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二十世纪初发生的表现主义创作思潮传入中国后,在文学领域具有了一定的中国色彩,相应的表现主义文学意义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本文试图大致的描述出在那几个方面二者产生了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读徐行言、程金城二先生所著《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 ,深感她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佳作。该著作不仅对表现主义为何物 ,在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产生 ,怎样勃兴 ,又为何衰落 ,对二十世纪的艺术面貌乃至整个社会文化有过何种影响 ,以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 ,而且以表现主义艺术方法作为参照系 ,对一批我们过去曾用传统视角和方法读解的经典作品 ,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 ,使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势的历史定论来一番重新思考。考察表现主义对二…  相似文献   

3.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从中日新感觉派与表现主义文学的关系来看 ,日本的新感觉派在理论与实践上与西方的表现主义是一脉相通的 ,而中国新感觉派与其说是与表现主义相近 ,莫如说更趋同于印象主义。就感觉的悟性和文学作品的主题而言 ,中日新感觉派也是有很大差异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表现主义在历史和文化的现代语境中,受到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重话语的影响,其审美意识不仅存在跨语际交流的先在障碍,而且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先验性也使文学在自律与他律之间摇摆不定。反映、创造现实的维度上如何界定表现主义、现实主义成为现代文学理论与实践思考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隶属于广义的浪漫主义美学体系,他接受克罗齐和斯平加恩的表现主义美学,批评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标准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与梁实秋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思潮相互抗衡、对立.他在美学上沟通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中国古典文论中个性、性灵的内在学理关联,理出中国古代浪漫文学思潮的脉络;他选择中立的文学性质与功用的定位;他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对立的世界性的语境中,深刻批判"唯物机械论",大力弘扬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6.
顾生蓉 《新疆社会科学》2016,(4):108-112,148
文章认为中国表现主义艺术源远流长、资源丰厚,探掘与梳理西域北朝壁画中表现主义资源,对中国当代油画发展与北朝壁画中表现性资源的构建充满意义,此维度的研究将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国表现主义油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行言、程金诚对鲁迅前期进行了表现主义的解读 ,严家炎先生认为《故事新编》是表现主义作品。然而不能将鲁迅描绘成一个表现主义者。鲁迅前期受到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的影响 ,也间接地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夸大其中任何一种主义用来指代鲁迅 ,都不合理。鲁迅二十年代后期介绍表现主义时 ,已在摆脱包括表现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的影响 ,所以不能将主要是后期创作的《故事新编》都说成表现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来源的讨论还鲜有涉及赫尔德开创的表现主义人性新观念,但事实上.这种人性新观念通过德国浪漫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表现主义人论来看,马克思人学革命既是对表现主义人性观念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和发展.继承方面,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表现主义人性观一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历史地生成的,破除了人具有先验本质的预设.在超越和发展方面,马克思将表现主义人性观的“表现活动”进一步规定为具有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真正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性,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人的自由及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  相似文献   

9.
<三个叛逆的女性>是郭沫若早期史剧的代表作,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表现主义,是中国化的表现主义戏剧.其具体特色有创作宗旨在于表现社会真理,通过变形方式塑造舞台形象,构思特重想象以实现内心外化.  相似文献   

10.
阿拉伯文学曾对中国的诗歌与诗学发生过重大影响。印度文学对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发生过重大影响。日本文学从中国获益良多,并发展出显著的民族特征,进而对世界文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阿拉伯文学、印度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中国学者研究东方文学的三大基石,而就中国当下的国情而言日本文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成为文学艺术的主要内容,"向内转"成为戏剧探索的重要课题。探索戏剧接受了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由此,我们以表现主义戏剧为参照,以捕捉内心世界的真实为切入点,以表现内心世界的手法为主要内容,分析探索戏剧的"表现主义"因子。  相似文献   

12.
李素 《兰州学刊》2011,(7):218-220
中国文坛在五四运动时期处于全方位开放状态,日本唯美主义对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一些影响。尽管我国并未由此而出现唯美主义文学流派,但是在文学创作的风格上所受的影响却是十分典型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并非是原封不动地接受的,而是结合我国国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变革。本文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进行了概述,探讨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影响下的中国文学发展之路,分析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兴起的原因,并阐述了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中国化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与中国文学地理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维国 《河北学刊》2005,25(4):188-192
抗日战争使中国文学地理发生了两个向度的变迁,一是文学中心的广泛流布;二是形成了色彩迥然不同的文学区域。这些变迁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扩大了新文学的生存空间和传播领域,改善了文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时为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自足的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多样化发展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发生了意义和形式的转型。文学转型依赖于文学制度的建立和支撑,如科举的废除与新式教育的创建,大众媒介的兴起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从作家、作品到读者的存在方式都发生了大变动,一套新型的文学体制被建立起来。文学体制为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成为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背景和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5.
菲律宾华文文学,首先是菲律宾多元文学中的重要一元,同时又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联系,中菲两国的文化交流历史久远。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均在菲律宾持续传播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侧面探讨中国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的关系:(1)从通商贸易、文教传承到文学交流;(2)中国现代文学与菲律宾华文文学;(3)中国古代爱国诗人、诗作与菲律宾。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7.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12,(1):115-123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文学阅读理论经历了从文学欣赏到文学接受再到文学消费等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型。社会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改变无疑是导致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根本原因,文学状况发生改变则是引起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的直接原因。文学阅读理论范式转型带来了文学史的改写和文学要素重构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文学思想变化。对于文学阅读理论范式的流变,我们既要看到它适应时代要求方面的积极价值,同时也不应回避其理论原创性先天不足和在理论借鉴上未能真正中国化等内在缺陷。在21世纪建设中国文学阅读理论时,我们必须增强回应现实的问题意识,秉持多元共生的建构姿态,自觉融汇理论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19.
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在陇右地区曾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五个相连的地方政权,立国时间持续386年。仇池国文学的发生与陇右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与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及仇池灵活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仇池国文学家迄今可考者仍有十余人,杨氐政权300余年的文坛并不寂寞。仇池国文学表现出氐人特定的文化精神,其丰富的原创性文学资源,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地图组成部分之一,也彰显出中国文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第一次文代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关系,认为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它确立了文学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制订了文艺方针,颁布了文学政策,建立了文学机构和组织。它还借助于会议报告和个人表态整合并统一了文学观念和思想,进而完成了对文学创作的规范,由此,当代文学进入到一个有计划的管理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