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海洋战略作为一项国家综合性战略,其核心是日美海权同盟,实现海洋战略的方式是采取以日、美为主轴,联合具有共同价值观的民主国家形成全球性海洋伙伴联盟,将日本的国家力量和国际影响扩展至世界各大主要海域,最终建立起一套确保日本国家安全、经济等利益的海洋综合安全保障体系,在新的国际海洋新秩序中成为海洋大国。这对未来的日本国家发展战略、中国的海洋国家权以及国际海洋秩序的形成产生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2.
日本“印太战略”是依据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地缘政治现实制定的,目的是对冲和制衡中国在印太地区影响的扩展,以维护当前有利于日本的国际秩序,进而实现维护日本的国家利益。日本“印太战略”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主要依托“四国安全对话机制”,以构建地区同盟架构的方式,逐步实现日本的地缘战略。这既是当前东亚地缘政治的现实,也是日本作为海洋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但是,由于合作国家的战略偏好和地缘利益的差异以及中国周边外交的成功实施,特别是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从不同的层面制约日本“印太战略”的实施。日本“印太战略”是一项综合性战略,是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针对性措施,对中国地区利益的影响较为广泛,中国应从战略上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上执法主体以海警为主,海事、海军为辅。一般来说,海上执法时如遇有以下情形可以使用武力:行使自卫权、行使执法权受阻和打击海上犯罪。海上执法中的武力使用应当符合“必要且合理”的原则,并按照国际通常程序进行,即使用武力的警告、进行警示性射击直至对船体的武力打击。武力使用必须根据有关授权、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军队的条令和条例进行,并按照规定程序请示报告。同时,海上执法中的武力使用还要受我国批准或加入的国际条约、国际习惯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约束,使用武力不当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美国自喻为海洋国家,控制海洋不仅是保护其地缘政治和商业利益的需要,也是其称霸世界的手段。美国正倾全力转向大国竞争,美军从冷战后控制沿海区域和由沿海向陆地投送影响力转向既控制沿海,又主导大洋。从地缘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考察,不论是美国的“印太战略”“海洋控制”,还是“太平洋威慑计划”和“分布式杀伤链”战法,都表明美国把与中国战略竞争的方向放在海上,特别是西太平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大多来自海上。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海洋关系到中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经略好海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计。从时空上看,美国回归海洋控制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正形成剧烈对冲。近年来,两国在东海、台海和南海的对峙背后是传统海洋大国与新崛起海洋国家在构建海上力量平衡的必然结果。在大国战略竞争的环境下,这场围绕海洋权益的博弈将决定未来两国关系走向与状态。  相似文献   

5.
海权论认为,世界大国持续繁荣与安全的关键在于对海洋的掌控,而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濒海国家发展海权将不得不面对其地缘政治条件的缺陷带来的诸多两难困境。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海上力量相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对发展海权的需求增大。中国要发展的海权是基于国家主权与国际海洋法基础上的合法海权,而不是近代西方列强追求的全球性霸权海权。陆海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同时发展海权与陆权的两难困境.为中国的海权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国际制度及其运用成为海权演变的基本方面。海权的国际制度"资源"包括四种要素:国际海洋法、利益协调制度、安全互信制度和海军军控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有助于实现国家间海洋利益的分配,或有助于国家对海洋利益的维护。海权中国际制度的"运用"包括两种模式,即"制衡"与"合作","制衡"模式是国家以制度抗衡他国扩大海洋利益的行为,包括直接制衡与间接制衡;"合作"模式是一国将其主张的规则与他国支持的规则相协调,包括法治合作、霸权合作和合作安全。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家战略性问题和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权纷争、污染严重、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方面,海洋生态安全意识、价值观、法律、规划、科研资金投向的不合理,是导致这些不安全因素的主导原因。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已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维护我国合法的海洋权利和权益,实现海洋事业稳定发展,必须要以软治理为保障,促进硬制度的顺利实施,构建一个包括治理目标、治理理念以及治理路径的"软硬结合"的海洋生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在当代中国的安全环境中,中国的海洋安全无疑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分量。西太平洋地区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事关中国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中国的海洋安全,宜把西太平洋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当前,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海洋安全形势,中国亟待在西太平洋地区发展自己的海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以及海洋国土的战略地位使得世界各国纷纷重视海洋,然而,人类海洋活动的增加却导致了海洋生态安全问题日趋严峻。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尽管某些国家之间存在着一些分歧,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利益冲突,但是生态环境安全方面的博弈则是双赢甚至是多赢的,在生态安全重要性方面各国取得了共识,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本文从安全观念演变出发,对海洋生态安全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海洋生态安全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韩国海洋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战略规划,其战略举措的提出与实施旨在推进海洋发展战略与安全战略,实现世界一流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中国的海上邻国,韩国海洋战略实施会对中国产生诸多影响。客观认识这些影响对制定我国海洋战略及其政策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并有助于倡导海洋合作、建设和谐海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海洋安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  徐质斌 《太平洋学报》2011,19(2):93-100
安全是抗拒不确定性威胁的稳定状态,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国际关系理论流派都涉及国家安全问题。其中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影响深远,并产生了经济安全观、综合安全观、共同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和新国家安全观等国家安全理论。思考这些理论的政策含义,就必须在国家海上主权面临严重挑战的形势下,拓宽海上安全战略的地缘和历史视野;以国家安全战略的总目标为依据,对各种利益目标正确排序;综合施策,提升海洋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地理特征上的典型海洋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是日本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对台政策的主要内在动力与依据.新世纪日本的海洋安全战略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显著变化,为实现最大限度拓展海洋安全空间的战略目标,遏制主要战略对手中国走向海洋,日本的对台战略表现为阻挠两岸以任何方式统一,同时力图控制台湾.反映在对台政策上就是积极谋求武力介入台海问题、加强日台安全关系、强化对台经济控制和社会文化渗透.对此,我们要从战略高度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13.
当代海洋外交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外交的产生和运作符合现代外交的一般规律,是当代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目标、主客体、原则等概念内涵方面具有自身的属性,从外延看则不同于海洋国际关系、海权、海洋战略、海洋外事等相关概念.海洋外交的游戏规则随外交的发展演变而不断丰富,并且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海洋外交基本形式.当前,由于海洋战略价值的提升和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逐步完善,海洋外交作为运筹和管理海洋领域国际关系的和平手段,获得更广阔的施为空间,开始承担起一国捍卫和维护海洋权益,进而营造海洋战略主动性的重要功能和使命.  相似文献   

14.
李兵 《太平洋学报》2010,18(3):84-94
国际海上战略通道是战略的咽喉要地,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它是海上贸易的走廊和枢纽;从军事的角度讲,它是易打易防的两易处所。本文在论述了海上战略通道的地缘政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海上战略通道面临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指出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时,建议在和平发展的前提下,要加快制定相关的国际法与国际公约,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共同夯实合作的载体平台,进一步增强互信,消释疑虑,扩大合作,提高打击海盗及海上恐怖主义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海权理论带有浓重的海洋霸权主义色彩。中国海权是海洋主权、海洋权利和制海权的统一,具有自卫性和有限性。由于我国宪法未设"海洋条款",海权的法律保护存在宪法缺失、立法相对滞后及体系不平衡等不足。通过宪法保护海权有其必要性,解决海岛及海洋争端和提升我国海洋执法的正当性也需宪法提供明确的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海洋条款"入宪创造了契机,海权的宪法保护路径在于:增设涉海条款直接保护和授权普通法律间接保护。  相似文献   

16.
Asia has a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China’s neighborhood strategy. Geographically,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aces the countries of Asia or China’s neighbors in the first place. Asia is clearly marked by an imbalance in and “absence”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absence” is two-fold: it is expressed on the one hand as a lack of unifie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on the other as the inability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to truly participate i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reby gain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Compared with the rule-oriented nature of exis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s a new type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displays an orientation towards development. All existing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rrangements, regardless of their form, establish specific rules on access thresholds,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member countries, schedules and roadmap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s and so forth. This is not the case for the Belt and Road, which is not predicated on specific rules, but establishes its overall framework by orienting itself towards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s helpful not only in overcoming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Asia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but in responding to the new challenge of anti-globalization. This is an institutional public good that China offers to Asia and to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7.
周士新 《创新》2010,4(2):5-9
合作安全指国家间为了共同的综合安全利益,建立安全协调与信任措施,摆脱安全困境、解决国际冲突,维护地区稳定。合作安全具有非强制性、预防性、非排他性及综合性与共同性等特点。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及环境保护问题上建立安全信任的措施与实践证明追求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合作安全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选择。中国奉行合作安全的政策符合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中国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梁炳猛 《创新》2010,4(1):24-29
汉唐时期的合浦是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和贸易中心,当时发生在南方的许多重大事件与合浦息息相关,同时合浦又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汉唐与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合浦作为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近年来合浦汉墓的考古发现所证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往,汉唐时期中国沿这条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国的影响。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既有历史的根据,也符合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乔旋 《太平洋学报》2012,20(3):66-74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人才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高层次人才大量流失,人才法律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从人才战略思维、法律法规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着手,加大培养人才力度,优化人才环境,维护国家的人才安全,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的中美海洋地缘政治与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振 《太平洋学报》2010,18(12):45-51
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仍是影响大国兴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地缘政治和由其决定的海洋战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确保制海权是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关键。面对中国崛起的新局面和向海洋发展的趋势,美国正在构建类似于冷战时期遏制苏联的同盟。中国海军长期坚持"近海防御"和"积极防御"的海洋战略,但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安全利益的全球化,需要逐步改变为"全球安全"海洋战略,这是由国家的地缘政治格局决定的。中国在继续推行以理性态度和原则解决海洋争端问题的同时,根据需要加强海上力量的发展,才能为最终实现以实力求和平创造条件。中美两国远隔浩瀚的太平洋,两国最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在海洋,必须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