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诗“贵情思”——明代主流诗学论诗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阳是明代主流诗学的早期代表。他在《麓堂诗话》中说 :“诗有三义 ,赋止居一 ,而比兴居其二。所谓比与兴者 ,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 ,则易于穷尽 ,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 ,形容摹写 ,反复讽咏 ,以俟人之自得 ,言有尽而意无穷 ,则神爽飞动 ,手舞足蹈而不自觉 ,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这里应该郑重指出 ,“情思”包含了“情感” ,但其含义又非“情感”二字所能取代 ,因为 ,它同时还强调了感觉和音乐效果。“比兴”与“情思”的联系指向对诗人感觉的关注 ,“手舞足蹈而不自觉”与“情思”的联系则表明情感、情绪与音乐…  相似文献   

2.
语出自贺铸《青玉案·横塘路》。盖以三者比愁之多,将抽象的愁思物化,出语新奇,富有独创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一、所取景物都是眼中所见,均属于春夏之交的横塘景物,富有美人迟暮的象征意味;二、抒情实写,将抽象的情思以三种景物物化表现出来;三,兴中有比,而且兼有赋,罗大经早已提出:“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兴中有比”的“兴”,在这里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四、采用了博喻的修辞手法,词史上写愁的名句无外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只用了一种比喻,而此处…  相似文献   

3.
花鸟画常以物咏志,用“比兴”的手法,通过联想,“移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即古人所言:“化景物为情思”,使花鸟画注入新的意义,蕴藏人品修养,发挥道德精神教育的作用。 花鸟画经隋、唐,五代成熟于宋,西蜀黄筌,南唐徐熙,两家画派入宋之后,双峰对峙,势均力敌。北宋美术史家郭若虚指出:  相似文献   

4.
《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下,以良辰美景衬托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表现人在永恒自然面前的深沉思索,伤感而不颓废,具有深沉婉转的情思与浩瀚幽邃的境界,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的好诗。本文通过分段欣赏的方式,展示了作品如画的诗境,渲染了诗作优美动人的情思总结出做平的艺术特点与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哲学常常强调通过“物化”的心理过程去追求最高的哲学境界。在庄子哲学中,大道虚而无处不在,悟道之人在休悟中出自我丧失而浩然与溟涬同科,从而体验到真正的生命秩序利宇宙精神。庄子还以“濠上观鱼”、“栩然化蝶”等寓言故事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物化神合的心理特征。魏晋玄学弘扬了庄子这种思想,大谈循顺口然,去同物我,所谓“浑万象以冥观,儿兀体乎自然”。宋明理学更加推演了这种思想,邢雍说:“不我物,故能物物。”(《观物外篇》)以我观物,物我皆遁;以物观物,便可臻大道。而传人中国的佛教经过中国人的改造更把“物化”境界推向了极至,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才能把握法性真如,此心如智慧大海,超乎视听,抗乎思议,超然于感觉之外,从而休用无方、含弘一切。  相似文献   

6.
略论梦与中国古代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梦与古典诗词曲赋的情思意境现代心理科学证明,梦是人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外在现实某种刺激而产生的精神现象。因此,梦意象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方式来展示人的情感流程,反映人的内心隐秘。所谓“梦中见隐衷”一语,就说出了这个众所认同的事实。中国古代词赋以抒情为主,梦意象可多方面地随意赋形,化情思为意象,将人的主观世界外现为神奇多彩的梦象,乃至表现为情思痴想的极致便是梦。“相思梦”原型模式,当为梦意象系统在抒情文学中最常见的套路。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咏:“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  相似文献   

7.
一 讀了傅庚生先生解放后出版的“杜甫討論”(以下簡称“詩論”)并参考了先生解放前写的“中国文学欣賞举隅”(以下簡称“举隅”)和“中国文学批評通論”(以下簡称“通論”)等著作,感到这中間存在着一些問題,現在提出来和傅先生商榷。首先傅先生强调“情思之本”是作用着創作的根本性的东西,我們是不能同意的。如他在“詩論”中說: 杜詩之所以达到那样高的境界,由于他出于情思之真而屏絕了人为之伪(217頁。)  相似文献   

8.
<正> 《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一语。其中“方千里”三字,古人注释不明,而今人的解释又存有严重的分歧,这就给教学文史的人造成了思想混乱而无所适从。为此,很有辨证的必要。首先,有人认为“战国时代,人们思想浑沌,地理观念不明确,计算术落后”。因此  相似文献   

9.
文章透过现本《庄子》中的“化”“变”“物化”“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用例之分析,欲阐明《庄子》“物化”论的多层意涵及其独特思想意义。文章首先将“化”论分成四种涵义:生物体本身的变化、“生死”过程以及不同生物之间连环、意识的变化、境界和想象中全部“物”之间的转换。接着指出《庄子》的“物化”论还具有论述上的两种重要功能:“主题的转换”和“不同主题的整合”。基于此分类,文章试图论证《庄子》中多样多层的“化”论成为“因为万物化成其他物,不同物实为同一物”之思维方式的基础。若从其“物化”论的发展来看,在《天地》的“其死也物化”一句中所看到的其生体变化和生死意涵的“物化”论可能很早就存在,而《逍遥游》“北冥有鱼”和《齐物论》“庄周梦蝶”所追求的在“万物齐同”的境界中融于“齐一”境界的“物化”论则因与《天下》“庄周论”的内容相呼应,其撰写时期应该在现本内容形成过程中属于较晚期,当为战国晚期。  相似文献   

10.
文化也要互补共荣张绰(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内地有学者讥评香港是“文化沙漠”,而香港又有人回应:“维多利亚海边已经出现了绿洲。”沙漠也好,绿洲也好,这只是贬与褒的比喻,而比喻却往往是不恰切的。首先,我们要看到香港文化繁荣的一面。香港每日出版的报纸多达...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卷第168页)。这种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是任何国家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凝聚剂和驱动力,它是国之魂,民族之魂。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在几千年的繁衍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一直成为我们民族发展的主动力。讴歌爱国志士,表达爱国情思,亦是我国历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进入近代以后,由于外国列强  相似文献   

12.
公木同志沉思三十个春秋,飞升到了那浩渺的太空,翱翔于第三自然界之中,自得地领略着那旖旎的风光。这“第三自然界”,照他看来,就是艺术的王国,诗歌的故乡。他继续探索,又经历了十余载,还发现了更多的宝藏:这些就是神性王国、人性王国、理性王国。他要把他多年沉思领悟所获得的大快乐,供之于普天下老中青诗之友共享之,于是在八十年代初写作的:《话说“第三自然界”》的基础上,出版了《第三自然界概说》新作。这是一本言简意赅,义蕴精湛,内涵丰富的著作。老诗人在璀璨的情思之中包孕了深邃的哲理。哲理与情思启迪了人们的智慧,并浸沉于美的海洋,满心欢喜地谛视着人类自身及其创造的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重审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凡 《社会科学家》2003,(2):137-141
物化是卢卡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提出标志着卢卡奇思想的马克思转向;而物化概念又是卢卡奇在对狄尔泰、西美尔和韦伯思想批判与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正是借助这一核心概念,卢卡奇走出了早年的“异化观”。我们不能笼统地简单地说在卢卡奇那里有两个“混同”:即物化和对象化的混同,物化和异化的混同,而应该看到卢卡奇物化概念和他早年异化概念在内蕴上的巨大差异。只有对物化作出的合理诠释,我们才能理解卢卡奇在何种意义上构成了对他的直接理论先驱的反叛,又在何种意义上转向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世纪中叶以来以当代技术革命为基础而实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及转换 ,构成了当代人类特殊的生存困境 :一是以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对自然的攫取所造成的“全球问题”,二是由对物的依赖性所造成的人的“物化问题”。人的“物化”问题 ,是当代愈益突出和最为根本的“全球问题”,它构成了当代人类生存的深层的文化危机。当代世界的“全球化”过程 ,在文化意义上是空前的价值观剧烈震荡的过程。“后工业文明”既以“大众文化”的形式表现为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 ,又以“哲学”的方式表现人类对当代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因此 ,新世纪哲学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理论自觉 ,又具体地表现为对当代社会思潮和当代哲学思潮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陈春敏 《兰州学刊》2011,(2):149-151,168
王国维的“物我观”,始终坚持“物”“我”对举,“物”只有在与“我”发生联系才具有存在的依据与意义,而“我”在“物”的经验感召下唤醒“我”关于“物”的普遍意识从而抵达“物我”合一,并将此思想运用于文学,提出景引发情情寓于景的“情景说”,在“有我之境”以“我”之自由意志观“物”和“无我之境”以“我”之物化心理观“物”中突出了在“我”的把握下达到的物我相契。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用“事物化(Versachlichung)”与“物化(Verdinglichung)”这两个概念,共同勾勒出资本主义拜物教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自身转化为“事物”,而后颠倒地表现为外在之“物”,这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物化批判的源头。卢卡奇沿袭了这一逻辑,不仅批判“物化”现象及其意识,而且批判韦伯、齐美尔等人所分析的现代性的“事物化”进程。在其启发之下,霍克海默、阿多诺强调“事物化”的客观性,却否定了卢卡奇从“物化”中寻求解放的可能,阿多诺更揭示了物化批判的同一性本质,宣告物化批判的无根性和无效性。广松涉、霍耐特凭借“物象化论”和“承认理论”的原创建构,推动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物化思想的讨论走向当代。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评论咏物诗词的高下,有的认为,能曲尽物的妙处,是高者;①有的认为,能直是言情,非复赋物,是高者。②笔者同感于后一种意见。咏物诗词要是停留在咏物上,无论写得怎样曲尽妙处,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写出人物的情思,不停留在物上,这样咏物才有意义。清人刘熙载说:“东坡《水龙吟》起句云: ‘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⑨所谓“不即不离”,即不要停留在物上,但又要切合咏物。最好的咏物诗词,就是既要细致咏物,又要很好抒情;既刻划了物,也把作者的人格写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进去;既表现了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冰心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最著名的女作家,她以独特的风格和非凡的成就雄踞“五四”文坛,成为新文学杰出的开拓者之一,为新文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冰心的早期作品,不仅能领略她那清丽、温婉、典雅、飘逸的独特风采,更能强烈地感受充溢作品中的那缕缕不绝的“爱”的情思——她竭力宣扬的“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其“爱的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冰心不厌其烦地反复颂扬母爱、放歌童真、礼赞自然,奏出了一曲曲“爱”的和弦曲,而其中对母爱的颂扬尤为鲜明热忱,尤为淋漓尽致,使冰心成为新文学史上抒写母爱最多,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提出物化概念,其物化概念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惊人的相似。物化概念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商品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一是人通过劳动创造的物反过来控制着人。无产阶级只有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阶级意识,认识到自己与资本的关系,获得“总体性意识”,物化现象自然也就克服了,仅仅把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归结为认识问题具有重大缺陷。但他对物化现象、物化意识的揭露和批评,对当代社会的认识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克剑 《东南学术》2021,(2):177-190
庄子所言“物谓之而然”,此“物”之“然”并不存在于人“谓之”之外,而“谓之”即是“物论”.齐“物”之契机在于齐人的“谓之”或齐其“物论”,除却这样的齐“物论”并不存在另一条齐“物”的路径.《齐物论》由“照之于天”而明“丧我”之旨,其多设譬以言:“天籁”以声之所发设譬,“天钧”以形之所塑设譬,“天府”以府之所藏设譬,“天倪”以端倪之隐显设譬.如此设譬以喻人“丧”(忘)其“我”,乃在于诱导人“入于天”(化之于自然).“照之于天”以“丧我”,必至因任于天(自然)而“忘乎物”,而“忘乎物”的极致是“未始有物”.“物”不可能在未“丧我”时独忘,“我”也不可能在未“忘物”时独“丧”;“物化”诚然是“忘乎物”,却也意味着“丧我”或“忘”乎“我”,因此其适可恰切地理解为入于自然大化之境而“物”“我”双忘.庄子学说以“逍遥”之“游”为终极导向,而以忘乎“物”“我”的“齐'物论…而“齐物”为达于此虚灵的真实之境的不二蹊径.人“应于化而解于物”而有“游”,唯此“游”乃称得上“逍遥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