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规制存在着诸多的缺陷,既影响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又影响非全日制就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在非全日制工的范围、合同形式、劳动基准法适用、规章制度参与权、平等待遇、工作时间和超时加班、非全日制工与全日制工的转换等方面的规定值得借鉴.我国应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以推动社会就业的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为切实保障派遣劳动者权利,维护正常就业秩序,《劳动合同法》首次在基本法层面上对劳务派遣制度做出了规定。本文从雇主责任视角,对劳务派遣中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劳动者三者的法律关系进行了辨析,对我国当前劳务派遣制度进行了全面审视,并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务派遣立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吕琳  袁首骥 《理论界》2005,(1):92-93
我国现阶段灵活就业呈迅速发展趋势,现有的劳动法律法规存在明显不适应灵活就业生存和发展的情况,应对其作出修改和调整,并尽快制定灵活就业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本文重点研究灵活就业中非全日制用工、保险推销员、出租车司机、劳动派遣和家内劳动特殊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劳动合同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文件,在劳动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劳动合同的作用和实际履约直接影响着劳动关系的稳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有许多人单位和劳动者仍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劳动关系,为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合同制度提出了一些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5.
外包用工较之劳务派遣和内包用工更便于企业规避劳动法责任,这根源于外包用工的固有特性和现行立 1法对外包用工规制的缺陷.为此,应当完善外包用工的劳动法规制,明晰总、分包关系中发包人承担劳动法责任的 1制度措施,将个人承包人作为经济从属性劳动者纳入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等,以拓展和持续<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保 l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规范劳动行为 和谐企业劳动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颁布更在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护法》施行以来在调节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作者认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都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规范自己的劳动行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的形成要靠有关劳动法律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完善执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劳动关系概念是构筑劳动法大厦的基石.中国理论与实务中对劳动关系概念的表述中存在着不少问题,故建议将劳动关系双方主体表述为“用工主体”和“劳动者”.从属劳动构成了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所以劳动关系概念应体现其本质特征.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和用工主体之间因发生从属劳动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8.
劳动关系"合约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合约论"的理论基点在于站在人本主义立场,维护劳动者尊严和人格,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作出科学的重新定位."合约论"赋予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雇主)在市场交易中平等地位和自主产权交易关系.通过建立劳动力产权概念,实事求是地界定劳动者的市场交易关系,使其成为自身利益的产权主体."合约论"把"以人为本"理念与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思想认识上走出了"主人翁论""联合劳动论""商品论"等理论误区,从而回归科学的认识领域.为了使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合约"精神得到广泛体现,需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在实践中进行制度体系创新.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弹性化的趋势,为顺应这种需要,以弹性、灵活的用工方式为特征非典型性就业应运而生.现实中,我国的非典型性就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与之不相称的是,现行法律对非典型性就业关注较少,且对其以刚性管制为基本方略,此主要源于对劳动市场弹性化及非典型性就业认识的不足,导致立法理念出现了偏差.欧盟一些国家为应对非典型性就业大量出现,发展整合出既强调弹性灵活的用工方式,又注重保护劳动者就业安全的“弹性安全”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引入不失为我国法律规制非典型性就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勇峰 《理论界》2012,(4):68-70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企业集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统一管理或控制是企业集团的根本法律属性,体现在劳动法领域,企业集团劳动关系就表现出比单个公司劳动关系更为复杂的特点。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专门针对企业集团劳动关系的法律规制,使对相关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存在严重缺失。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适应企业集团的法律特点,应通过立法对企业集团劳动关系予以特别调整。  相似文献   

11.
论兼职劳动所涉及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在劳动法律制度中明确肯定兼职劳动也是一种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形式,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与现行劳动法律制度相互协调的问题,在此前提下,针对兼职作出一些法律限制、调整和补充,并加以规范,使兼职劳动融入到劳动法的调整范围之中,并有相应配套制度作保证。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多种经济形式迅速发展,劳动用工制度随之发生变化,劳动关系矛盾日益突出,而相关的法律却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变革,使得在处理诸多劳动争议案件时凸显了法律的苍白。  相似文献   

13.
兼职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非典型用工模式,而我国现行立法对兼职劳动的立场比较暧昧,兼职在促进灵活就业同时,由于其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制,也给劳资双方带来了有关兼职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专利权、商业秘密、竞业禁止等法律风险。为了扬长避短,我国应不断完善兼职劳动关系的相关立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也应采取措施防范兼职的法律风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4.
退休人员再就业已成为我国日渐普遍的用工现象。相关立法缺失造成该劳动群体处于劳动法调整抑或民法调整的困惑境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确立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界分上的"社会保险标准说"。虽然该解释排解了相关纠纷法律适用之困惑,避免了退休再就业与退休、社会保险两大制度之间的冲突,但其所秉持的解释态度却导致处于从属地位的退休再就业人员无法享受到劳动立法之倾斜保护。对此,殊值反思和检讨。  相似文献   

15.
职业安定性保护法律制度仅为标准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提供了稳定性保障,其制度目标在于消除劳动关系运行过程中雇主机会主义行为所可能导致的劳动关系不稳定。但置于传统工资劳动基础之上的职业安定性制度保护之外的个体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标准与非标准二元劳动关系结构中就业者不同的风险地位。标准劳动关系的职业安定性保护制度如何在发挥实效的同时避免雇主的对策行为,非标准劳动关系的职业安定性如何保护成为了当前劳动关系规制中需要同时解决的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就2008年以前的劳动法律制度及司法实践来看,对劳动者权利的法律保护微显薄弱和不足.完善劳动法规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新劳动法的主要目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签订的相关条款的颁布和实施,符合大多数劳动者的意愿,也适应了目前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学生是否享有劳动权的争论是学界热议但悬而未决的课题。中国宪法及劳动法律规范分析可以推演出的基本性结论是:中国大学生具备劳动者基础法理特征。针对实然法上的中国大学生劳动权益相关法律规范存在缺失的困境,对比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相关法律规范,应以非全日制用工对中国大学生劳动行为进行界定。中国大学生享有劳动权益的落实需要对大学生劳动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的期限、劳动工时制度、劳动条件等基本法律问题进行厘清。  相似文献   

18.
论事实劳动关系的效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实劳动关系是我国《劳动法》确认并保护的特殊劳动关系。这一关系存在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劳动法的宗旨及立法的目的等方面全面考察其性质与效力。事实劳动关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非法用工关系 ,其效力的确认在于法律指引所必须经过的价值判断过程 :事实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未补签书面劳动合同前 ,其效力是待定的 ;通过补签书面劳动合同 ,完成事实劳动关系向劳动法律关系的转化 ;拒不补签合同或拒不执行劳动行政监察机关要求补签劳动合同的通知 ,事实劳动关系无效。  相似文献   

19.
算法技术嵌入平台经济的用工领域,改变了就业方式与工作环境,重新定义了用工方与劳动者的权利边界。平台用工方将经济利益与价值选择内隐性地嵌入平台用工的算法系统,在用工决策、用工筛选与用工管理中穿透劳动者保护法律制度屏障,从而诱发劳动者的权利危机。面对算法时代用工方侵权行为更加隐蔽且广泛的特征,传统的劳动者法律保护制度难以满足算法用工规制的需求,亟须法律制度进行相应的调适。建立以法律为主导的算法用工法律制度体系,赋能劳动者新型算法权利,明确算法用工侵权的责任承担以及配套算法用工监管机制等,以平抑算法用工对劳动者的负面影响,推动平台经济增长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秀梅 《理论界》2003,(1):78-78
随着人们择业观念的转变,劳动力流动性增强,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而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的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亦不断增强,因解除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劳动管理工作的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劳动法及相关法律,公正、公平地处理好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