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无主义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中是当作革命原理的名称的,它是一面旗帜,横扫封建贵族的一切原则和制度。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创造的巴扎洛夫的形象正是体现了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想。他否定一切,集革命、进步、缺陷于一身,是一个有缺陷的、过渡性的新人形象。  相似文献   

2.
杜勃罗留波夫评论《前夜》的文章,使屠格涅夫愤然离开了《现代人》杂志,但他却离不开这家革命杂志所提出的社会问题。他一年多之后创作出来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父与子》,在一八五九——一八六二年的俄国急剧动荡的社会背景上,真实描绘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不同思想路线的两代人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之间的隔膜与较量,塑造了时代之子—平民知识分子革命者巴扎洛夫这一新人形象,反映了贵族阶级及其思想无可挽回的颓势和新人  相似文献   

3.
1862年屠格涅夫发表了他的第四部长篇小说《父与子》。这部小说1860年8月开始写,到1861年6月写成,正是农奴解放前后。 农奴解放前后围绕着废除农奴制问题斗争十分尖锐。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用暴力推翻农奴制;贵族自由主义者主张由上而下的改良,打着“进步”、“自由”的旗帜维护农奴主既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提起屠格涅夫,人们自然联想到闻名遐迩的六大长篇:《贵族之家》、《罗亭》、《父与子》、《前夜》、《烟》、《处女地》;它们构成上世纪三十至七十年代俄罗斯独特的艺术编年史。屠格涅夫曾涉猎多种文学形式,但他的主要贡献与成就是小说。 一个多世纪以来,屠格涅夫的小说艺术获得众口皆碑的盛誉。勃兰兑斯认为:“在整个欧洲文学中,很难遇见更加委婉细腻的心理描写,更加精湛完美的性格,再加上男子和妇女的形象在他笔下都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世界上只有最伟大的诗人才能创造出这样生气蓬勃、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新人,每个时代的文学,都要呼唤新的典型形象。19世纪60年代,俄罗斯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预感到,将有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取代旧有的形式。屠格涅夫的《前夜》就写成于这一时期。他自己解释道,“我给小说取了这个名字”,是因为“当时俄国已经开始了新生活”。  相似文献   

6.
影响中国的两个言说虚无主义的国家是德国和俄国。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生卒年完全一致、志向和精力非常相似的思想家:马克思、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思考的虚无主义具有以科学质疑一切,拒绝颓废、努力工作,拒斥浪漫主义的苦行僧形象等特征。与马克思思考虚无主义问题的明确性相比,屠格涅夫更显踌躇、疑虑、把握不足和不确定。马克思立足于未来新人(无产阶级)角度看待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屠格涅夫则立足于贵族角度看待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两人的共同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没有在民族-文明论意义上谈论虚无主义。从马克思来看屠格涅夫,不但饶有趣味,而且令人浮想联翩;他们思考的问题值得重视中国前途和现代文明前景出路的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一八六一年早春,托尔斯泰从莫斯科回到雅斯纳亚,同行的有他的朋友诗人费特的夫人,她去离雅斯纳亚不远的杜拉庄园。)几天以后,托尔斯泰接到屠格涅夫的邀请。他去拜访屠格涅夫了。开头几小时,宾主都很满意。屠格涅夫刚刚写好了他的得意之作《父与子》。大家约好,晚饭后托尔斯泰把这本小说看一下,然后谈谈自己的想法。托尔斯泰贪图舒适,饭后独自留在休息室里,躺在一张大沙发上。他开始读起来了。但是他觉得故事写得过于矫揉造作,题材过于琐碎,读着读  相似文献   

8.
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问世于1862年,正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社会处在重大历史转折的年代。小说迅捷敏锐地反映了社会变动中思想文化的剧烈冲突,由于触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如石激浪,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父与子》看作当时政治斗争的直观再现。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归根结底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文学又是精神产品,属文化的大范畴,必然受各种文化现象影响,通过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及风俗、时尚等文化现象的中介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特  相似文献   

9.
在群星璀璨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坛上,有一位广受瞩目的人物,他就是被列宁赞誉为“卓越的俄罗斯作家”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在自己所从事的四十余年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以敏锐深沉的笔触深刻地反映了俄国从封建的农奴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这一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以生动炽.烈的情感接制出了众多的人物性格和神貌。而深处其中的“新人”形象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则以其独特的风采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视,并成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著名的人物典型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屠格涅夫笔下的“新人”形象,最早出现在他在1860年…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正在图书馆的角落里翻寻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而她,似乎根本不曾注意我的到来,独自捧着那本陈旧的《茶花女》,泪眼潸潸。  相似文献   

11.
素有“诗魔”之称的台湾“创世纪”诗人洛夫,向来被人称为超现实主义诗人,彻头彻尾的“现代派”。于是,洛夫的创作被划分为这样三个时期:《石室之死亡》的“黑色时期”,《魔歌》的“血色时期”以及从《时间之伤》开始的“白色时期”。洛夫成了“彩色的魔术师”、“语言的历险者”。好象洛夫与中国文化传统,诗歌传统毫无瓜葛了,好象洛夫在超现实主义写作甬道上走出了中国。当然,有的人,根据洛夫在有些场合讲的,说他后来“回归现实”,此说的另一层意思是,洛夫在60年代的创作丢了中国传统,完全洋化去了。如任洪渊在《洛夫的诗与现代创世纪的…  相似文献   

12.
《奥勃洛莫夫》写于十九世纪四十和五十年代,是冈察洛夫的得力之作。作者通过对奥勃洛莫夫这一典型人物和他所处的典型环境的真实描绘,不仅揭示了“多余的人”及其旧时代即将结束,和“新人”及其新时代即将来临,而且还批判了农奴制的腐朽没落和反动本质,有着重大的社会意义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个伟大杰出的作家都有他独特的风格标志,人民通常就是通过这些标志来识别不同作家的。屠格涅夫为世人所称道的重要方面就是他的抒情魅力,亨利·詹姆斯称屠格涅夫身上最高明的东西“是一种精致入微的诗的氛围所产生的效果”,借助这一手段,“他内心的一切都上场了;我说的是他对命运、对人间的愚昧、对恻隐之心、对惊人的奇迹和对美的感受。”①正是这种魅力使屠格涅夫赢得了众多的中国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喜爱。《活尸首》的译者王统照称屠格涅夫的小说是“诗的散文的叙述”,“使人读他的著作,便有完全艺术的  相似文献   

14.
《浮云》第一部发表于1887年(明治二十年),被公认为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浮云》的作者二叶亭四迷,原名长谷川辰之助,1864年2月生于江户市谷,父亲是一个封建领主的家臣,明治维新后当地方小官吏.二叶亭四迷少年时期跟随为官的父亲到过名古屋、松江等地.早年接受汉字教育,因此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熏陶.1881,考入东京外国语学校俄文专业班,目的是想作外交官,但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的优秀文学作品给了他强烈的影响.他是学俄语的,在学校执教的有不少是俄国人,他们把俄国文学名著如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等作为教材给学生讲解.这样,二叶亭四迷在读书期间,读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等人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及在沙皇专制制度下挣扎的“小人物”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他还接触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文学理论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的论著.广泛涉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名著,使他对具体作品有明确的理解;大  相似文献   

15.
伊凡·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的一位卓越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不渝地揭露和抗议沙皇俄国的最黑暗的封建农奴制,不知疲倦地探索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深刻反映俄国从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转变这一历史进程的宏伟画卷。 在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群中,屠格涅夫无疑是一位具有鲜明特色的作家。首先,他具有一种极其锐敏的洞察力,他总是能够异常迅速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刚刚出现的新的思想、新的动向,及时地把它们反映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关于这一点,文学史家常常例举他的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  相似文献   

16.
《父与子》的发表,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俄国文学界,启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深思;巴扎罗夫这一人物,犹如一尊高大的塑象,使“多余人”画廊在他面前黯然失色。有人认为:文学作品离政治愈远,它的生命力就愈强,存在价值也就愈高;反之,离政治愈近,其生命力就愈弱,存在价值也就愈低。文学名著《父与子》的回答是否定的。它涉及的正是当时人们密切关注的社会政治问题。小说  相似文献   

17.
灰色金溟若     
《暴勇者》,屠格涅夫著作,金溟若译,上海北新书局1936年8月付排,9月出版,首印1500本。此书收屠格涅夫短篇小说两篇,一为《蒲宁与白布林》,二为《暴勇者》。书前有译者小序,称此书选译自布施延雄的日译本。并说《暴勇者》原题为《凶暴的性格》,日译本采用了小说主人公名字作为篇名,《暴勇者》三字,是他取文章的意味而"任意改的"。对屠格涅夫,我们并不陌生,正如译者序说的:"关于屠格涅夫的人物和作风,我想没有说话的必要;至于这两篇东西如何,也已经由他本身在向读者说话,用不着译者多嘴。"  相似文献   

18.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 ,在他一生的文学创作中 ,都在努力实践着他的美学思想 :把生活提升到理想 ,晚年所创作的《散文诗》 ,以其真挚、简洁、清新、优美的特点而成为这一原则的很好实践。本文将透过这 82首散文诗的部分篇章 ,对屠格涅夫“把生活提升到理想”的美学思想作些探讨 ,希望能在更高层次上把握屠格涅夫散文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茅盾堪称“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司汤达语),“隐蔽的心理学家”(屠格涅夫语)。因为他开笔创作,就以擅长心理描写,特别擅长青年女性的心理描写著称于世;其后,他的创作不断丰富、发展心理描写方法;乃至到了《腐蚀》,用日记体形式,对女主人公心理作了深刻剖析,而被称为“心理小说”(见《论〈腐蚀〉的心理小说特征》,载《茅盾研究论文集》)。他在《腐蚀》中,不仅对人物的表层动机作了精细入微的刻  相似文献   

20.
这未必不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巧合。 一百五十年前,伟大的俄国诗人普希金在他的代表作——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里,成功地塑造了俄罗斯农奴制时代社会生活中的第一个“聪明而无用的人”——“多余人”的典型形象奥涅金。接着,俄罗斯的优秀作家们又创造了一系列“多余人”的形象。其中较著名的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皮却林、果戈理《死魂灵》中的玛尼罗夫、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等。一八六九年,俄国伟大小说家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