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宗元从元气本体论出发,否定了天命鬼神的存在,批判了种种有神论和迷信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同时在他的思想中又存在着迷信、推崇佛教学说的方面。柳宗元思想中的这个矛盾,引起了对它评价的歧异:有人认为是唯物主义无神论,有人认为是唯心主义有神论。柳宗元的思想为什么会存在这个矛盾?它究竟是唯物主义无神论还是唯心主义有神论?弄清楚这些问题,无疑是很必要的。 (一) 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涉及的方面比较广,但首先是以他在自然观方面的唯物主义思想作  相似文献   

2.
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 ,其实质就是一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较量。这一斗争也给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正确地分析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 ,有针对性地深入批判唯心主义有神论 ,加强无神论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法轮功的教训告诉我们,邪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有神论.高等学校拒绝强学生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在学生中普遍地确立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他的无神论思想,特别是他对两汉“天人感应”思想的批判,在中国无神论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目前在研究柳宗元无神论思想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只看到柳宗元对“天人感应”思想批判的一面,而没有看到他早期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的一面。由于这种倾向不是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柳宗元无神论思想,看不到柳宗元思想经历过一个由有神论向无神论的转变过程。事实上,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同样也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无神论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贯穿无神论观点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就是在同宣扬宗教迷信的各种唯心主义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斗争的焦点,集中在“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这两个主要问题上。以下仅就形神关系方面的论争,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 先秦两汉时期,以天人关系为中心,在思想领域内展开鼓吹“天命”论与反对“天命”论的论争,这是当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内容;同时形神关系的论战也在宣扬鬼神迷信与反对鬼神迷信的斗争中逐渐地开展起来,展示出我国古代无神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界一直将东汉思想家王充界定为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从王充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论衡》来看,我们既不能说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至少是相信为唯物主义所反对的“命定论”;也不能说王充是无神论者,因为他只是在以一种有神论来反对另一种有神论而已。确切地说,王充是一位逻辑主义者,因为他在《论衡》中主要采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论证。总之,就《论衡》而言,王充根本无意于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作出抉择,他只是非常朴实和认真地对当时流行的被他认为是“虚妄不实”的言论进行逻辑上的驳斥,即揭露这些言论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我国,唯心主义现代有神论公然向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哲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加强科学与哲学的联盟,把普及科学知识的教育与马克思无神论的教育结合起来;把破除现代有神论思潮及其迷信活动的思想斗争与铲除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的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与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哲学的理论建设结合起来;要认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关注时代的变化,加强有关深层理论的研究,杜绝新的唯心主义思潮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早期的哲学思想。恽代英提出的“物质实在论”有力地批判了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他提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批判了“不可知论”;对“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 ,作了富有成效的论述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他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 ,为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泛神论之争中,雅可比认为斯宾诺莎主义哲学与基督教有神论相对立,前者不可避免地将导致唯物主义,进而导致宿命论和无神论。施莱尔马赫则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的新诠释,在无神论与传统有神论之间开辟了第三种可能性,它以后康德的斯宾诺莎主义表现出来,共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有机的一元论、彻底的决定论和批判的实在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无神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在意识形态中始终存在着有神论、无神论的影响。有神论与无神论是对立的 ,只有无神论与无神论之间才互有可接受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无神思想居重要地位的惟一大国 ,具有两千多年深远影响的儒学 ,虽然不是主张彻底的无神论 ,但始终强调的是人主宰一切而非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得到广泛而稳固的传播 ,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有无神论的思想基础 ,所以巩固与发展马克思主义 ,必须坚持无神论  相似文献   

11.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论争的主要问题之一。唐代以前的某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论证天有意志,天是人类社会的主宰;天和人有某种感应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承认“天人合一”,最后通向有神论。唯物主义哲学家则相反,认为天是客观的自然界,它没有意志,更不能主宰人类社会,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个观点出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氏族公社时代原始宗教的产生在意识形态的发展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世界观的观点体系。但是,从起源来看,宗教比无神论古老。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度时代,那时无神论产生的条件尚未成熟。到了早期阶级社会,随着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人们的阶级意识和最初的科学思维在同宗教有神论的斗争中,无神论思想才萌芽滋长起来。这种情况,有其客观的物质生活的根源,决定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生产方式,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上都有普遍性,中国历史也不例外。因此,要了解无神论的萌芽,不能不追溯宗教的起源。  相似文献   

13.
范缜(公元450—515年),字子真,河南泌阳县西北人,是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战斗的无神论者。在儒佛合流、神学泛滥的齐梁时期,他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积极宣传无神论思想,对维护门阀士族反动统治的佛教神学唯心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表现了这个法家人物敢于反潮流的战斗精神。他的哲学著作《神灭论》,在我国哲  相似文献   

14.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重大问题,它经历了三次大的论战,每一次争论都推动着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唯心主义则受到一次打击而被迫改变它的形式。 第一次大论战是从殷周以来直到战国末期,才由唯物主义集大成者荀况作了唯物主义的总结。荀况认为“天”不过是“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的物质自然界,《荀子·天论》。世界万物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是“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论述了“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分”的思想,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光辉命题,从而否定了殷周以来的宗教迷信世界观,否定了孟轲的“天人合一”,墨子的“天志”“明鬼”的观念,否定了志子的消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传统,对百家之说进行了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在去各家之“蔽”,取各家之“见”的基础上,又吸取了自然科学成果,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把我国先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他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正确地解决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贡献。荀子光辉哲学思想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该时代社会历史、阶级斗争、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天是什么?是一个有意志的、有目的人格神呢?还是一个没有意志的、客观存在的物质自然现象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键所在。恩格斯曾经说过: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法国无神论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宗教学说的影响楼凡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无神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对于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世界观的转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对宗教的怀疑论,经过自然神论最后达到公开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史上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的斗争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围绕天人关系、形神关系而展开.早期斗争的重点是天人关系,具体化为神民关系.它大致经历了如下路径:殷朝以前,有神论居统治地位,实现了从原始的自然神向统一至上神的转化,神统治着人;西周初年,人文意识提高,神已具有了更多的理性内容,人也逐步摆脱神的绝对控制,神民关系变为双向互动关系,无神论思想萌芽;西周末年,神从绝对的至上神变为被人诅咒、怀疑、否定的神,无神论思想壮大;春秋时,季梁、子产、叔兴、晏婴等人,以天道、人道相区别为基础,向有神论猛烈进攻,初步树立了无神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充是我国两汉时代最杰出的无神论思想家。在中国无神论思想发展史上,他以唯物主义的气一元论为基石,建立了完整的无神论思想体系,从而把我国古代无神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王充的学说,对汉代盛行的天人合一的神学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他的“疾虚妄”的战斗精神,也给  相似文献   

19.
立足西方哲学视域,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层面人手剖析相关概念。有神论主张世界二分。认为外在于世界的逻辑的、永恒的、人格化的精神实体乃世界本原;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有限无限之矛盾,给予个体终极生命关怀,却导致价值目标外化。无神论超越有神论,在世界之中寻找构成它的统一基石,由此分化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流派:前者以自然的、生物的要素为基石,后者以个人意识或其逻辑外化为基石。两者均采取静止的、非历史的或者纯逻辑的推演方法,注定无法将自然与人真正融为一体,最终未能在合理的世界观之上建构起相应的价值观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彻底超越以往一切理论,把实践引人历史,并借助辩证法将自然、人与社会有机统一:一方面。世界一体化为一个主体与客体互化的有机过程,规律不断生成为客观且能被人认识的“在”;另一方面,这些规律在历史活动中经过逻辑提升必然成为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原则,即共产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20.
生存斗争优胜劣败,这本是生物界一个普遍的现象。然而,这种现象在汉代却被神学家们赋予目的论的意义,把它说成是天志天意的表现。东汉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同种学唯心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对生存斗争中的胜败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从而提出了他的优胜劣败理论。他根据这一理论,科学地解释了生存斗争中的胜败现象。而且还把它作为批判神学目的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武器。这样,优胜劣败的理论,也就成了王充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他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的又一个新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