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运用叙事学理论考察了叙事情景对新闻真实性的建构,认为在叙事方式上,展示比讲述更显真实;在叙事聚焦上,内部聚焦比外部聚焦显得真实;在叙事人称上,第三人称较第一人称真实。但在电视新闻中则相反。叙事情景是文本在形式上对内容真实性的建构,它形成的是真实感。各种不同的叙事方式、聚焦以及人称的搭配,就形成不同的新闻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2.
莫言小说《红高粱》采用“作者叙事情境”——“编辑者全知类型”叙事情境:“我”作为叙述者,以父亲的视角追述了爷爷奶奶的传奇人生,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要叙事方式,从外部聚焦,这样既可以表现小说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使“我”的高密祖先身上敢爱敢恨的血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可以在文中表达作者的情感和评论,从而使小说的叙事变得多样化,强化了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3.
从叙事情境和叙事聚焦角度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可以认识她小说的一个特点: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西方记者延安叙事方式主要是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叙事聚焦从不同视角描述延安人物和事件,包括内聚焦、零聚焦、外聚焦三种形式:内聚焦表现为追溯往事与自我体验的“二我差”,零聚焦跨越时空和切换视角地解读大型历史事件,外聚焦含蓄冷峻描绘深意场面和蹊跷事件。叙事结构强化延安书写的因果联系和比较意蕴,采用框架叙事和嵌入叙事两种方式,前者展示延安风貌和精神气质,后者拓展外延和深化主题。叙事聚焦和叙事结构交互作用,对历史赋形释义,彰显红色理想的政治隐喻和情感功能,凸显延安叙事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运用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视角的理论,把叙事视角和人称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小说及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而郁达夫的小说则主要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不愧是叙事艺术的高手,通过对他小说中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和叙事方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他小说的精湛和高明之处.当然,叙事情景中的人称、聚焦和方式是可以相互交织的,比如,叙述者可以采用第一人称内聚焦的方式客观叙述,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外聚焦的方式客观叙述,海明威的作品都是对这几种方式结合使用,同时不停变化的.比如由内聚焦可以转变为外聚焦,第一人称可以转化为第三人称,一般间接引语可以变成自由直接引语.通过对叙事情景的演绎,海明威构筑了一个个变化莫测的瑰丽的小说世界,同时也导演了一场场精彩的人生戏剧,他获得诺贝尔奖的理由是他“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确是实至名归.  相似文献   

7.
从叙事聚焦、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探析,为其更深刻地理解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和创作特色。叙事聚焦围绕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个角度展开,分别采用不同的小说进行分析;叙事技巧从平民叙事、灰色幽默、反讽三个方面呈现;叙事语言侧重分析“陌生化”。  相似文献   

8.
论郁达夫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即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视角)模式,郁达夫的小说主要 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包括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下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方式)。郁达夫对中国传统小说叙 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采用了时序穿插的叙事和全知全能的外部聚焦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大体呈线性发展,对叙述时限的控制造成情节发展的跌宕交错;故事在非聚焦型的叙述中展开,叙述者无所不晓、无处不在,能够洞察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托尼.莫里森善于处理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小说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深度和现实广度。  相似文献   

10.
运用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叙事频率和叙事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并非没有笑声》的叙事特征,详细阐释了小说中创伤叙事的使用,如非线性叙事时间、对黑人前途和黑人音乐主题的重复叙事以及人物视角的不定内聚焦和外聚焦的交替使用。通过对时间倒错、重复叙事和多焦、多视角等创伤叙事策略的深入解读,剖析了休斯在小说中对传统叙事技巧的大胆创新。这种叙事策略的调整旨在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建构黑人种族的创伤历史,彰显黑人种族渴望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美国社会中获取平等生存权利的强烈诉求。  相似文献   

11.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 ,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 ,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 ,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活着》的叙事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叙事学在国内外的“复兴”和蓬勃发展这一现象,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叙述者、叙事情境和叙事时间这三个方面重新解读余华的小说《活着》,表明《活着》不仅主题内涵深邃,而且在叙事策略上,余华在实现向传统回归的同时又超越了传统,体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与"描写"、"抒情"、"议论"概念相对的"叙事"概念由于赋予了西方叙事学的学科意义,其内涵与外延大大丰富,发展成为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中多门学科共享的核心术语。论文从西方叙事学中"叙事"概念的学科意义切入,梳理"叙述"向"叙事"转移及在现代语境下融合、分化的嬗变历程,考量"叙事"概念的现代意义和功能特征,并试图以此为起点,系统探讨语言理论对叙事理论建构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影《原罪》的鲜明叙述技巧构成了影片的双重叙述机制。第一层面是明现叙述者的多种叙述策略;另一层面是大叙述者的多处叙述标示,而这种双重叙述机制的分析对于影片的叙述意图和故事内涵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与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叙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所创造的跨越时空 ,杂陈古今的独特的历史叙事模式与“新历史主义”小说古今杂糅杂陈、寓庄于谐的历史叙事之间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契合。鲁迅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家用反讽、戏仿、虚构荒诞情节等叙事策略 ,完成了对占统治地位的一切宏大叙事、既定权威的“解构”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下,国内于20世纪末开始出现“空间叙事”这个概念,不同著述中所讨论的空间叙事,所指往往不同,有的指作品中空间的功能,有的指空间的意义,有的指叙事的空间形式,文章以卡夫卡的《地洞》为例,将“空间叙事”视为一种叙事模式来展开讨论。认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以空间为叙事“前景”;第二,以空间组织叙事;第三,以空间为意义主体。《地洞》通过空间叙事模式,叙说着现代人的空间体验、空间焦虑、空间危机和空间矛盾,体现了存在与空间之间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从叙事语言、叙事手段、叙事风格三方面的全新视角切入来审视先锋小说,其叙事特色如下:先锋派作家在叙事语言方面大量使用“像……”的比喻结构,反讽性的修辞,并积极探索语言自身的表达功能。在叙事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主体叙述、性爱叙述以及个人化经验的表达。先锋派作家在叙事风格方面的探索走得比较远。许多作品不仅主题多元化,题材多样化,而且呈现出苍凉的后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动物叙事创作中,以动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叙事基点进而揭示动物物种所面临的举步维艰的生存绝境,从而表达一种强烈的末世"挽歌"情结,这几乎可以看做是最为常见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一类主述模式表达。文章正是立足于从具体的叙事语法、艺术规范、主述框架等艺术形式层面的考察,以及根基于伦理指向、情感范畴与价值旨归等思想内容层面的深入探讨,以求从更为全面与科学化的意义上去审视这一特殊的"挽歌"类叙事类型。  相似文献   

19.
彭见明长篇小说《天眼》的叙事颇具特色。首先,《天眼》吸纳了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方式,这不仅体现在分章回目上,也彰显在故事框架的建构和预述上。其次,《天眼》驻足于民间化叙事立场,叙事呈现出"乡中人"的叙述姿态和散漫性、原发性的思维特征。然而,《天眼》又并不属于回归传统的写作或民间化创作,其叙事是对传统叙事和民间叙事的双重超越和创造性重构。  相似文献   

20.
辩证理解"重复"在<伊利亚特>叙事中的作用,可有效消除该作的繁复叙事阻碍叙事欣赏这一困惑."重复"叙事是构成其繁复叙事的重要原因,"重复"是被其繁复叙事遮蔽了的一种叙事机制,是有利于增进其叙事效果而采用的一种看似单一却实质上威力强大的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