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岭南文化大爆发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转型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一般认为这一局面在西方文化刺激下形成,却往往忽略传统文化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这也是传统文化内部交锋的结果.文章选择以白沙学派为代表的岭南本土学术和以考据训诂为核心的清学主流(朴学)间的交流与碰撞作为考察中心,以晚清岭南传统学术的标志性人物朱次琦与越华书院和清代朴学大师阮元与学海堂这两对个案为对象,以朱次琦坚辞学海堂学长为切入角度,辅之以陈澧、顾炎武等学者学行,深入剖析近代岭南学术与中原学术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书院在我国教育史上是别具一格的学校。它多半由私人或地方自筹经费,以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山长”、“洞主”,自定学规,在教学上注重自学,注重“穷理”,以学“为人”为主旨,讲求修身、处事、接物。书院也是当时著名学者会萃之地。一些著名学者,曾以书院为收藏图书,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宣传学术主张之所。如果主持书院的学者属于某一学派,这个书院也常成为这学派的活动基地。有的书院也议论朝政。它在我国学术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生前还是去世之后近两百年,船山声名并不显著,船山先生及船山之学扬名,其实是较为晚近的事。随着湘籍将领的崛起,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构建区域文化体系,王船山作为可资利用的地方文化资源,被赋予振兴区域文化的重任。在这一过程中,书院奉祀船山,教授船山之学,刊刻船山著作,成为推广船山及其学术的平台。而且,湖湘士人所建构出的由宋至清的湘学学统传承的脉络,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书院祭祀展现的。  相似文献   

4.
戴金波 《船山学刊》2013,(3):177-178
目前对书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书院史研究、书院制度研究及书院文化研究等方面。《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试图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中,从社会文化史的视野对书院进行研究。内容涉及书院产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发展的社会动力、书院与学术及社会政治的关系、书院的祭祀文化、书院与地域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在研究视野上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一位深受湘学传统影响的著名学者,其“学”、“政”、“教”结合的学术旨趣,正源于湘学学统.从区域学术史的角度看,谭嗣同个人的学术历程其实也是湘学史的演进历程,其新学学术形态的转化体现了湘学从传统向近代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6.
具有学校教育性质的书院,重庆是在宋代才蓬勃发展的。这种独特的教育机构的出现除了该区域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客观原因外,还在于它本身有官学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宋代重庆书院以北岩书院、濂溪书院为代表,能够体现中国内陆地区书院办学及组织管理的一般状况及原则。程颐、周敦颐等理学家在重庆书院讲学,培育人才,传播理学、推动了川东地区文化学术的发展,余风所向,波及川西及周边地区,构成宋代理学流派分布中的典型区域之一,且为关洛学派、程朱学派理学正宗的中介或媒体,在理学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正是重庆书院推动理学的传播以及区域性教育文化的转型,使得长江上游区域文化中心一时显现出光彩夺目的迷人景观,促成了重庆文化学术的第一次高峰。  相似文献   

7.
湘学是一个特指的学术文化概念。张舜徽在其著述中有大量有关湘学的论述,既有全景式的观照.又有个人的特写,生动地展现了湘籍学人的行事和学术风范,全面、客观的论述了湘学的学术渊源、学术特征,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湘学显著的地域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由省社科院、省博物馆、王建墓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召开的“首届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0月23日至25日在成都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8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文对鹅湖之会的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以及鹅湖书院的发展变迁作了较详细的考证 ,并指出 ,朱熹、陆九渊等人参加的第一次鹅湖之会是不同观点、方法的辩论 ,曾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陈亮与辛弃疾在鹅湖的会见 ,应是第二次鹅湖之会 ,这次会晤虽不以争议著称 ,但从文学、思想与教育史看 ,应该是一个重要事件 ;现在海内外学者又将举行第三次“鹅湖之会” ,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鹅湖之会各抒己见 ,追求真理的传统 ,促进理学、书院、讲会、会讲的研究 ,推动学术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相似文献   

10.
邓洪波 《船山学刊》1996,(2):242-243
1995午11月30日至12月1日,湖湘文化与书院学术研讨会在千年学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会议由湖南省书院研究会、湖湘文化交流协会、(?)山学社联合主办。省内外从事书院和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87人到会,正在岳麓书院从事湖南近代书院改革合作研究的美国访问学者纽约市立大学教授ChanltonM,Lewis(中文名字卢其(?))先生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8篇,并听取了43位代表的发言。讨论的主题有四个:湖湘文化的源起、内涵、特征及其影响,书院的文化特质与现代意义,湖南书院与人才群体兴起的关系及其对湖湘文化所作的贡献,湖湘学派在湖湘文化中的作用,兹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由于这两个学科的对象都是跨国别、地区的,都具有世界性、开放性的特点,因而有许多交叉和可以相互跨越的学术观点,如若有意识地让这两个学科相接轨,既有助于拓展比较文学的学术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深化和扩大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成果。事实上,90年代以来,在比较文学的高层学术研讨会上,已陆续出现了一些这两个学科交叉的学术论文,在1993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讨论“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关系”问题时,不少学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对待两种文化接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前后蜀历史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3日至25日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四川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成都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成都王建墓博物馆共同筹办。来自上海、河南、云南、四川的80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前后蜀从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科技、墓葬、城市建设、民俗诸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术探讨。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前蜀高祖王建的陵墓一永陵和后蜀高祖孟知祥的陵墓——和陵。这次会议是我国研究五代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的第一次学术盛会。会议收到论文30多篇,论题广泛,内容丰富。讨论热烈,相互切磋,各抒己见,达成共识。大家认为,在中原战乱割据的五代十国时期,王建,王衍父子建立前蜀(907—925),孟  相似文献   

13.
书院祭祀与时代学术风尚紧密相关。周、张、二程和朱、陆等理学大师分别在南宋中期及宋末至明初等两个时期登上了祭坛,而明中叶及清中叶则分别兴起了对阳明和经学家的祭祀。这实际上是对儒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理学的成熟、理学的兴盛及异趋、王学的风行与乾嘉汉学的兴起等阶段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江达煌 《殷都学刊》2012,(3):113-118
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墓"的发现,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与争论。本文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力挺曹操及"曹操墓"。希望和呼吁能正确评价曹操的历史功过,弘扬"邺城及曹操文化",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提升河南与河北、安阳与邯郸这两省、两市的历史文化品位,造福两省、两市的广大人民。  相似文献   

15.
由安徽大学、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阜阳行署和蒙城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庄子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九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在安徽蒙城召开,出席这次讨论会的共有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十五个省市和西德、挪威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和学者。一与会的不少学者都提出,长期以朱,人们笼统地把儒学看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作为主流的则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学。  相似文献   

16.
前蜀(907—925)与后蜀(934—965)是四川历史的重要发展时期。对前后蜀的历史与文化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考察两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五代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据统计,除港、台地区外,70年来,学术界所发表的研究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的专著有14部,文章200多篇。对前后蜀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建国前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建国后的头17年,取得丰硕成果的是在考古学  相似文献   

17.
正文之前的闲话金应熙似乎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学者。比如说他是否“背叛师门”,又比如说他在学术上的“定位”等。但有一点应元异议,他是地道的“港产”学者。中学读的是“名牌”的英皇书院。在香港高中会考中名列榜首;大学读的更是港人所公认的香港大学,年年都考第一;获奖学金;  相似文献   

18.
作为湖南区域学术的概括,"湘学"一词最早在19世纪末出现,至20世纪20年代,湘学已经成为湖南区域学术的专称。湘学经历了楚南之学、湖湘学派、船山之学、晚清经世理学等发展形态,形成了学术传承及其形态,即所谓学术谱系。到清末民初,注入了近代科学的因素,由此而转型为近代湘学。湘学是湖南区域学术,是湖湘文化的内核,也是湖南精神的理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邵军 《船山学刊》1991,(1):182-185
由湖南省道县政协、省书院研究会、省中哲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周敦颐思想暨濂溪书院学术研讨会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七日在周敦颐的故乡湖南道县召开,来自省内外及香港、日本的专家、学者共119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晚清时期,明末清初湖南学者王船山的学说,得到了广泛而持续的传播,它从不为人知到影响渐大并扩至全国。这并非是简单的学术问题,而是具有多方面的文化象征意义,它涉及到晚清时期湖湘士人希图藉其以扶持名教、砥砺世风问题,还涉及到湘人用以提高湖湘文化地位和增强文化自信问题。文章试图通过分析甲午战前湖湘士人与船山形象建构来透视上述问题,并反映晚清政治和社会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