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北极的潜在战略价值逐渐凸显。北极八国现已将北极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促使“近北极国家”也积极制定北极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介入北极事务,积极参与北极治理。通过界定“近北极国家”的概念与范围,归纳分析“近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类型。“近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虽有紧迫型、适应型、关注型之分,但“近北极国家”北极政策一般都遵循一致的原则和目标,国家间也存在诸多有利于北极发展的共性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北极国家”介入北极事务的航线开发利用共同路径,以期为分析北极局势、缓和北极争端提供思路,进而为中国进一步制定北极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后,北极问题持续升温,俄罗斯明显提升了北极在其国家战略中的分量.俄罗斯对北极地区的定位曾仅限于国家边疆安全和北极地区资源开发.随着北方海航路商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地缘空间的挤压,俄罗斯逐渐改变了在北极地区的保守主义立场,开始将该地区与国家对外政策整体规划联系起来,试图借助外部力量强化其在北极的战略存在,加速北极开发.俄罗斯的北极政策一方面从属于其在北极地区的国家利益诉求,另一方面已然融入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战略,成为支撑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关键区域.当前,俄罗斯的北极政策形成以建设性合作原则和安全防御原则为指导,以北极大陆架划界、资源开发利用、军事能力建设和北极航道通航为主要抓手的系统性规划.鉴于俄罗斯对外政策愈来愈强调国家的"大欧亚"属性,未来北极政策的发展也将融入俄罗斯的"大欧亚"进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意义上的中等国家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此后加拿大一直以中等国家身份自居,并将中等国家理论作为参与国际事务的指导性原则。在加拿大的北极事务中,无论是北极战略目标的确立还是北极政策的制定,中等国家特性的影子都清晰可见。中等国家视角,为我们研究加拿大的北极战略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加拿大的北极战略,从而更好地促进与加拿大在北极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北极以其丰富的资源和特殊的战略地位,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北极理事会和相关国家都在制定和实施新的"北极战略"。作为北半球的发展中大国,我们要关注北极,积极参与北极的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北极地区已经成为美国和俄罗斯战略竞争的重点区域,俄罗斯力图通过自身的地缘优势和技术优势确立在北极地区的战略主导地位,以摆脱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在欧洲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和在大西洋、太平洋的军事优势围堵和遏制俄罗斯的战略困境。而美国正加紧从北冰洋地区围堵俄罗斯,动员更多的北约国家参与北冰洋地区对俄罗斯的遏制。在北极航道的行政管理上,美、俄等国家均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和法律,这些政策和法律之间存在着很多冲突。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就设立相应部门对北方航道实施行政管理,将其作为内水水域对待,而美国则长期坚持该航道为国际水域,外国船舶享有过境通行权。相关国家应该遵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建立统一的资源开发规则和制度,力争签署统一的北极地区合作发展条约。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中国和丹麦北极关系的适用性及障碍分析,探讨中丹在北极问题上的合作路径与方式。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各国对北极关注度上升导致了北极之争越发激烈,中丹两国在北极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将会提升双方在北极地区的实力。然而,合作过程中面临多项因素的挑战,也将成为中丹北极关系中的障碍有待双方解决。因此,面对北极治理、可持续发展、资源分配等问题,如何调整双方的北极战略以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北极机制”的提出与中国参与北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思思 《社会科学》2012,(10):26-34
北极对中国十分重要,但中国如何参与其中?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北极机制的构建进行重新思考。现在有关北极的三种机制都存在局限:"扇形原则"只有利于加拿大与俄罗斯;"环北极八国、五国机制"明显将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排除在北极治理圈之外;"全球共管北极"又被所有"环北极国家"坚决反对,不具有现实性。因此,"近北极机制"的提出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不久的将来,"近北极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将成为治理北极的可能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8.
南北极问题由来已久,进入21世纪,一些新形势和新变化的出现促使各国在南北极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作为一个全球公共问题,引发争端的动因除了两极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战略意义之外,主要与目前处理南北极问题的相关国际法机制存在不足有关.要积极地应对各国在南北极的主权争端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国际法机制.  相似文献   

9.
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航线问题因为北冰洋的融化预期加快,而变得愈来愈重要。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不能失去话语权,要争得北极航线问题国际机制上的主动权,需要对北极航线的地缘政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成功争取北极航线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在使用五力模型分析北极航线地缘政治格局动力机制和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应当采取的地缘政治策略,即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维护和发展我国的海权;努力构建中国的北极航线地缘政治理论体系;制定北极及北极航线地缘政治问题危机处置预案等。  相似文献   

10.
北派武侠小说家还珠楼主应列为科幻、世情兼仙道的“以仙写俗派”。他写出北极磁场、地质生成、新科技产品、军工武器与北极动植物景观,此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北极“探险热”及清末小说北极冰山、白熊等表现接续。“北极冰海”也被清末画报所关注。还珠以科学思维取法火山喷发留存地火中和冰川,构设出虚实融通的动植物生态空间,强化求道修仙中持守伦理、内外兼修的意趣。在20世纪初小说北极冰山书写的基础上,还珠把北极海岛定名为北海“玄冥界”,反复强调对自然界应有敬畏之心,有限资源不可穷尽式获取而应保护,前所未有地开拓了30年代后武侠小说的跨域想象——北极严寒气候、火山、海底生存与剑仙探险等,表现出更富现代意识的生态共同体思路。钱理群提倡应关注20世纪40年代“战争对思维方式的影响”,还珠重在多方描写探险者如何避免灾难,以仙道北极之争隐喻中国抗战应避免内部纷争,相依互容地生存,而金庸小说偏重特殊空间中人性的变化与复苏。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参与北极事务的国家不断增加,大北极地缘政治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地缘政治学对自然地理因素的认识在北极域内、域外国家权力的变化中得到了体现,形成了大北极地缘政治的物质基础。批判地缘政治学对思想观念的认识也在北极域内、域外国家的北极政策变化中得到了验证,形成了大北极地缘政治的思想观念基础。后批判地缘政治学对“领土”与“空间”的认识为构建“领土”与“空间”两种叙事提供了依据,从而提供了“北极身份”和“全球身份”并行并相互强化的大北极地缘政治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变局中,极地地缘政治博弈出现了新的走势.其表现是:由自然环境所致,南极呈现的是生存安全防护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北极呈现的是开发进取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由人文处境所致,南极各国地缘政策差异明显,主权与开发、国家与国际之间地缘政治博弈走势复杂多变:北极主权划分争议持续、域内域外互动频繁,竞合与零和博弈走势随利而动.由地理枢纽位置所致,在南极区域阿根廷和智利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风浪口;在北极区域白令海峡、格陵兰岛和北极点等将是地缘政治点线面互动关系中的枢纽点.由资源开发所致,南极和北极地缘政治走势共同表现出道义与舆论融合化、人工智能与动物智能缀合化、法律与外交综合化、科技与军事耦合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现状是未完成的工业化和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 ,中国在 2 1世纪的目标是既要完成工业化又要实现新工业化。但是 ,由于工业化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在当代日益加重的危机 ,已经使像中国这样的后发展人口大国无法再建设发达的工业化。中国必须建设适度的工业化 ,以避免陷入工业危机而停滞不前乃至衰落。实际上 ,正在兴起的新工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中国完全应该也必须积极开拓新工业化 ,通过建设新工业化而实现 2 1世纪的现代化。中国在未全面展开新工业化建设之前 ,必须坚持走适度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适度开发、适度生产、适度消费 ,自觉实施工业化经济增长控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移战略、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战略、资源节约与资源多元化战略、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战略等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并积极向新工业化转变和开拓。  相似文献   

14.
北极航道所涉及的现行法律体系及完善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大大加强,北极航道通航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北极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北极并不像南极一样拥有专门性的国际公约作为管理的依据.现阶段调整北极地区的法律规范大多还只是软法性质或局部领域的多边条约.文章拟对北极地区及北极航道所涉及的现行有效的法律和国际公约进行梳理,并从中找出北极地区法律缺失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濒临世界三大洋,却因过高的海洋利益维护成本而无法做到东西兼顾,令俄罗斯的海洋政策必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不同的战略主导方向。分析俄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和当今形势,其战略方向东移的倾向虽然比较明显,但我们仍能做出其主导方向不在东南即南海方向的判断。鉴于北极方向对于俄罗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日益迫切,这就更需要俄罗斯与中国等周边东亚邻国加强合作。然而,我们仍不能不对俄罗斯"实用性"的政策南移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严重的能源问题制定可靠的能源发展战略 ,要求我们必须在能源观上有所创新 ,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和把握能源发展的根本趋势。工业化能源观的主要特点就是把视野始终局限于化学能源范围内 ,看不到主导能源的新转变 ,也不积极地变革主导能源。正确的选择是 ,树立新工业化的能源观 ,在新工业化能源观指导下考虑和制定我们的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新工业化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 ,最终是要建立以物理能源为主导的新工业化能源体系 ,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 ,新工业化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是从解决当前中国能源问题开始而逐步向新工业化能源目标推移的 ,它包括五项战略对策 :(1)节能治污战略 ;(2 )能源多元化战略 ;(3)太阳能开发利用战略 ;(4 )核能开发利用战略 ;(5 )月球能源基地开发战略 ,这是最终解决中国乃至世界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工业化材料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产中的物质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是随着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其规律就是循着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物质层次由浅入深的推进。在新工业化生产中 ,原材料从工业化生产时的天然矿物质向元素物质深化。中国材料资源的问题不是孤立的 ,它是当今世界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的一部分 ,属于工业危机的范畴。新工业化的中国材料发展战略 ,包括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战略、材料资源循环利用战略、深层原材料资源开发战略以及人工新材料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工业化生产在经历了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在技术和产业形态上已经发展到它的顶峰.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形成的工业危机已经来临,严重地困扰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乃至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工业危机的来临只是工业文明的衰落而并不意味人类文明的衰落,一场新产业革命——新工业革命也正在全球兴起.面对工业危机和新工业革命的全球发展新挑战,世界各国都必须认真对待,全球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积极选择应对工业危机和参与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战略.应对工业危机的战略举措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另一条是"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第一条依然是工业化发展战略,但它是一条经过调整、转变的工业化发展新模式,以应对严峻的工业危机,延缓工业化的持续发展.第二条则是新产业革命的发展战略,通过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开拓出新的生产方式而彻底走出工业化困境.在今天,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应对工业危机,它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当代人类走向更高文明的发展道路.21世纪的现代化必须是新工业化而不再是工业化,这就是说,即使实现了工业化和建设起发达的工业化也不再能实现21世纪的现代化.事实表明,21世纪的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也面临空前的机遇,只有在应对工业危机中积极开拓新工业化,才能走出困境并走向历史的发展新时期.  相似文献   

19.
目前,资源匮乏和生态恶化两大危机,正在严重地困扰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乃至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同时,一场新产业革命——新工业革命也正在全球兴起。面对工业危机和新工业革命的全球发展新挑战,世界各国都必须认真对待,必须根据自身的国情积极选择应对工业危机和参与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战略。应对工业危机的战略举措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调适性工业化发展战略",另一条是"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第一条依然是工业化发展战略,但它是一条经过调整、转变的工业化发展新模式,以应对严峻的工业危机,延缓工业化的持续发展。第二条则是新产业革命的发展战略,通过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开拓出新的生产方式而彻底走出工业化困境。此外,在今天,新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应对工业危机,它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当代人类走向更高级文明的发展道路。事实表明,21世纪的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也面临空前的机遇,只有在应对工业危机中积极开拓新工业化,才能走出困境走向历史发展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新工业革命与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 2 1世纪总体发展战略的确立 目前 ,工业文明正在走向危机、新工业文明已经兴起 ,这要求我们必须从这样的历史和世界大背景下全面考虑中国 2 1世纪的百年发展战略 ;确立中国 2 1世纪的总体发展战略 ,必须切实把握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 ;中国的现状是未完成的工业化与正在兴起的新工业化 ,中国 2 1世纪的目标是既要完成工业化又必须实现新工业化 ,这就形成了中国 2 1世纪的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相统一的复合型分阶段总体发展战略。二、中国 2 1世纪的初级发展战略 :适度工业化战略 由于地球的资源匮乏与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方式已走向困境 ,又由于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人口超级大国 ,中国不可能建设最发达即过度的工业化 ,同时 ,新工业革命的兴起又为中国的发展展现了一条新的更加宽广的道路 ,因此中国也不再需要建设最发达的工业化 ;在未开拓出新工业化道路之前 ,中国应选择“适度工业化”发展战略 ,建设富足而又适度的工业化 ,避免陷入工业危机之中 ,以保持较长期的稳定发展 ,同时积极转向新工业化的开拓与建设。三、中国 2 1世纪的高级发展战略 :新工业化战略 世界主流文明正在向新工业文明转移 ,中国自身已具备了开拓和建设新工业化的条件 ;中国建设新工业化的目标是 ,建设一个以智能化微制造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