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与体系构建始于 80年代中期 ,此后 2 0多年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吴敬琏、胡汝银、张曙光、樊纲等从中国经济实践出发确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角度 ;厉以宁、贝纳西、吴晓求、杨瑞龙等引入非均衡概念 ,并致力于将宏观经济结论置于合理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 ;樊纲、张曙光、王利民等引入了制度分析 ;李拉亚、宋国青、薛万祥、陈学彬等引入预期与博弈分析 ;陈东琪等系统化了在 80年代末与 90年代初形成的微调理论 ;郑超愚尝试构造一个一致的能够在其支持下开展竞争性研究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经过上述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学已初步形成了融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波动分析与增长分析、技术分析与制度分析、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于一体的理论构架与体系。依据理论基础与政策主张的差异 ,还形成了分别以刘国光、厉以宁、吴敬琏为代表的三支流派。  相似文献   

2.
为了回顾与总结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程与贡献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与广东经济出版社联合开展了“影响中国经济建设的 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遴选活动 ,最后选出 10本著作 :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 ;马寅初《新人口论》 ;薛暮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于光远《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 ;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蒋一苇《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 ;刘国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 ;厉以宁《非均衡的中国经济》 ;吴敬琏、刘吉瑞《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为了深入研讨 10本堪称中国经济发展里程碑著作的内在价值、历史作用和意义 ,2 0 0 0年 4月下旬 ,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江苏省委党校、广东经济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在南京联合召开了“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 10本经济学著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的著名经济学家和中青年学者共聚一堂 ,就这 10本著作的学术地位及其对中国近五十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进行了探讨。 10本著作再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所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 ,凝结了共和国 5 0年经济学说精华。本刊从本期开始 ,以收稿先后为序 ,对 10本书中的代表性论点摘要陆续刊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为何要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经济理论界对此的一般看法是由于“市场失灵”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缺陷”,但这一看法存在着片面性和肤浅性,不能作为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总量资本再生产及流通理论实质上是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的基本条件,经济均衡和失衡的表现以及经济由非均衡到均衡的作用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应当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于洪波 《东岳论丛》2007,28(4):68-72
在魁奈经济表不温不火的研究中,尚有若干问题需要补校。流行观点认为,经济表是魁奈的一部经济著作;本文则认为经济表是魁奈创造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是经济分析史上第一个经济模型,这更是经济表的历史意义之所在。传统观点认为,经济表仅对社会再生产进行了简单的、静态的分析;本文则认为经济表的非均衡模式首次涉足了动态分析。在对另一个非均衡模式的解析中,则提出了魁奈运用经济表的运算原理进行经济计量,为其倡导的自由贸易政策提供数据佐证的见解,这应是对经济表研究的一项补阙。  相似文献   

5.
非均衡理论在宁夏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阐述了国内外主要的非均衡理论,分析了宁夏实行非均衡战略的实践效果。认为银川—吴忠—石嘴山城市带作为“增长极”对全区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带动和扩散作用,同时指出非均衡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鉴于在新世纪中,“增长极”在经济发展中将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宁夏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非均衡成因的新视角--公共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均衡是人们追求教育公平的现实路径选择,而教育非均衡的现实又是人们关注、迫切希望改变的。教育非均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而且又易被改变的因素往往被忽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从“经济人”范式、官员经济、利益集团三个方面来分析教育非均衡的成因,旨在指出解决中国教育非均衡问题最易于实现的因素,希望对中国实现教育均衡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经济是非均衡的经济,即非均衡的经济运行和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我国证券市场是在非均衡经济条件下或者说是在紧的经济运行条件下发育的,它既不同于小商品经济或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发育,也不同于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市场的发育。非均衡经济是中国证券市场发育面临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约束条件,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种种矛盾和挑战无不与其特征有关。然而,以往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证券市场改革  相似文献   

8.
社会稳定是党和政府近年来针对中国具体国情社情明确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实现社会稳定是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要着力研究的重大课题。而我国近年来出版的多种社会学理论著作中,或是不讲这方面的内容或是讲了也语焉不详,有些认识尚可商榷。有的著作只是把社会相对稳定状态作为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契约理论的视角来看,中国改革的实质内涵是从计划交易秩序向市场交易秩序的结构转型,而交易秩序的结构转型必然引致结构内部关系的转变。由于市场交易秩序条件下的企业是一个不对称的权力结构,因而企业内部雇主和雇员之间必然是一种非均衡的契约关系,这种非均衡契约关系超出合理限度是当今劳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在企业内部建立激励兼容机制和加强政府的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相关研究,将出台第一个五年规划的1953年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起点,2013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60年。通过搜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相关资料以及结合有关学者的研究,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分为四大阶段:看似均衡实际非均衡的发展阶段Ⅰ(1953—1978年),看似非均衡实际也非均衡的发展阶段(1978—1997年),看似均衡实际非均衡的发展阶段Ⅱ(1998—2008年),看似均衡实际也均衡的发展阶段(2008至今),并对未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趋势做出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和发挥区域发展战略作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2002,(6)
陈东琪、张亚斌在《社会科学战线》2 0 0 2年第 4期撰文《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构架与创新发展》指出 ,中国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转换与体系构建始于 80年代中期 ,此后 2 0多年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吴敬琏、胡汝银、张曙光、樊纲等从中国经济实践出发确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分析角度 ;厉以宁、贝纳西、吴晓求、杨瑞龙等引入非均衡概念 ,并致力于将宏观经济结论置于合理的微观分析基础之上 ;樊纲、张曙光、王利民等引入了制度分析 ;李拉亚、宋国青、薛万祥、陈学彬等引入预期与博弈分析 ;陈东琪等系统化了在 80年代末与 90年代初形成的微…  相似文献   

12.
在本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中享有:“一代宗师”地位的凯恩斯,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就业通论》,即就业一般理论)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对当代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西方经济学的未来变化,还将长期地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刘涤源教授在他的《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评议》(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以下简称《评议》)中,将这部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奠基的宏观经济学著作,作为剖解麻雀的典型,以实事求是、明辩是非为中心旨趣,对凯恩斯就业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制度与经济增长:新制度经济学的诠释和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功绩,一是将制度性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引入经济学研究当中,并把制度分析纳入经济分析的一般框架之内;二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传统的复归。新制度经济学从新的视角强调了对经济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分析,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有助于说明和解释现实经济问题;有助于人们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有助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中国经济理论建设;有助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如何选择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如何构建该区域研究的框架体系,使用哪些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这是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尽管在某些区域社会经济史的专题著作中,对这几个问题曾有所论列,但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笔者以所研究的旧中国冀中农...  相似文献   

15.
罗知颂 《学术论坛》2005,(12):82-88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年前,厉以宁教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一书中,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所有制体系的整体构想,探讨了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并对我国国有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革提出了可操作的政策主张和方案设计.这部著作指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走向新公有制建立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6.
流通货币既是经济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也是一个具有鲜明实践意义的政策问题。潘石教授的著作《通货控制论》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通货理论的一个最新成果 ,其中不但有着丰富的史实资料 ,而且根据中国的经济事实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新观点。一、整体研究通货理论的特色  一般而言 ,大部分通货理论著作只是侧重于通货膨胀理论或者通货紧缩理论中某一个方面的研究 ,而正如潘石教授在前言中所写到的 ,“把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联系起来 ,这本身就是一个新课题。本书之所以定名为《通货控制论》 ,其目的就是想对这个新课题进行大胆探索 ,力图有所…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一书是由蒋一苇先生从 1979年起近 10年的 2 7篇相关论文组成。该著作勾画出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企业与企业等基本关系 ,并强调了在自己的理论观点中大体分“企业本位论”、“职工主体论”与“经济民主论”三大部分 ,但最终出发点和基础还是“企业本位论”。该著作是一部专门讨论企业模式的著作。实际上 ,“社会主义的企业模式”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创造 ,因为这一概念不可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更是一个无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照抄照搬的概念。该著作的开拓性与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以…  相似文献   

18.
周前海教授经过近5年的潜心研究,最近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新著《中国经济适度增长论》。这是值得理论界和经济界引起重视的一部著作。主要是他在这部著作中,采取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士、宏观与微观、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经济适度增长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对于改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本著作,具有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这本著作提出了一个比版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经济适度增长的理论体系。我国学者…  相似文献   

19.
以前曾读过刘永佶教授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史》、《<资本论>的逻辑》、《历史的经济大思路》等著作,作为一个关心中国现实问题的经济学家,我想他是决不会停留在方法论和思想史研究上的。果然,他的《中国经济矛盾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于1993年1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刘教授把多年研究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和经济理论的成果运用于分析解决中国经济矛盾的一部专著。纵观全书,有  相似文献   

20.
退下来寻求“充电”,找来几部我省经济学专家的著作研读。首先进入我的视野并引发巨大兴趣的是卢希悦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细细研读这部著作,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使自己受到深刻启示。一、研究方向的坚定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的正确结合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实际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研究。卢希悦教授的这部专著,在所涉及的当代中国诸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自始至终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较好地结合起来。他在本书第二章关于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