤着穆天子的现代后裔再到西部来 ,再到敦煌来  相似文献   

18.
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传统的看法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此说乍看似颇在理,但却有两点存疑:第一,如果客观世界只存在特殊性事物,根本不存在普遍性事物,那何以能在我们的思维中有关于"普遍性"的认识呢?第二,如果普遍性中不包含特殊性,那何以理解列宁大加赞赏的"不只是抽象的普遍,而且是自身包含着特殊东两的丰富性的普遍"(《列宁全集》第38卷,第98页)呢?可见,这个命题还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命题由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并出现过两次.两次提出命题的角度及含义是有差别的.第一次是从本体论角度,即从矛盾的存在状况提出命题的,其含义是:矛盾的普遍存在是通过无数事物矛盾的特殊存在得以体现的.第二次是从认识论角度,即从如何认识矛盾的普遍性质和特殊性质提出命题的.其含义按传统的理解是:矛盾的普遍性质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质之中.这种理解有合理  相似文献   

19.
讀了狄其骢同志《对文学典型的思考》一文,觉得問題探討得比較深入,邏輯性也强。它引起了我思考的兴趣。究竟有沒有超越于阶級性之上的“共性”?这种“共性”或“普遍性”与阶級性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对这个问題,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承認它的存在,一种是否認这个事实。后者,我以为是不足取的。远的不談,近的如《中山大学学报》1963年1、2期(总27、28期)中郭正元同志  相似文献   

20.
东澳岛位于万山群岛中部。东澳岛在明清时期曾是万山群岛中最为繁华的海岛,现在岛上还留有多处遗迹。在东澳岛,最吸引的要数沙滩。东澳岛有南沙湾,大竹湾、小竹湾三个沙滩,尤以南沙湾为好,这是在海市区或附近海岛难得一见的沙滩,这是万山群岛中最负盛名的沙滩泳场,该沙滩享有“铺石沙滩”美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