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7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开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设历程。其间,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加强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在利用儒学、佛教思想的同时,极力推动原始神道向民族宗教转化,通过整顿中央、地方神社,建立和健全祭祀制度以及树立“天皇是神”、“皇权神授”思想,最终皇室神道确立,使其成为中央集权天皇制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
时空观是日本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神道中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直线的时间。这种时间不是建构性,而是生成性的。日本神道中的空间是封闭与开放并存的空间。封闭是常态,而开放是非常态。日本神道中的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时间在空间中流动和循环,空间的封闭、开放又为时间所规定所制约。神道中的时空观念与日本人的民族意识、生产生活和政治制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叶渭渠 《日本学刊》2003,(2):124-138
江户时代 ,日本儒学者掀起对中国古典研究热潮 ,探讨宋学 ,促使儒学与神道学融合 ,实现学问日本化 ,同时开展独创性的文学论。以藤原惺窝、林罗山为代表 ,积极肯定宋儒学“陈善闭邪”之说 ,主张文学以劝惩和载道作为最大的目的。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 ,强调文学不应附加任何伦理价值的判断 ,以人情为本 ,主张“道人情论” ,开始萌生前近代文学思想的诸因素。这一时期以这两大学派为中心 ,展开了“劝善惩恶论”和“道人情论”。  相似文献   

4.
张大柘 《日本学刊》2002,1(5):87-101
本文沿着日本近现代发展的基本脉络 ,阐述了新兴宗教的盛衰消长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运动变化的结果这一主题 ,论述了新兴宗教在此历史进程中与社会动荡的相遇与应对 ,认为新兴宗教的发生与成熟不是偶然性和突发性的 ,而是日本社会结构全方位变动使然 ,说明宗教的特色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特色 ,并随着社会风云的变幻表现出不同时代下的不同外观。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日本新宗教的教势得到了巨大发展,在日本宗教史上又一次掀起热潮。日本新宗教教义中的民族主义倾向在战后民主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潮占主流的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要求维护日本传统和尊皇复古的右翼宗教团体一直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帜扩大教势,并推动日本社会逐渐迈向保守化。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世俗民族主义不断膨胀,而新宗教中的民族主义也越发活跃。本文通过对日本新宗教中民族主义倾向的研究与剖析,探讨新宗教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对日本和世界政治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神社数量多,信徒庞大,显示了神社在日本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地方神社的宗教活动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流,在普通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要看到日本政府官员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不仅威胁着宗教信仰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而且也不是日本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高洪 《日本学刊》2005,(4):96-107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近代天皇制政府为了增强其统治的“正统性”和“有效性”,拾起复兴中的神道教义,鼓吹“天照大神”庇护下的“皇国神运”。伴随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对外侵略扩张,神道与明治政府结合得愈加紧密,逐步成为君临天下的“国家神道”,进而国家神道终于超越了所有宗教信仰,成为国教。“德意日法西斯军事同盟”形成后,天皇制政府为了将日本国民牢牢地捆绑在军国主义战车上,在实行严酷的政治专制的同时,以国家神道统摄民众的精神世界,使近代日本国家发展走向歧途。  相似文献   

8.
韦立新 《日本学刊》2002,43(3):123-133
本文把焦点集中放在中国文化中的儒、佛思想传入日本之后 ,对日本神道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述 ,指出日本神道的发展 ,在许多关键性阶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传自中国大陆的儒、佛思想的刺激和影响 ,其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绝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9.
以程朱理学为主的中国儒家思想,自13世纪初传入日本后,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思想界,而且也为日本近世出现的神道理论的儒学化奠定了社会基础。其中,儒学家林罗山所创立的神道理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比较深。林罗山在反佛、排佛和神佛混杂的同时,提出了“神道即是理”、“王道、神道理一”、“神道、人道一理”和“儒家之中兼有神道”的思想。运用程朱理学对传统神道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神道教作为日本的民族宗教,与日本文化进程和历史命运息息相关。中日学者在为神道教进行文化功能定位上,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拟借鉴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神道教的功能价值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朱颖 《日本研究》2007,(1):78-85
徐福是否真的到达过日本,仍无定论。但是比照日本古代神话传说和神道的最初的传承,我们仍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与古代中国文化交往的痕迹。本文通过对日本神话传说中创世观中的贵阳意识,神化宇宙观等的考证,试图来同中国历史以及神话进行比照解读。  相似文献   

12.
起源于中国的铜镜传入日本后,成为太阳神祭祀时的道具,并最终转变为日本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太阳神的神体象征,被广泛用于国家祭祀和加强皇权的政治活动中。在对外战争期间,铜镜被利用为国家神道的祭祀道具。通过对"国魂命"铜镜的考察,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生活用品发展为象征皇权、神道的祭祀用品的铜镜,在国家神道的皇权思想之下,成为鼓动民众为战争献身、为侵略扩张造势的工具,完全背离了其原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靖恒 《日本研究》2002,56(2):66-72
在日本史上 ,基督教与日本神道之间经历了两次碰撞 ,一次是在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江户时代初期 ,另一次是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众所周知 ,到了近代 ,面对“黑船来航”,日本一改效法中国 ,转而师从欧美 ,明治维新如火如荼地展开 ,日本逐渐步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基督教的初传无疑是起了加速日本近代化历程的作用 ,作为外来文化的基督教与日本的本民族文化 ,这两种迥然各异的文化之间的碰撞 ,最初的交锋 ,尤其是对于神道来说 ,值得注意。基督教初传日本  首先 ,必须对基督教一词作出解释。现在我们所称之“基督教”一词从广义上来…  相似文献   

14.
清道光廿七年(1847年),河南开封一书香门第添了个男孩,取名章樾。此人先是入选京师国子监,后去湖北任知县,再后调至盛京,办理东边一带垦务。至光绪三年(1877年),受人举荐而以试用知县名义前往桓仁建县,三年后实署,成了桓仁历史上的首任县官。彼时桓仁人烟稀少,  相似文献   

15.
程安平 《社会福利》2007,(11):25-26
救助工作向社区延伸,是"主动救助"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救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焦作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救助工作进社区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设施为阵地,以社区志愿者为资源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一帮一、多帮一为载体,以城市低保、定期救济、大病医疗基金及慈善协会定向资助互为补充"的救助机制,形成了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居民积极配合,救助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新格局,使社区未成年人预防和回归安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付世明 《学术交流》2008,(2):107-111
波罗的海斯拉夫人与德意志人等在打击北欧海盗的过程中共同开辟了波罗的海商路,罗斯商人与汉萨商人的合作为汉萨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罗斯的诺夫哥罗德与汉萨同盟之间的正式贸易伙伴关系持续了200多年,双边的贸易真正达到了共赢,不仅活跃了北欧的经济生活、完善了国际法,而且使诺夫哥罗德成为罗斯国家面向西方世界的窗口,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罗斯的国际地位,也为汉萨同盟成为中世纪欧洲的共同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波罗的海商路巩固与加强的基础上.俄国开辟了白海商路,为开发巴伦支海与喀拉海沿岸资源、占领新地岛和北地群岛、征服西伯利亚以及增强俄国在北冰洋的战略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俄国与汉萨同盟的长期合作一定程度上振兴了德意志北部各邦的经济,但加剧了德国的分裂,可在客观上却为俄德两国人民建立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晓英 《今日辽宁》2007,(5):28-29
"这种鸟名字叫做黑脸琵鹭,目前全世界仅有1400多只,春天它在辽宁庄河,秋季又长途跋涉飞到台湾台南县越冬,年复一年"。9月1日上午,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在沈阳喜收台湾高徒叶怡均。拜师收徒仪式上,辽宁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从分析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实训的开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结合的自身教学研究与实践,提出应充分利用学院的自身资源来积极开展与引导实训,往往比单纯地把学生介绍到企业中去实训取得更好地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宪法之下的天皇制虽然已经从战前的神权天皇制转换为现在的象征天皇制,但象征天皇制之下的天皇所具有的"神格"与"人格"的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日本宪政的解释中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冲突,依然对现今的日本政治与社会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天皇制对日本社会而言是一种仪式性、宗教性要素,由此不断地酝酿、强化历史地形成的民族性的国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革命一词的历史哲学含义内在地含有目的论意义和不可抗拒性意义,不能把所有变革都称为革命,只有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或本质变化的变革才能称为革命,革命的形式也不一定使用暴力.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革命观具有循环论和道德论的局限,而且造成了革命标准的模糊.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的改革是一种非暴力意义上的渐进革命,但是其彻底性超出了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