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出发,阐释了金朝推行婚姻二元制的动因、女真族从传统婚俗转为吸收汉族婚俗的过程,以及金朝婚姻二元制的建构模式。作者认为,金朝为了社会长久安宁,是民族间通婚的动因;汉文化与女真文化的交接、碰撞和转型性融合,导致了金朝婚姻制度的二元制。  相似文献   

2.
藏区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婚姻形式,即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夫制、一夫多妻制、卓桑婚、多夫多妻制和外室等。文章从历史渊源、宗教、文化、经济和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一妻多夫制婚姻在西藏长期存在的原因,认为如果不加大法律对这一婚俗的约束力度,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3.
婚姻是关系到人类繁衍和社会延续的大事。湖南是多民族大省 ,民族地区的婚俗丰富而复杂。探讨其抢婚、不落夫家和舅霸姑婚 (还骨种婚 )三种婚姻形态的原始性特征 ,对发扬民族地区传统婚姻中的良风美俗和革除其中的陋习 ,建立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婚俗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4.
当代凉山彝族婚姻家庭继承了家支外婚和姨表不婚的制度 ,同时 ,残存着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父权家长制及包办买卖婚姻等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 ,凉山彝族的婚姻家庭将向民族外婚和等级外婚、父权家长制衰落和两性权利渐趋平等、自由婚姻成为主流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凉山彝族婚姻家庭继承了家支外婚和姨表不婚的制度,同时,残存着民族内婚和等级内婚、父权家长制及包办买卖婚姻等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凉山彝族的婚姻家庭将向民族外婚和等级外婚、父权家长制衰落和两性权利渐趋平等、自由婚姻成为主流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
略论中国古代典妻婚俗及其产生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典妻婚俗像一面多棱镜,经历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整合,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对民间婚姻文化所赋予的不同理念。通过对典妻婚俗这一民俗事象的寻根溯源和剖析论述,可以窥视到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对中国婚俗的影响,并力图为典妻婚这一中国特有的婚姻形式从其产生、发展到衰落做出系统的解析和科学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用动物生存和繁育形成的生存扩展曲线对动物婚姻形式进行分析后指出 ,当个体的生存相对于繁育而言是奢侈品时 ,动物婚姻形成内婚制度 ;当繁育相对于生存成为奢侈品时 ,则形成外婚制度 ;而当生存与繁育的边际替代率大于 1时 ,动物形成对偶婚姻。因此 ,在一定生存能力的预算约束下 ,动物在生存和繁育支出时决策的效用最大化 ,成为动物婚姻不同形式的经济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中,南北的婚姻文化相互影响,从而使婚俗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与趋同。传统陋俗被抛弃。吉祥物和禁忌仍然存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婚俗,它仍然承担着扩大家族社会关系的功能。婚俗还是原始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文化模式。亲友贺婚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东北和广东的婚俗除了一些细节的差别外,茶和酒分别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南方的婚礼体现了礼尚往来的风俗,而北方的婚礼则有敛财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滇东南X村壮族"不落夫家"婚俗的考察,以农民生活意义世界为切入点,从村庄社会基础的视角,对壮族"不落夫家"婚俗从"不落"到"坐家"的衔接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壮族社会"不落夫家"婚俗与早婚、传宗接代、夫妻感情磨合、人品和能力考验、社会舆论等构成的社会基础存在高度关联。它是壮族社会婚姻的筛选机制,对规制个人婚姻行为、建立稳定家庭和维系地方婚姻秩序彰显了乡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春秋时期的婚姻形态保存了原始时代的许多种不同的婚俗。以娣媵制为主的一夫多妻制盛行于春秋社会,交错姑舅表婚原则是这种婚姻所实行的范围,屡见于《左传》的"通”是另一种合法的婚姻形式,这是并存于春秋社会的两种主要的婚姻形态。节日野合在许多地方仍存,血缘婚并未绝迹,女娶男嫁之俗在某些地区还较流行,父子、叔侄共妻已遭时人非议,兄弟共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战国变法才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确立起了一夫一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