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毛泽东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国民性改造意识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实原因,也是他一贯的立场和基本观点.毛泽东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反旧道德思想有继承关系,而武训、梁漱溟等人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儒学传统有着继承关系.毛泽东晚年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人心改造问题上"名同实异"两个部分的矛盾.我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2.
1946年,赵树理被确立为"方向"作家,其影响力迅速扩大到全国;同时,1947年底,太行老区的土改遭遇了严重的"左倾"问题,他作为工作团副团长参与到"纠偏"运动中。小说《邪不压正》通过显现土改过程中治理关系的变化,显示出赵树理的历史理解:土改的合法性并不直接来自经济政策,而首先在于解决了村庄内部积聚的矛盾。然而,据实反映土改中的"问题",与叙述总体历史其实存在隐性的矛盾,这也构成写作的内在焦虑,并使《邪不压正》的叙事形式显得格外紧绷。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提倡真情是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真情的提倡表现在释孔、释佛、评价圣贤人物时。梁漱溟提倡真情既有他自身性格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他所谓的"真情"是一种"善"的道德情感。提倡真情有积极的意义,但梁漱溟把情感和理智对立起来,反对、排斥理智,片面提倡真情,又有他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和梁漱溟均把农民问题作为了找寻国家出路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毛泽东服从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考量农民问题,梁漱溟基于中国社会基础的再造考量农民问题,最后的结果是毛泽东主张的方案取得了成功,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却没有什么成效。他们为解决农民问题而进行的努力,虽然结局不同,但他们对农民问题的认知中都内含了革命性和现代性两方面的因素。他们探索的思路和方案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其中梁漱溟的探索尽管就确立建国基础而言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但就其解决农民问题本身而言还是有价值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从他们的思路中汲取营养,以求有助于解决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6.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熊十力和梁漱溟的人性思想有许多同异之处,他们从不同方面汲取了西方文化的营养,批判或者吸纳了印度佛学唯识学义理,从而对中国传统儒家人性善的伦理精神作出重新的诠解。在"西学援引"层面,熊十力和梁漱溟分别从生理学、心理学来探讨人性再而上升到哲学的本体论;在"佛学料简"层面,两家均提倡人性的"觉性",熊十力批判了唯识学"性寂"说,而梁漱溟兼采了唯识学;在"儒学归宗"层面,两家均主张人性"本善"说,不过熊十力推崇孟子,而梁漱溟上溯到孔子。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与梁漱溟在中国社会改造道路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时广东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毛泽东与梁漱溟是两位无可争议的杰出的代表人物。毛泽东主张用革命,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改造中国社会。这种主张的思想来源是中国几千年的农民战争,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的合作"理论",在他的反动的乡村建设"理论"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曾一再说到:"乡村建设运动正以合作运动为其中心工作."("乡村建设理论"页431)他不仅主张在农业的生产和流通方面均实行合作化,而且还主张对工业也实行合作化;他不仅亲身参加了所谓"合作运动",而且还自命为"合作制社会主义者",声称他所以提倡  相似文献   

9.
60岁才开始捧读父亲文集,梁培宽、梁培恕俩兄弟潜心研究只为重新走近父亲的内心世界"尽冠恕是我一生的自勉。"梁漱溟后来解夕口释对梁培宽和梁培恕兄弟俩他们名字的来历称。在28岁之后梁漱溟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三次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基础;他科学解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号召全党"特别要去学习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他积极宣传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经济、政治、军事、党建等方面的思想作了丰富的阐释,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普及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岳父拍照     
岳父是土改时参加革命工作的农村基层干部,到古稀之年还没拍过一张像样的照片。子女们劝他到县城照相馆去拍,他不愿意,怕照不好惹人笑话,当时附近又没有照相馆,更没有个体照相户,此事就一直耽搁下来。 那会儿我在部队团政治处当新闻干事,回来探亲时正好带了一架老式海鸥牌照相机,未婚妻便跟我商量,让我到她家去为老父亲拍一张照片。这可使我有点为难了,因为我是搞文字报道的,照相只是业余  相似文献   

12.
他既是毛泽东的侄子,又是毛泽东的外甥;他是新中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在国防科技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人到晚年,他又成了绿色文明时代的"弄潮儿",用自己的言行书写着甘当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孺子  相似文献   

13.
论及中国社会与中国宗教的问题,不能不想起梁漱溟.梁漱溟曾经在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宗教问题乃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也许是因为他曾提倡"道德代宗教"之说,此论不太受人关注.但是,无独有偶,费孝通也在<乡土中国>论述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特征时,认为西方的团体社会特征源自于上帝"至上神"的崇拜等云云.梁漱溟此论的要害并非在于宗教问题本身,而是他提出的国家融入社会,摄法制于礼俗,因此宗教为礼俗所取代,社会才由伦理来组织.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制定了《1954年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毛泽东是《1954年宪法》的总设计师",这部宪法是在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下制定的,他对《1954年宪法》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标志着毛泽东的宪政思想达到了最高峰。这其中既有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也有教训需要我们去反思。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作为一位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然而,现有的相关著作及研究大多把关注点放在了其早期的文化比较思想与乡村建设理论或是其建国后与毛泽东的那场著名争论之上,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梁漱溟后期的政治思想,这无疑是当前梁漱溟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缺陷.阶级理论与人心理论应当说是梁漱溟政治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国后近四十年里,梁漱溟后期政治思想的实质其实就是一种融通中国的新事实与自己的旧理论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早期民主思想发轫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使他具有反抗压迫,同情贫下中农的政治倾向。到东山学堂读书使其直接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出于对康梁改良主义的崇拜,毛泽东萌生了改良主义的民主观。辛亥革命前后,在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风暴中,毛泽东逐渐倾向于资产阶级革命民主观。一师毕业后,毛泽东的两次北京之行使他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且接触到了大批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成为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契机。在经历了"湖南自治"运动的失败后,毛泽东彻底告别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而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民主战士。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第一个使用现代哲学话语方式讲儒学的人。他以"大生命"作为对儒学做哲理阐释的本体论依据,以"直觉"作为儒学做哲理阐释的认识论依据。梁漱溟对儒学价值观的新阐发,就是解构儒家即成的伦理规范体系,保留儒学人性善的价值理念。他的第一个着眼点是论证儒家的合群体性原则,强调和谐的理念,希望以此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破产的问题,达到中国社会重建的目的。第二个着眼点是论证儒家的内在性原则,试图重建"安身立命之地"。他肯定人的生命本性中有自我完善的终极依据,符合儒家的一贯主张。在梁漱溟的价值观中,由于没有把内在性同经世致用联系在一起,因而显得十分抽象。他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批评是深刻的,有力地揭示了西方现代社会中流行的"现代病",足以使我们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8.
当朝霞染红了天际,当红日冉冉东升,我看见毛泽东在祖国大地上漫步,我看见一位老人伟岸的身影。人民向着领袖欢呼,又感觉到了他的笑貌音容,毛主席并没有离开我们,他不过是结束了一次长长的远行。他还要到鲜花翠柏间去吟诗泼墨,他还要到江河湖海中去击水游泳,他还要在书房中手不释卷,他还要在会议上谈笑风生。他将永远关注祖国的前途命运,他将时刻惦记亿万的人民群众,他将与祖国的蓝天大地同在,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毛泽东在祖国大地上漫步@任东方  相似文献   

19.
郑大华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是对梁漱溟研究公认的大家。他对梁漱溟思想属性的辨析、学术贡献的评判、文化观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梁漱溟学术思想的理性认知,拓展了对梁漱溟研究的学术视阈。在此意义上讲,对梁漱溟的研究是解读郑大华先生学术思想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20.
从对民族与文化双重危机的体认中,梁漱溟衍生出对民族与文化前途的深切关怀.由于国内外情势和自身认识的变化,梁漱溟救国救民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诉诸政治到入佛沉潜,再转向文化上寻求安顿,清晰地映现了他民族主义思想的衍变理路.在某种意义上,民族主义成为理解梁漱溟全部思想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