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比喻的分类法是不科学的,一味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不能解决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一个新概念———辞式,辞式是辞格下面所划分的类型。辞式概念的确立,有利于修辞学建设,有利于澄清当前把辞格、辞式混为一谈的混乱现象,也有利于本文阐述比喻重新分类的问题。然后笔者认为比喻共有六个要素,它们是:本体、喻体、相似性、本体部分特征、喻体部分特征、相异性。这样,我们根据本、喻二体的隐现,将比喻分为两个辞式:明喻与借喻。根据比喻的六要素中的四个要素的隐现,明喻有四明喻、三明喻、二明喻等小类,借喻有单借喻、复借喻等小类,这些小类各有不同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
试谈比喻的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喻词是不够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成分之外,往往还有其它成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鲁迅:《故乡》) ②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  相似文献   

3.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田建民一西方人崇奉《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喻,所以修辞学中专门认有“荷马史诗式的比喻”、“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的提法。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比之二者毫不逊色,所以我们中国修辞界应该骄傲地明确提出“钱钟书式的比喻”这一概念。钱钟书先...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后20年是汉语比喻研究的丰收期。该文综述了这时期比喻研究的主要成果,使读者对比喻的构成、比喻要素的性质、比喻的分类、比喻的机制等主要方面的研究状况,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摘要]比喻是事物异质同构的联系性在语言表达中的反映。比喻的价值以接受者从比喻结构中获得的信息量大小来衡量。“异质”和“同构”是决定一个比喻所传递的信息量大小的重要因素。本体和喻体差异越大,构成的比喻越新鲜。本体和喻体同构(相似)的可预见度越大,信息接受者通过自身经验获取的体验性信息就越多,比喻的表达效果就越好。一个表达价值高的比喻既要求本体和喻体差异性大,同时也要求喻体是典型的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或事件,本体和比喻的关系应该是“熟悉的陌生”。从比喻的信息学价值看,索绪尔关于语言共时态和历时态的比喻,其表达价值是不等的,有的比喻价值很高,有的比喻有瑕疵,有的比喻则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人们运用得最多,研究也最多的一种修辞格。人们在研究中把视点较多地投射在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什么是比喻词及明喻、暗喻、借喻等的区别上,而不大注意听读者是如何理解把握一个个具体的比喻的内在含义。那么,听读者是怎样领会比喻所包含的意义的呢?这与比喻形式上的区分,如明喻、暗喻、借喻有  相似文献   

7.
比喻具备“本体”、“喻体”,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象征也有“象征体”、“本体”,也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貌似相同,所以常常引起混淆,甚至有人提出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比喻和象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本文就如何辨析比喻和象征,作如下探索。一、比喻、象征的性质不同比喻是一种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常见的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任务是研究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即修饰文字词句,比喻后一…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 ,但构成比喻的基本语义格式是有限的。在比喻的基本语义要素中 ,作用词与被作用词概念溶合后的相似特征是一个关键因素。文章从比喻构成的认知基础入手 ,以比喻句相似特征这一语义要素在表达中的不同体现为契点 ,构拟比喻的基本语义格式 ,并对各种格式的特点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9.
略谈比喻     
比喻是内容比较丰富的一个辞格。在修辞教学中,比喻方面碰到的问题最多。本文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就比喻方面经常碰到的一些众说纷纭或似是而非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现在一般讲修辞的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比喻既有肯定形式,又有否定形式。例如,张瓖一在《修辞概要》中就明确地写道:“肯定的说法可以打比方,否定的说法也可以打比方。”“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就是个否定的比喻。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编写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上海市大学教材《语法修辞逻辑》第二分册都承认有否定形式的比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它象一朵浓郁的香花在艺苑的沃土中争芳斗艳。在浩瀚的文学著作的海洋里,比喻手法,俯拾即是。比喻犹如一架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不时地变幻出五彩缤纷的奇景,赋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比喻被人誉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秦牧同志在《譬喻之花》一文中说“它(指比喻)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这是就一般比喻而言。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扩展一下,比喻的种种变化,纷呈眼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1.
一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说话、创作、写文章时经常运用。然而,什么叫比喻,至今还不能说已有一致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我认为,鉴于“比拟”一词已专用作另一辞格的名称,如再用来解释比喻,不免混淆不清。可能正由于此,现在很多论著已不再用。 建国以来不少论著则因袭张瑰一先生在《修辞概要》中的提法,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倪宝元先生在《修辞》中还补充说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党的纯洁性思想研究,是国内学界近年来予以关注的一个课题,目前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毛泽东党的纯洁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构成要素等方面内容。有些学者就理论渊源提出“一源说”观点,认为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还有学者就内容的构成要素,提出了“三构成要素说”、“四构成要素说”和“五构成要素说”等观点。这些观点都很有见地,但仍然存在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例如在思想渊源方面,马列主义这条主线固然重要,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纯洁性因子”这条副线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构成要素方面,除了保持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的纯洁性“五个要素”外,反腐倡廉思想也应当是毛泽东党的纯洁性思想的重要构成要素。基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在对现有文献详尽地归纳、整理和反思的基础上,推动这项研究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联合比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只提“几个”)比喻结合在一起使用,而且二者之间要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如 (1)幻想是驰骋四方的马蹄, 正冲破那些陈腐观念的障碍。 (《诗刊》80年第8期第25页)面我们用a代表本体,b代表喻体,n代表出现单个比喻的数量,就可得出这类比喻的公式: a_1b_1+a_2b_2+……a_mb_m 从理论上来说,n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则视需要而定,一般  相似文献   

14.
修辞中的比喻,是利用两个用作比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达到比喻的目的。比喻构成的关键,在两个比喻事物的相似点上。比喻的相似点,是从比喻双方的内在相似含义或曰逻辑含义来说的,是从意义上着眼,而不是从修辞效果上着眼。 我们说比喻的模糊性,正好表现在比喻双方的相似点上。比喻的模糊,是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著作给词的比喻意义一般是这样下的定义:“有些词的引申意义,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这种引申意义,也叫做‘比喻意义’.比喻意义和一般引申意义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基本意义转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第二五三页)“……‘香’的这些转义都是由比喻用法而来的,因此又可以称为比喻意义.”(张永言《词汇学简论》第五十一页)“词的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新义.事物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6.
比喻和比拟常常连用,通常是比喻在前,比拟在后,如:“我的意识忽然化作一缕轻云,飞出窗外;飘得老远老远……”(蒋子龙《收审记》,《花城》1986年5期)“意识化作轻云”是暗喻,而后面的“飞”“飘”则是把抽象的“意识”当作能飞能飘的具体事物来写,运用的是比拟中的拟物手法。例中比喻的管界只到“轻云”处为止,这一部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自“飞出”以后当属比拟的范围,因此这类修辞现象是比喻和比拟两类辞格的连用。为了讨论的方便,下面我们将这类修辞现象简称为喻拟连用,并将其中比喻本体记为A,喻  相似文献   

17.
1、一个比喻句的构成,客观上需要本物(被比喻的事物)和喻物(用以作比的事物)在某一方面有相似性——共点;在主观上需要人们对这种共点有一定的认识——类似联想,并用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创造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认识到两个事物的相似,并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理解比喻句的方向看,人们正是通过共点的语言表达形式——共体来体会本物与喻物在某方面的相似,并获得语言艺术的美感享受.所以,从本质上讲:比喻是表达类似联想的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在比喻中,共点与共体处于创造和理解比喻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特色的作家,她才思敏捷,语言代美。一部《张爱玲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25万字,用了近110个比喻,其用喻之多,是现代作家中少见的,这些比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说张爱玲作品中的语言构成了一座花团锦簇的大花园,那么,她的生动、贴切的比喻无疑是这座大花园中的一支光彩夺目的奇葩。而她的比喻的生动、贴切.首先得力于其比喻的得体性。本文试图根据王希杰先生的比喻理论和得体性原理分析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王希杰先生的《修辞学新论》被认为是“中国修辞学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力作”(陈炯日本…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语言形象化的重要手段,真正懂得语言艺术的作家,向来都很重视比喻的运用。纵观古今,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精彩的比喻象一朵朵璀灿的浪花,随手可掬。它们具体生动、活泼优美,为瑰丽多彩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不少光和色。沈从文作品中(下简称“沈文”)的比喻,便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行家笔下的比喻,最讲究新颖奇特、贴切精当,可以说,新颖贴切是运用比喻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在探索作家用喻的特色时,应超乎这一基本要求,找出他们的独到之处来,只有这样,“特色才成”。其为特色那么,沈文用喻有什么特色呢?下面,笔者试作一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