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现代理论是中国当代文论家王建疆针对西方后现代理论和中国混合现代性而提出的新文论话语,受到美欧学者的关注。别现代是一种具有杂糅性和混合性的社会形态,而别现代主义是对别现代状况的反思,是一种关于中国未来现代性的理论建构,两者在话语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一理论是我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到深水区时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新文论。元现代理论是“后现代之后”的西方文论话语创新的产物,并由中国学者结合当代文论进行了丰富发展的理论形态。元现代指向后现代之后的社会层面和形态,元现代主义指向文艺和审美感性结构,但两者旨意是一致的。元现代理论是一种承认既有文化艺术、审美感性结构中原本对立的因素并力图使之融合于一体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 ,国内美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总体上处在对西方现代美学介绍、移植、阐发和梳理的阶段 ,其内容涉及到西方原型美学、存在主义美学、形式美学、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美学、阐释美学、生命美学、解构主义美学等。这些西方现代理论的引进 ,一方面使得中国美学界得以了解西方现代文论的基本状况 ,为中国文论与西方对话打开了局面 ;另一方面则突破了实践论美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历史学批评模式的单一化局面 ,不仅为中国美学与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探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而且初步形成了当代文论的多元化格局。目前国内关于西方现代美学研究的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中国文论话语之争,聚焦于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论,衍生出本土化和西方化两种不同的入思方式,前者倡导中国文论民族特色之阐扬,主张藉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后者则主张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思想文化,以重建中国当代文论。前者钟情本土之玉,后者青睐他山之石。而要真正建立既具民族特色又能与异域文化对话的中国文论,则必须将上述两种思路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需要在文化、文心、文体三个不同层面,认真清理古代文论的理论资源和话语传统,深入探求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意义生成方式。如何实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则需要在异质性、普适性和现代性的不同层面,精心辨析中西文论的内在差异,细致考量西方文论之中国化的可行性路径。中国文论话语重建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其成败关键在于能否打磨出内蕴普适神韵而外显民族肌理的文论玉石。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文艺学研究的反思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中国文论经历了自古代文论系统到西方文论系统再到马列文论系统这样一个由不断否定而趋向新阶段的辩证发展历程。这种格局的形成,与本世纪中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和艺术上的嬗变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在反思历史时,对本世纪中国文论尤其是对居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存在着的诸多失误、缺陷和问题,以及不同观点与学说之间相互对话与论争的合理性、必要性应有清醒自觉的认识,但这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使其趋向新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不能以否定其历史成就与理论价值为代价。至于跨世纪文艺学的未来发展前景,无论从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历史走向还是从其功能定位来看,都应该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体依托和目标归宿。这样一种理想状态的理论系统应该是民族性、现代性、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欲达此目标,文艺学研究应该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既有成果,尤其是从其对文艺性质的基本规定性出发,以民族的生活和文艺实践为理论生长点,并在广泛吸取中外古今文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理论综合。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政府不仅要为促进艺术民主及培育民族创造力提供资金,而且亟需建构一个社会各界支持艺术发展的制度体系。西方学界对艺术资助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社会科学理论分析及应用性政策研究,前者重在解释,后者旨在应用,它们共同推动了艺术资助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从历史变迁角度看,当代西方艺术资助政策有在范围上扩大艺术使用权的导向,建构了政府津贴结合慈善捐助、商业赞助的艺术资助体系。本文结合西方经验及中国实践,探讨提高我国艺术资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艺术管理公平与效率的可行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划分了新批评派的类型及源流的基础上,对这一流派的诗学理论进行了剖析,并与中国传统文论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只有克服食西不化、过多颂扬和浅层次地转述西方文论的偏向,深刻剖析西方文论的得失,并与中国传统文论进行扎实的比较,才能与西方文论、特别是现代西方文论深入对话,才有助于兼具现代形态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就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言,汉语文体学并非只是关于分类和风格的理论,而是一整套关于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修辞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文体的艺术.现代语境下的汉语文体学研究,深受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韦勒克文体学思想的影响.此一影响以“文学是文体的艺术”为中心,依次在文体学的价值、文体学的方法以及文体学与修辞学之关系等不同层面展开,为中国文论文体意识的复兴和汉语文体学的现代重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晓梅 《东岳论丛》2006,27(1):57-59
叶嘉莹在对《人间词话》的批评中指出中国诗学缺乏科学性,呼吁建立西方式的概念界定清晰、体系精严宏大的中国诗学理论体系。实际上,中国本土和外来的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利用、转换、融合和提升是我们一直追问并将继续面对的问题。如果将古代文论研究大概分为“民族的”、“科学的”和“阐释的”三种理论态度,我们认为,“阐释的”态度是比较恰切的。借助“西风”之力吹落古代文论这棵“碧树”上的残枝败叶,革除主观印象式批评的缺陷,保留重感发体验的传统,延续曾一度中断的民族精神的血脉,使我们的文论研究获得生生不已的力量,是我们借鉴西方文论的目的,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当代文论的影响与启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当代文论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新时期我国文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都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点有某些契合,或者说中国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路径与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某些思路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其影响的领域主要包括:艺术与美学中的人道主义问题,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争,艺术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与拯救,后现代语境及其现代性问题,从美学的革命、从审美乌托邦向更广阔的文化领域的转向,大众文化问题,生态文艺学和生态美学问题,后马克思主义话语等等.  相似文献   

10.
艾青与西方近代诗画艺术顾国柱(上海财经大学)艾青是中国现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正像蜜蜂酿蜜要博采百花一样,他在汲取民族传统营养的同时,大胆地借鉴了西方近代诗画,特别是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艺术个性诗歌风格。在学习外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中,把"诗言志"与西方诗歌定义"诗是某种制作"作比较,二者的比较寓示了中西诗学传统在理论原点上的差异.中西诗学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原点出发,沿着不同的轨辙,在文学本体规定、作者与文本之关系、批评阐释等基础观念层面,各自衍生了一套圆融自足的理论体系.中国主流文学传统强调"非虚构";西方则重视"虚构"和"想象".中国文学的文本与作者是一种物我不分的自然和谐关系;西方文学的文本则是作者意志控制的对象与产物.中国诗学批评以"作者"作为"意义"之源;西方诗学批评则以"文本"作为"意义"之源.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学理依据是文学的横向发展。文学横向发展的观念与后殖民理论的旅行杂糅观念异曲同工。旅行杂糅理论对于西方文论中国化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阐释文化身份建构的维度。身份建构不仅仅依靠自身传统的承递,还有他者的参照。通过理论旅行,外来文论话语与中国文论的学术规则相结合,外来文论逐步内在化于中国独特的言说方式之中,最终实现外来文论的中国化。但是各民族文化飘移杂糅的最终结果不仅不会消解西方文化霸权,而且还会继续陷入中国文化失语的陷阱。旅行杂糅理论给我们的出路只有一个:在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积极接纳外来文化的飘移和杂交,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马连芬 《学术界》2001,(2):271-275
<文学原理新释>(顾祖钊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版)是一本兼具学科性与学术性的新著.它整合了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借鉴了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新成果,反映了当代文艺理论的全貌,在发展和创新中使其体例不仅完备、周详,而且充溢着时代气息.创造性地对传统文论进行新的诠释,使之与现代接轨,与西方文论互补."新释"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三元式艺术至境"论的提出.特别是对"意象"的阐释,具有相当程度的原创性,使得理论终于可以更合理地阐释复杂的文学现象,尤其是西方20世纪以来,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是在与西方文论互动中进行前沿思想对话的。在全球化语境中 ,西方文论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这并不等于中国文论界不能提出自己的新问题和新思想。从生态美学上看 ,这种对西方文论播撒脉络的考察 ,是中西文论和文化的一场跨世纪的对话 ,正是在这种对话中 ,中国当代文论的真实状态和前沿问题呈现出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清理当代中国文论的前沿问题 :传统与现代的“中西之争”与“古今之争” ;新世纪文化价值生态意识与话语空间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论精神自觉 ;西方文论播撒中的中国文论处境 ;在后现代多元化和边缘性中坚持“文化互动” ;后殖民理论对重释中国的方法论意义 ;传媒文化与中国思想传播 ;多极时代中国身份的“重新书写”。  相似文献   

15.
李岩 《北方论丛》2015,(4):29-33
在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如何较好地契合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复杂关系。文章从当代理论重构的意识切入,分析“文气论”的现代话语范式,主要涉及“文气论”的哲学根源,指出“文气”之清浊决定了文章的审美价值,物之美恶;在“文气论”中,蕴含着作者与文本、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个人气质与后天学养、内容与形式等诸多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无不彰显了中国文化传统的突出特点———浑融性。文章关注从哲学和科学上的气论哲学到文学批评话语上的“文气论”这一生命美学范畴对现代话语范式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对比西方传统美学中崇高与美的审美范畴对立,阐释“文气论”的普适性价值及其合理性,使其现代阐释及美学重构成为可能,并为建立跨文化的美学理论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形而上文论的哲学根源龚道运(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一形而上文论主要阐释作者如何理解形而上之道以及如何在作品中加以显现。此一理论有其哲学上的根源。现代学者刘若愚(jamesJ·Y·Lin)以为中国形而上文论的观念起源于《易传》和《礼记·乐记》 ̄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探索了西方哲学的本质含义,对西方现代艺术广泛存在的审丑意象进行了梳理,得出了现代派艺术是过渡形态艺术的结论,号召中国的艺术家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点融会贯通,提升艺术的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8.
曹顺庆  王超 《中州学刊》2008,1(2):227-234
"五四"以来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西方思维模式的影响下进行的,具体而言,主要经历了.学科化"、"体系化"、"范畴化"三条西化之路.要使中国古代文论从"失语症"中解脱出来,必须经过四个步骤第一.承认中国文论较之西方诗学的异质性和话语独立性,避免"以西释中"或"以中注西"的倾向;第二,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个命题中进入"古今对话"的现代阐释性理论视域;第三,在"古今融会"的同时进行"中西化合".以中国文论的话语规则为本,融和或化用西方的理论资源,最终达到中西跨文明对话语境下的"中国化"研究.在承认中西方文论异质性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跨文明对话,中西文论思想的交流、互补和超越,最终达到"中西化合"的无垠之境  相似文献   

19.
因为不同的文化语境和文化基础,中、西文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规则、话语和意义生成方式.但同为旨在把握人类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探求文艺奥秘的一种途径,二者只有是否适用而无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是,五四运动截断了中国传统文论之"根",致使中国文论最终走向西方化,而西方化后中国文论也最终导致中国文论话语的丧失.为改变中国学术界"古与今文论的断裂、中与西文论的隔膜",我们主张中国文论的中国化或日语境化,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语境化及西方化的中国现代文论的中国语境化.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7,(9):237-244
在西学东渐的进程中,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处于一种特定的以西方文化观念、艺术价值标准、审美评判尺度为主导的文化语境下。这是一种被西方"他者"化的殖民文化心理因素造成的现代艺术理念,它在潜移默化中瓦解着中国艺术家自身的民族艺术自信和艺术审美价值观。为此,构建本民族文化自信和消除殖民文化心理,将成为中国现代艺术能否健康发展和拥有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