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蛰存的文学创作是从诗开始的,他的文学翻译工作也是从诗开始的。施蛰存的文学翻译主张兼收并蓄,但他更热衷于现代主义诗歌的译介,他所翻译的外国现代主义诗歌作品一直影响到新时期的朦胧诗。  相似文献   

2.
形似:诗歌翻译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文学的不同大致体现在语言文字形式、思想文化内涵与审美表现方式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不同是傅雷“神似论”的基础;笔者通过比较研究中西诗歌特点,考察诗歌翻译实践,得出了与其相左的结论,认为形似才是诗歌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郭本荣  王珂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99-102,108
戴望舒翻译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他创作诗歌的数量,这取决于历史处境与他的文化选择。他在现代新诗史上的位置不仅仅在于他开创的新诗风,也在于他通过译诗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语言质地和迥异的想象空间。戴望舒诗歌翻译也展现了其文学与文化重构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对英语诗歌翻译的对比 ,阐述了文体风格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译者应该根据诗歌的特点、语境进行翻译 ,以便更好地进行中外诗歌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从美学角度谈诗歌翻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翻译中的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第一审美同第二审美客体的辩证关系,力求用美学理论阐明译坛上多年争论的关于“创造”和“标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中国诗学传统对诗歌翻译的极大影响,探索了诗歌翻译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翻译都被视为各民族间文学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活动。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文学界都是颇受争议的,对于诗歌是否可以被翻译的讨论一直在继续。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歌的翻译是一种破坏性的重写活动。  相似文献   

8.
徐卉  孙维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64-166
本文针对中国诗学传统对诗歌翻译的极大影响,探索了诗歌翻译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
谈到文学翻译,我们实在不应忽视一位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卓有贡献的翻译家——茅盾。本文着重介绍茅盾对文学翻译的目的,要求,方法和原则,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转译、复译和重译等方面的翻译思想。在文学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的今天,对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必将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诗歌的翻译反映的是异域的风土人情,诗歌翻译对加强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诗歌翻译过程中在诗词风格、文化意境、形体比喻及表现的手法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上存在不少的难点,将外国诗歌的意境在翻译的文体中体现出来是艺术性较高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1.
查良铮是20世纪中国诗歌翻译史上成就最大的翻译家之一,与前期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不同的是,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译者翻译背景的“有机统一”、翻译实践的“适应选择”、翻译作品的“译有所为”“适者长存”等方面,力求对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提出新的维度和视角。  相似文献   

12.
谈到文学翻译,我们实在不应忽视一位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卓有贡献的翻译家--茅盾.本文着重介绍茅盾对文学翻译的目的,要求,方法和原则,以及对文学作品的转译、复译和重译等方面的翻译思想.在文学翻译理论空前繁荣的今天,对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进行一番梳理,必将对我国文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熊辉 《兰州学刊》2009,(2):102-104
对五四新文化语境中的翻译诗歌展开讨论是译介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创造社创办的刊物为依托。以分析创造社译诗热潮兴起的原因为切入点,从翻译数量和国别、诗歌形式、译诗的“普罗”文学色彩和译者队伍以及译诗思想等方面论述了创造社译诗的特征,并由此突出了译诗与新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拟探讨文学翻译,特别是诗歌翻译中译者创造性的发挥对重塑原文审美特征,传达相近审美体验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冰心译《先知》为例,通过分析得知,适度发挥译者创造性叛逆对一个好的翻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理论是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实践中逐步产生的有关翻译的倡导、认识、标准、方式等方面的论述。在翻译理论方面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建忠、梁启超、严复、周桂笙和鲁迅兄弟,他们的翻译理论或主张,特别是严复关于翻译标准信、达、雅的主张,在近代翻译文学界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由于近代翻译文学的实践历程只有短短的三四十年,翻译理论相对来讲还比较粗疏与不完备,理论色彩不强,这都是幼年时期的翻译文学在理论表述上所难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诗歌翻译中译者再创造的局限性进行了论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阿瑟.韦利先生用直译的手法,翻译了包括白居易《买花》在内的大量中国古诗,使广大的西方读者了解和认识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对这位学者翻译我国文学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入研究他自身的翻译实践,而且也必将深化我们对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史的研究,这对中国当前的翻译研究与实践不乏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诗歌形式和内容的二元对立造成了翻译的困难甚至不可译,相对于内容而言,诗歌翻译过程中流失更多的是因为不同语言的文字和语音差异导致的形式流失。"诗人译诗"作为一条挽救"翻译之失"的途径确实有其价值所在,诗人在语言的敏感度和诗歌音乐性方面的悟性和表现力远远超越非诗人译者,诗人译诗可以根据原诗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甚至创造新的形式,尽可能实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19.
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杰出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他最早向国内译者介绍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证了文学书的可译性,呼吁统一文学译名,提倡语言适度欧化,探讨译者的责任并且对中国近代翻译史进行评述,这些论述对当时的翻译理论建设起了示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歌翻译家,几十年来,不仅在诗学园地、外国文学研究等领域颇有成就,而且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见解. 卞之琳的文学翻译活动始于二十年代末,当时尚在上海浦东高级中学读书,就从原文接触了一些英国诗,并试译了柯尔律治的《古舟子咏》.1929年秋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后,他掌握了英、法两门外语,后来就用它作为钥匙去打开世界文学宝库的大门.不仅如此,由于不满足于从中、英、法文里读西班牙随笔体作家阿索林的随笔散文,曾一度自学班牙文,以便核、校阿索林的英、法文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