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近代四川,随着重庆的开埠通商,重庆城市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了重庆对周边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功能。重庆作为四川区域交通中心和内外贸易枢纽地位的确立,为重庆城市发挥其凝聚和辐射功能提供了条件。以重庆为中心的上川东经济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重庆城市的竞争力。所有这些内外因素的具备,使重庆最终取代成都,成为了近代四川新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2.
勾春平 《天府新论》2006,(Z1):142-147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在城市发展上有所改变,但由于缺乏区域中心城市的依托,导致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南充在川东北城市群中从区位、产业、资源、城市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应抓住机遇,将南充建成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3.
王列辉 《江汉论坛》2012,(10):69-77
从港口吞吐量、航线设置、商业辐射范围、金融经营范围和海关等级等考察上海与香港在近代中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来看,上海是中国中北部的经济中心,香港是中国南部的经济中心。这种双中心格局的形成基于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两地处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门户地位为两地崛起为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开埠之后区域经济中心开始由苏州、广州向上海、香港转移。上海由贸易带动商业的发展,进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香港则在近代凭借区位条件和自由港政策,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两地的发展路径不同,但都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政策、法律等安排也为两地成为经济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历史上,重庆由川东的区域性行政中心,演变成为四川乃至西南的经济中心;到抗战时期,进而成为中国大后方的经济中心,以及政治、文化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讨论近代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时期的历史。一、近代重庆经济中心初步形成的自然和历史条件重庆成为经济中心城市,是近代以来的事情,主要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封建社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经济改革下各中心城市的经济地位逐渐崛起,中心城市担负着各省稳定与繁荣的重任,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位.但是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建设、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济调节体系.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镇快速崛起:城镇数量数倍增长,基础设施面貌彻底改变;城镇人口加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城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快速扩张,时空距离不断压缩。中国城市快速崛起是在制度变革的基础上,主导引擎不断转换的结果,乡镇经济、外向型经济、土地经济和服务经济为不同阶段的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市场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守正创新和择优性学习是中国城市崛起的基本经验。中国城市崛起中的一些创新性探索,对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城市地域出现了区别于传统城市群理念的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网络城市.这种空间组织形式摆脱了以往孤立的单中心或以等级体系分工的城市组织模式,强调多中心,网络化特征,城市具有更大的发展灵活性和自由度.文章从网络城市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了网络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途径及过程.对于测度城市关联性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同时指出网络城市体系对于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最后进行小结并提出城市体系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地方综合年鉴,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是纯粹的城市年鉴,但却属于这个范畴,并且在不断地向城市年鉴靠拢。因为其要素基本存在,只不过有的外延稍大,有的内涵尚缺。尽管如此,深入探讨城市年鉴的文化含量问题,圈定在一定的范畴之内,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省域边缘地区经济特征及发展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四川省实际,通过基本特征、经济引力强度模型和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盲区的内涵界定出省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经济边缘地区,运用政府、中心城市、边缘地区的三方博弈和行政区划理论,重点分析了产生边缘地区的人为因素,并从改革行政区划、构建合理省域城市体系、政策倾斜和减少政府在博弈中的侵权行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边缘地区崛起、使之成为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的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城市间企业投资数据分析京津冀城市网络特征及成因,可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的城际联系开放性强,城市群城市网络中心—极化效应突出,这与其中心城市北京的经济特性有关。北京的经济结构是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造成其对外经济联系更多是高等级、跨区域和超越地理临近的,较难形成对腹地城市的经济辐射。且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腹地城市制造业发展趋缓,也不利于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从而造成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因此,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着眼于京津冀城市的经济功能,尤其要考虑北京的首都功能定位,明确三地分工关系,强化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带动,加强城市群内城市间的功能联系,形成更为均衡的城市群城市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1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郭志仪  石瑾 《兰州学刊》2014,(3):171-175
运用城市流强度的测定方法,计算甘肃省12座地级城市的外向型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和城市流倾向度,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将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划分为3个层次:一级中心城市为兰州,其城市流强度值最高,是省内经济集聚和扩散的中心;二级中心城市为酒泉和庆阳,其城市流强度值较低,是省内次级辐射中心;三级中心城市为平凉、定西、陇南、天水、白银、武威、金昌、张掖和嘉峪关,城市流强度值极低,是地方集聚与辐射的中心。最后,依据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结构,提出甘肃省中心城市城市流的强化对策和规模等级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农业结构发生遽变,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此基础上城市经济亦迅速崛起,它构成新兴经济的独特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浅论21世纪初中国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发展取向与定位 ,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完善中心城市功能大背景下寻求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与制高点从现代城市学角度分析 ,作为中心城市其功能是综合的 ,是为一定区域进行生产提供各种服务的 ,为众多城市提供交易集散地。进一步讲 ,中心城市将起一定区域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集聚和扩散的载体作用 ,同时在城市体系中起协调组织的市场及行政作用。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增强、优势产业的保持与创新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最重要的支撑因素。在未来发展中能否保持和提高中心城市地位 ,一方面取决于城市自身的发展水平 ,即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实力 ,改善投…  相似文献   

15.
洪炜杰  罗必良 《学术研究》2023,(11):98-106+178
振兴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关于大城市会如何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争论。本文利用2000—2020年中国县域和主要大城市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能够显著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总体上表现为溢出效应。(2)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溢出效应随空间距离的拉大而减弱,当空间距离超过一定程度时,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则表现为虹吸效应。(3)中心城市对县域经济的溢出效应随着两者初始经济差距的拉大而不断减弱。(4)在发展初期,中心城市更可能对周边县域产生虹吸效应,而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域转变为溢出效应,对边远县域则产生虹吸效应。上述研究结论对于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现象具有良好的解释力。因此,大城市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冲突关系,关键取决于大城市及城市体系是否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的重要指标,城市流反映了城市群中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大小和相对经济地位的高低。基于城市流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群内34个城市间的经济互动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处于发育初步阶段,整体城市流强度不强,经济实力较弱;武汉居于群内城市等级体系的最高层次,长沙,合肥,南昌为区域内次级中心城市,多数城市的城市流规模较小位于城市体系的末端;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但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研究提出需要通过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强化城市间交通设施建设,来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加快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郑汴经济一体化措施的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与要素的共享,对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提高中心城市辐射扩散功能,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和经济优势、实现中原崛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发展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以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宣城等为中心区域的皖江城市带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如何解决各城市产业同构竞争加剧的矛盾也面临挑战。文章基于国家规划和皖江城市带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皖江城市带经济竞争力的路径选择,探索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并且就城市功能发展的历史态势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这对于我们今天着眼于城市建设而研究城市功能问题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关于城市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原始社会的考察认为,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出现了用墙垣围起来以便防御的部落的居住中心,这便是“城”的本义。恩格斯指出:“用石墙、城楼、雉谍围绕着石造或砖造房屋的城市,已经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①恩格斯这里虽然使用了“城市”一词,但这种“城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城市土地市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得到长足发展,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取得了共识。但是,在城市土地市场的构建目标问题上尚存在一定的分歧。有的学者主要从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角度出发,把开放城市土地市场的目标概括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实际工作部门的学者则着重于对土地资产功能的考虑,认为政府财政功能是建构城市土地市场的根本目标;也有的学者则认为开放城市土地市场的根本目标是孕育土地价格机制,使城市土地的资源配置和使用引入有效的信息传导机制和动力机制。不难看出,由于对土地市场缺乏全面的整体性的认识,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认为,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的构建目标与城市土地制度创新的终极和中心目标是一致的,应该是:充分发挥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和资产的双重功能以及调控经济的职能,对土地实行合理配置、适度投入和有效利用,从而不断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率(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