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介绍怀特的生平和创作生涯,分析怀特笔下的人物性格,探索怀特小说的基本主题,评价了怀特的写作技巧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澳大利亚文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帕特里克·怀特为代表的现代派文学是这个时期的主流.而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更是怀特小说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怀特的大部分小说都深深地植根于象征之中,象征成了他思想的载体.他善于从平凡的世界里发掘出超凡的内涵,并赋予看似一般的生活一种深刻的寓意.他借助于象征手法,从多个侧面来反映小说的内在意义:或以人物为载体,或以题目为象征,或以题材取胜,而更多的是以小说主题和细节来揭示蕴含其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平凡的世界>通过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来表现"平凡"这个作家所力求的主题,强烈的真实感则是这部作品最具感染力与魅力之处.  相似文献   

4.
印度作家R.K.纳拉扬的创作淡化了政治与历史的痕迹;呈现出平凡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平凡的小人物,突出了个人的价值;他的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民族古老的精神信仰对接,展示了平凡真实而非神秘的印度。  相似文献   

5.
帕特利克·怀特是澳大利亚最富盛名的现代主义文学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名同性恋作家,在当时主流社会文化的钳制下,怀特不可能在作品中充分表现自身的性别身份和价值,因此他对于同性恋问题的表现较为隐晦,其作品往往以某种被掩盖、扭曲、变形的间接手段对性这一主题进行表现。通过对怀特作品的细致分析,可以发现性身份的流动性、男性身份在社会交往行为中的主导性、父母力量不均衡对儿童性心理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怀特则籍其对性主题的发掘,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性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表现。  相似文献   

6.
帕特里克·怀特是享誉世界的澳大利亚文学家,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始终围绕着"失败"这一主题来展开创作。他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那些处在人生最低谷、命运中注定要失败的一群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怀特创作"失败"主题的根源,即怀特的个人经历、澳大利亚的民族特性、怀特所处时代的澳大利亚社会环境。怀特绝不是为谈失败而写"失败",他真正的目的在于揭示失败背后的人生真谛。  相似文献   

7.
鼓吹节烈与批判节烈两种原本相互对立的话语在抗战时期重新激活、交错出现,并共同以民族救亡为旨,这一看似合理而又矛盾的现象值得深思.老舍信仰"国家至上",创作了颂扬女性殉国的节烈剧本,丁玲则承接"五四"的批判精神,在小说中表达了鲜明的反节烈立场.两位作家都遭遇了现代性的困惑,老舍的救亡热情难以协调节烈书写,丁玲的启蒙理想也难以抵御道德偏见.在颂扬与抵抗之间,映射出传统节烈观的现代变奏以及启蒙与救亡话语在现代中国复杂的发展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8.
格雷斯的小说集《韦阿里基》始终围绕人性与文化自尊这一主题,从作者独特的视角出发,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毛利人的生活面貌,探究了毛利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揭示并颂扬了该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当代澳大利亚小说不仅主题意蕴五花八门,千姿百态,而且创作手法标新立异,斑驳陆离。这些手法熔现代派和后现代派技巧于澳大利亚民族文化之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小说风格。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澳大利亚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很早就使用魔幻现实手法了。代表人物当首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他在六十年代初期发表的《乘马车的人》堪称澳大利亚第一部魔幻现实小说。此外泽·赫伯特、戴·爱尔兰等一批才华横溢的中老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也经常运用魔幻现实手法并取得了公认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关注现代社会变迁进程中乡村人伦关系的嬗变。作家探讨乡村亲子伦理从传统转向现代:颂扬传统的父慈子孝,批判“父为予纲”的守旧;赞扬现代亲子间平等互敬意识,审视代际伦理差异中的父子冲突。作家尤为质疑并否定现代经济发展中,人极度追求金钱与物质欲望导致孝亲伦理的极端异化现象:父子倒孝、金钱物化与亲子相弑。作家面对传统伦理美德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悄然流失,深切地呼唤其实质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一生都在努力探索男女之间怎样才能达到完满的婚姻关系,即男女双方肉体的和精神的完满结合,体现出他在性爱问题上的美学原则。因此,其作品对性行为的直接描写,也便是对性符号的超越。本文用比较的方法,论述了劳伦斯的审美理想是要追求女性形象的完整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2.
《西铭》是张载一篇几百字的短文,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价值,讲述了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具体到“个人”,推出了人在天地间应尽到的责任和义务,是张载哲学思想的结晶。基于此,拟从“天人合一”的本体境界、“民胞物与”的大同境界、“存顺没宁”的生存境界三个方面对其境界特质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西铭》的主旨,对于当下和此往人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陈白沙援诗学入儒学 ,通过做诗呈现其活泼自由的精神追求 ,吐露性情 ,以诗证道 ,自有风韵。他的本体之学讲究自我体悟 ,心与道俱 ,万理一心 ,鸢飞鱼跃。由于他是以诗呈心 ,以诗运思 ,因而不求言说 ,只讲情感体验和操存洒落。白沙心学讲究人生对宇宙万物的觉解 ,但不重视对规范的遵从。它是一种自我受用的精神哲学。  相似文献   

14.
梭罗在其短暂的一生中,通过他所著的《瓦尔登湖》为人类创造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他不为物质所困,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向往。他所追求的是一种孩童般纯真的浪漫,一种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生活方式。在梭罗看来,人作为大自然的普通一员,只有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才能拥有真正完整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5.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作家索尔@贝娄的一部重要作品,摩西@赫索格是一个深受人们所喜爱的人物,作者对赫索格这一当代"倒霉人”形象的细致刻划反映了他对人类生存中理智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理解及其对当代美国社会本质与普遍人性的思考,表明了他对人文主义精神复归所抱有的期望.在一个以追求占有和利润为宗旨的社会中,许多人已不再思索道德、精神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物质的发达、现实的残酷造成人对情感、人道的漠视及人际关系的堕落.贝娄对这些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揭露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荒谬,唤醒人类善良的天性,重新审视生存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6.
透视刘亮程散文的哲学境界看他作品生命意识的彰显及精神家园的构建,通过解读其作品的生命意识,剖析作家的创作激情、风格与他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诗人瞿秋白     
瞿秋白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杰出的革命家诗人,他的诗人形象表现在诗歌作品、诗歌理论和诗化人生三个方面,反映了他多重社会角色、卓尔不凡的人格和在诗歌领域中的多方面成就,从一个侧面勾画出他的“心程”和人生史。  相似文献   

18.
当代诗人昌耀独具魅力的诗歌品质的形成,与他特殊的人生经历以及远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他用诗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世界,他用诗诠释了精神追求对于生命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展现了主人公的命运及精神世界的跌宕起落,通过分析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历史之教训提示我们在翻越现代化门槛的今天,应注重物质发展与精神提升的并驾齐驱,找寻并重返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