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1964年1月27日,中法宣布建交。国外新闻媒体称之为“外交核爆炸”,西方震动、世界震动。中法建交堪称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精彩之笔,也是我在外交生涯中亲身经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39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仍历历在目。“富尔送上门来了”1963年8月的一个早晨,我刚进办公室,机要秘书就送来我国驻瑞士使馆发来的急电。正在瑞士休假的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去伯尔尼会见我国驻瑞士大使李清泉,要求再次访华。他表示,此行纯系私人性质,不负有任何官方使命。但他希望会见中国领导人,就国际形势和法中关系交换看法。他强调,法中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不…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第三代外交官中,中国新任外交部部长、前驻美大使李肇星近40年的外交历程是最为丰富多彩的,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为我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素有"风云才子"之誉的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1983年9月21日晚,走完了自己辉煌而坎坷的70岁人生之路.在弥留之际,当夏衍同志去看望他时,乔冠华留下了最后的遗言:"两次,1958年,我就说过‘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没有更多要说的,还是这两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似文献   

4.
宋万国 《领导文萃》2011,(21):83-86
在1972年的外交场合,中国外交官与欧共体的官员不接触,不交谈,连手都不能握。由于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这就使我们驻比使馆的外交官格外警惕和谨慎。  相似文献   

5.
舒泰峰 《领导文萃》2005,(11):83-86
1955年9月,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外交学院正式创立。作为培养中国外交人才的“专业性”学府,50年来,外交学院与中国外交一同经历了悲喜和挑战。50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更加复杂,中国向外界展示的形象也经常被外界误读,中国外交界所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外交学院成立5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之际,9月7日,《望东方周刊》专访了外交学院现任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中国外交50年来变化巨大《望东方周刊》:外文学院在“文革”期间曾经遭到停办,可以说外交学院见证了中国外交的风风雨雨,你如何看…  相似文献   

6.
何谓"小棒外交"所谓"小棒外交"(small-stick diplomacy),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大棒外交"而言。这一概念认为,在处理领海纠纷等问题上,中国目前正大力依靠海监等民事执法船只来维护国家主权,这种做法既使北京避免被指责为"炮舰外交",又可以向对手施加持续不断的压力,体现出高超的外交智慧。与"小棒外交"一同被提出的、意义相近的说法,还有"非硬实力""黄岩岛模式""被动式果断"等。"小棒外交"的提法最早见诸报端,是在中菲黄岩岛对峙期间。2012年4月23日,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上,美海军战争学院副教授詹姆斯.霍姆斯和吉原俊井发表《南海的小棒外交》一文。文章称,美国及其东南亚盟友"不应只关注那些占据着新  相似文献   

7.
正经济学家观察经济兴衰有一些特别的指标,比如裙摆指数、口红指数,同样,观察一个国家是否腐败,也有一些奇特的指标,比如"联合国违停指数"。2002年以前,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们都享受在美期间因违章停车被开罚单的外交豁免权。他们的车想停哪里就停哪里,有时甚至停在消防栓前。从1997年到2002年,外交官拖欠的停车罚单总计15万张,金额达到1800万美元,当时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为此拍了桌子,扬言不管谁的车,只要违章他都要拖走。  相似文献   

8.
坛下小故事     
正人生无常。离开外交一线后,我出国的机会更多了,主要是应邀参加各种各样的论坛。我在"坛上"论的大多是老生常谈,别人论的也不乏套话。我愿听、愿学、能记住的,倒是"坛下"的对话。以下是一小部分例子。与美国老友共鸣我先后在美国工作过六年,到过全美50个州,同我争论过、成为好朋友的美国同行很多。  相似文献   

9.
《领导文萃》2015,(4):135
近年来,无论是大国外交还是周边外交,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韬光养晦"转向了"有所作为"。由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及话语来看,从十八大到今天,中国的大外交战略基本形成。新的外交思路就是"两条腿走路"的大外交:一方面是与美、欧、俄等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另一方面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连接这两个方面外交的则是"周边外交"。这个大外交战略的核心话语就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  相似文献   

10.
<正>安倍政府是想把与自己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聚在一起,通过拉援军、扯盟友的方法包围中国。所谓"地球仪外交"不会奏效,最终结果可能是让日本被孤立,使日本被包围,这也是我为日本担心的。所谓外交,是促使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开展合作,这是外交的关键。就连美国也对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做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的中国外交,开拓进取,积极有为,以理论和实践创新打造了外交升级版,亮点多,影响大,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向令人敬畏的负责任大国迈出了一大步。一、外交理论得到创新和发展(一)形成以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提升了"共赢"的外交地位,把"共赢"作为外交旗帜的新内涵,在国际关系中倡导"合作共赢",形成"共赢出安全"思想。强调扩大利益共同点和交会点,认为当今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提出与各方建立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扩大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日前推出《吴建民谈外交》一书。作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外交人员,吴建民拥有25年驻外经历,被誉为"搞透了外交"的外交官。在这本书中,作者首次回顾了半个世纪外交风雨路,披露了不为人知的外交内幕,坦承外交官的得失心路,详述做大国应有的心态与胸怀。  相似文献   

13.
中美巴黎秘密渠道1971年7月的一天,中国驻法国大使黄镇突然接到国内指示,要他立即回国一趟。什么事,没有说。根据外交纪律,也不能问。这年4月,中国邀请在日本打球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4月9日,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  相似文献   

14.
田冰 《领导文萃》2007,(11):37-41
尽管普京总统将俄英之间的外交战轻描淡写地称为“迷你危机”,但这次风波彰显一个重大趋势: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渐行渐远 “对涉嫌谋杀及运输高放射性物质的嫌疑人进行审判.也有利于俄罗斯国家利益。我对俄方无视这一点感到惊讶。”7月22日,英俄外交争端整整一周,英国驻俄大使布莱顿呼吁俄方理解英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2,(5):135-136
《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王逸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本书中倡导一种"创造性介入"的外交新理念,无论对于学术讨论还是对于政策决策,都颇有启发。书中主题鲜明、语言生动,寓新鲜深刻的道理于通俗易懂的叙述之间,展示中国外交研  相似文献   

16.
李肇星 《领导文萃》2014,(16):118-120
正"我们那里没有邓小平"2004年,我作为胡锦涛的特使代表中国政府参加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葬礼结束后,巧遇戈尔巴乔夫。我很客气地对戈尔巴乔夫说:"我很荣幸与阁下见面,不想失去今天这个请教机会。多年来,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朋友一直特别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大的苏联,那么强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解体了?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了避免让对方尴尬,我特意补充了一句:"这个问题不太外交,您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  相似文献   

17.
王鼎杰 《领导文萃》2013,(11):46-50
放风性宣示再度成为首相的安倍晋三,在不同场合对其外交方针作了放风性宣示,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几点在于:1.严厉抨击了民主党政权3年来的外交失误,认为正是这种人为的失误造成了日本外交的混乱。2.坦言"不加强美日同盟,就无法获得强大的外交实力",表示"希望最先访问美国"。3.将尽早寻求改善中日关系,但在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上  相似文献   

18.
王晓枫 《决策》2015,(Z1):88-89
2014年,中国成功举办两场重要的大型国际会议,在展示中国主场外交实力的同时,"舌尖外交"的魅力也再次引发关注。从亚信峰会家常菜主打的五菜一汤到APEC会议简洁不失庄重的四菜一汤,包括宴会现场表演的片北京烤鸭等特色环节,无不展现中国国宴独特的魅力。法国美食家布里耶·沙瓦朗曾经说:"餐桌上,看得到政治的精髓。"以此反观各国国宴,正是一语中的。外交无小事,饭局大学问。美食外交虽各有千秋,但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这舌尖上的美味营造良好的外交氛  相似文献   

19.
在东南亚的现代政治舞台上,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无疑是一位敢做敢为、敢怒敢言的国务活动家。但据我近距离观察,他同时也是一个贴近百姓、个性鲜活、情趣广泛的"常人"。"开门宴客"2001年9月,我出任驻马来西亚大使之后的第一场外事活动就是为马哈蒂尔赴上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送行。记得当时前往机场送行的有数十人,除少数  相似文献   

20.
从1973年到1975年,总理直接安排我去华盛顿驻美联络处工作。1975年夏,在驻美联络处工作两年后我奉召回国,被任命为国际司副司长。但几星期后我又一次被派到外交部在北京北郊的五七干校劳动。这是第四次派我到农村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也是我第二次去五七干校。我在农村时,总理与世长辞,那是1976年1月8日,全国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