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茨小说《掘墓人的女儿》讲述了主人公丽贝卡在美国隐藏犹太身份、追寻美国身份、回归犹太身份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犹太移民终其一生在反犹环境下寻求文化身份的心路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视角,探讨了导致丽贝卡身份变迁的主要原因:第一,丽贝卡从隐藏犹太身份到追寻美国身份并不是美国文化简单地消解、同化犹太文化的结果,而是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历史汇合;第二,丽贝卡回归犹太身份也不意味着犹太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否定,而是其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即犹太文化始终以各种方式制约、规范和影响着美国犹太移民。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21日,南京大学戴安&杰尔福特·格莱泽犹太文化研究所揭牌庆典仪式在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20余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周宪教授、南京大学犹太文化研究所所长徐新教授、戴安和杰尔福特·格莱泽的代表鲁尔先生、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前任会长、犹太—中国学会董事长罗森先生,美国弗兰德博士、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教授、英国伦敦犹太文化研究中心代表高杰瑞先生,北京一赐乐业犹太社团的代表、美中互利工业公司北京办事处执行副总裁李琼玖女士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在开幕式上,还宣读…  相似文献   

3.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宗教与通俗文化关系密切。一方面,宗教的巨大影响涵括了通俗文化的各种形态,另一方面,宗教借助通俗文化扩大影响,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宗教中的通俗文化成分淡化了宗教的神学理论,使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广泛而不深刻,虔敬与世俗并存依然是美国宗教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犹太—基督教是美国的主流宗教信仰,是美国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源泉,通俗文化中被神化的偶像是美国民族文化的象征。宗教与通俗文化间的冲突和对话折射出美国社会固有的种族和宗教矛盾。  相似文献   

4.
战后美国犹太小说几乎感应了整个社会的脉搏。题材的多样性和深刻性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的作家群,无论他们对自己的犹太身份持何种态度,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或多或少会流露出双重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犹太文化根深蒂固的向心力与西方(美国)传统潜移默化的渲染,在他们身上迸出巨大的生命力量,这种文化的骚动与融合,造成了兼收并蓄、缤纷多彩的文学奇观。索尔·贝娄如何由开始时对犹太文化的背离最终又走向回归;辛格强调犹太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罗斯的小说关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世俗化过程中的种种困惑。所有这些都从细枝末节中揭示了美国犹太人如何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传统痛苦而又成功的嫁接。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介绍了犹太人的独特历史地位和文化特征,然后从宗教和语言两个因素入手,论述了面对现代冲击的美国犹太文化的内涵,而这种文化正好为犹太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素材,从而使犹太小说在美国文学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6.
《爱的历史》是美国新兴犹太作家妮可·克劳斯的第二部作品,讲述了大屠杀影响下大屠杀亲历者和犹太移民后裔两代人的文化记忆危机。在象征系统、仪式系统和文本系统三层文化符号系统的文化记忆展演下,妮可·克劳斯展现了大屠杀幸存者及其犹太后裔的文化记忆的回避与缺失、复归与传承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犹太文化的追寻与认同,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并反思文化认同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1881年以来,由于俄国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不断的反犹浪潮,促使犹太人的生活日益陷入困境,而美国社会所提供的机会、平等和自由吸引大批东欧犹太人移民美国。在与美国主体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以犹太教为核心的犹太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主的美国主体文化之间不断冲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犹太文化,塑造出了兼顾犹太文化传统和美国现代文化的双重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解读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和《童爱》两部小说,分析犹太格托和格托精神,认为美国犹太小说是对犹太文化的反衬,折射出犹太文化进入美国社会,是对美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并在碰撞中得到了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犹太文化的凝聚精神和受难意识与美国主流文化中民主、开放、务实特征之间存在着反差.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两个民族的文化在交流碰撞中产生观念、信仰和行为等方面的剧烈冲突.小说<银冠>是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冲突的范例,对于理解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和建设和谐文化的迫切性具有认识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犹太文学的发展由来已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犹太裔作家.他们以写实的笔法记述了犹太移民的生活际遇、文化人格,特别是作为美国亚文化体系的犹太文化与美国本土文化的冲突,塑造了各种各样极具"犹太性"和"异化感"的文学典型.  相似文献   

11.
祛魅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斯通过描写犹太青年的反叛行为,揭示了犹太人心理层面上的祛魅,表达了犹太人对犹太传统的复杂情感。罗斯采用揭示、嘲讽、戏谑、颠覆、解构等作为其文学祛魅的方式;既祛犹太传统与犹太主流话语之魅,又祛美国主流文化价值之魅,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特点;而还原人真实、本来的面目,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目的。罗斯的创作彰显了其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菲利普·罗斯后期代表作《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移民利沃夫一家三代20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梦追寻中传统文化身份的历史变迁过程。小说既包涵了丰富的犹太民族文化要素,又体现了当代美国主流文化的时代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将考察小说主人公利沃夫家族三代人在历史观照下美国梦的演进与传统身份文化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为研究主线,探究构成小说各文化要素的深层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的角度解读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探讨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大碰撞,以及处于碰撞中心的两位主人公--犹太人莫里斯和非犹太人弗兰克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文化归属的抉择.  相似文献   

14.
试图通过对贝娄的《洪堡的礼物》,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和《店员》,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四部小说的典型人物的分析,将美国犹太文学纳入犹太移民与宏观的移民世界及微观的美国社会的文化接触这一特定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分析犹太身份着眼于阐述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族裔、性别、阶级三方面入手,探讨以黄玉雪、谭恩美、汤亭亭等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女作家的文化身份。她们一方面难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极力向美国主流文化靠拢时又不能取得认同;她们有女权主义的诉求,又无法彻底摆脱男尊女卑的境遇;她们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挤和歧视,很难向上层阶级发展,处于族裔、性别与阶级的多重边缘身份。正是这种多重复杂的文化身份,造就其作品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6.
"寻找自我的民族家园"是犹太民族恒定的文化母题之一,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伙计》对这一犹太文化母题进行了移位运用和艺术阐释。从犹太文化角度上说,承载马拉默德犹太观的小店是主人公的精神家园:莫里斯的精神隔都(Ghetto)①和弗兰克的迦南圣地。同时,弗兰克的追寻之旅体现了马拉默德在犹太文化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创作策略。他对全人类追寻精神家园这一主题颇富见地的哲学思考则表明其文学创作主旨衔接了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犹太性与普世性。  相似文献   

17.
论"反叛"犹太传统的美国当代作家菲力普·罗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思是一直活跃在文坛的美国犹太文学代表作家。但是,美国主流文学并不认为他是个具有强烈的犹太意识倾向的作家,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所表露出来的"反叛"精神,而这种所谓的"反叛"却是所有犹太作家面对"同化"或实现"美国梦"的困惑,也是他们从少数话语的角度对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品质的确认。  相似文献   

18.
犹太文化在波斯帝国时期深受周边文化的影响。如巴比伦文化就对犹太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巴比伦文化中的宗教、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以及姓名等对犹太文化的影响。也正是由于巴比伦文化对犹太文化的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犹太民族进行文化抗争和保持自己民族文化与特征的自觉,特别是促进了犹太民族文化核心《托拉》(《摩西五经》)的正典化定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犹太裔的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他的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中第一次公开、直接地讨论犹太问题及身份认同问题。小说主人公拉维尔斯坦融入主流社会之后,思想层面上却仍然徘徊于美国文化与犹太文化之间,不断地寻找自我的真实身份。文章运用文化研究中关于散居者多样性,甚至流动性身份的可能性理论探讨美国犹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化的《圣经》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历史起源于17世纪初的欧洲清教移民,从欧洲移植到新大陆的清教思想使北美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尊崇《圣经》的文化语境,此后,这一传统便独特地存在于美国文化之中。在宗教文化异质多元的美国,作为美国社会主流宗教信仰——犹太-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一直是美国民众推崇的圣物,是社会中最普及、最实用的书籍,其影响贯穿了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圣经》是美国人精神信仰的支柱,道德伦理的源泉,国家意识的滥觞,政治文明的依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