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 地方志,就是专门记载某个地区的疆域、山川、古迹、风俗、人情、方言、地方人物的传记以及重大事件的沿革的史书,一般称“地志”或“方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志,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的史书。“湘西自治州”,在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三国、晋、宋,一直到齐,分属武陵郡、天门郡;梁代分属武陵郡、天门郡、夜郎郡、卢州、南阳郡;陈分属沅陵郡、北衡州、夜郎郡、南阳郡;隋分属沅陵郡、澧阳郡;唐分属辰州、锦州、溪州、澧州;五代分属辰州、溪州、澧州;宋分属辰州、澧州;元分属辰州路、澧州路、恩州军民安  相似文献   

2.
由于《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对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的生平事迹未作介绍,而《李群玉诗集》所收的诗又很少系年,这无疑给我们研究李群玉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和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对李群玉的为人和诗歌创作,虽有论述,却缺乏生平的详细记载.即使李群玉的家乡,有《直隶澧州志》,在该志卷十五中,也只有寥寥几句话,现全文抄录如下:唐,李群玉,字文山,性旷达,不乐仕进.杜牧之(即杜牧字)游澧,劝赴举,一上而已.唯吟咏自适.裴休廉察湖南,厚延致之.及为相,与令狐绹荐之.群玉至京,进诗三百篇,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乞假归,过洞庭,经二妃庙,因题诗亵神,为鬼魅所惑,殁于洪井.诗前集三卷,后集五卷,俱传世.州牧何、刊藏浴兰官署,以诏后进.从以上记载,我们知道李群玉的个性概况以及到长安考进士,是名落孙山了.当时的读书人,大多一次不中,再考,以至三考、四考.而李群玉以后再也未应试了.他和杜牧是同时代的诗友.唐文宗大和元年杜牧游澧,曾写有《送李群玉赶举诗》为证: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相似文献   

3.
周同川 《可乐》2008,(5):66-66
1925年,贺龙在湖南北部一个叫澧州的地方任镇守使。澧州位于澧水之滨,水上交通便利。这一带私运军火、走私毒品的不法活动非常猖獗。一些外国不法商人勾结国内利欲熏心的官僚、军阀,利用水运便利的条件,频繁出现在这一地区,猖狂从事走私活动。贺龙十分痛恨,上任后决心整治。  相似文献   

4.
清直隶澧州地处环洞庭湖,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加之人为因素,使澧州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清政府采取蠲免、赈济、抚恤之策安抚灾民,通过修建城池堤垸、置设塘汛、设仓积储等方式赈灾抚民。但由于无力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无法有效解决人地矛盾,没有处理好人与江湖之间的关系,以及制度性障碍,水旱灾害的治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灾情未得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晚唐诗人罗隐的客游生活及背景原因,研究其客游诗作的题材与风格,并以罗隐及客游诗为研究中心,进一步透视晚唐寒门士人客游诗的创作心态和其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是首写景抒情的名作: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描写了客游江浙,船泊秦淮,秦淮河上月色暗淡,夜雾弥漫,一片凄清惨淡的景象,抒发了对时事的无限感慨。其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连用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四者交融在一起,勾画出秦淮河所特有的夜色迷茫,烟月浮动的景色。  相似文献   

7.
澧州大鼓是澧水流域的一种德孝文化遗存,鼓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的特征,其内容以孝德为主题,融儒道于一体,特色鲜明;韵散相间,节奏随意,表现手法丰富多样;想象丰富,充满神话色彩,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8.
澧洲孟姜女形象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湖湘地域文化和南方浪漫精神的影响,澧州孟姜女故事在其流变中,深深地打上了湘楚文化精神的烙印.就故事情节而言,从孟姜女裸浴求婚,到望夫寻夫,再到哭城蹈火,最后显灵护乡,这诸多传说,都存有澧州人依据本地域文化和楚人的理解所进行的编创;就人物形象而言,从孟姜女作为天真浪漫的贞洁少女,到爱恨交织的悲苦少妇,再到忠贞刚烈的巾帼英雄,最后升华为祛灾送子的护佑神女,这些形象的塑造及其内在精神的不断丰富,亦是湘楚文化孕育和陶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经统计,地处豫西的明代河南府进士总数为258人,仅洛阳一县就占126人,表明河南府一州十三县的进士分布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并在府治洛阳县一地造成明显的地域性人才集聚现象。这种差异化的出现,与当时河南府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传统及教育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明代云南科举初兴,共有进士256人,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来看,明后期云南进士人数和地域分布范围较前期都有明显增加和扩大,在下设府内部各州县情况也类似。明前期云南进士仅有60余人,集中于滇中的云南、大理、临安等府的部分州县、卫所。明后期进士分布范围由中心向边远地区扩散,但滇南、滇西、滇北的广大地区仍无进士分布。明代云南进士的地域分布在前后期呈现出的这种变化与该地区民族情况、学校及汉族移民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云南各府州县在明前后期进士人数的统计,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明代云南进士地域分布的变化,展现出明代云南汉文化逐步兴起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唐代宰相与科举关系的论述,揭示出唐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唐代宰相对科举录取的影响:科举制是唐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唐代选官的重要方式之一; 唐代科举制的内容丰富、复杂,而且有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 唐代许多宰相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因为学识德行、出身、政见等原因对科举的态度不尽相同,但许多人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干预科举的录取。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与古代封建政治之关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科举制是封建政治发展的产物,二是科举制是中央集权政治运行的重要机制,三是科举制是官僚政治的重要纽带,四是科举制是中央君主集权政治的附属品。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作为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不仅对帝制中国隋唐以后的政治制度、士习民风、文化教育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还对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功能的社会礼俗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影响体现在:礼俗内容纳入科考范围,使得社会礼俗得到广泛宣传与普及;遵循能力本位,促使礼制下移;造就数目庞大的士绅阶层,担当传统礼俗的实践者与传播者;衍生出了众多富有科举色彩的传统礼俗。  相似文献   

15.
严复与科举     
严复是近代著名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科举制度,与严复一生的经历不无关联。通过从科举取士与严复对科举的体验以及严复的西学之路与其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两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科举取士对封建知识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唐代是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科举考试中,唐政府制定并施行了诸如“考功别头”、“结款通保”等一系列廉明的管理措施,相对保持了科举举士制度的纯洁性,为有效地选拔人才提供了保证。唐代科举考试的廉明管理,对于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强化考试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进行描述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科举在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的创新和发展,以及在不同朝代体现出的文化特征。选拔官员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选拔官员的方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在不同阶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科举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起源于隋朝,经历1300多年的历史,同时也为不同朝代选拔除了各种适应当时社会统治所需的人才。科举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科举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不同统治者利用科举选拔官员的不同需求,科举制度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科举科目从繁到简,科举规则从宽到严,科举内容由多样到统一,体现了科举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优化,也逐渐地使科举演化成了封建社会荼毒读书人的一种腐朽社会制度。从客观的历史角度,科举的出现确实为不同朝代的统治者选拔出诸多的优秀人才,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统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现代社会人才选拔积累了历史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同年是科举时代新出现的一种人际关系。当唐宋之世,同年概指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而入仕的人们之间的同榜关系。在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的宋代,象征着友情的同年关系被视为是融友情、亲情于一体的重要的社会关系,同年如朋友、同年即兄弟的观念普遍存在。广大士人通过各种方式对同年关系加以追叙与认同,这种基于提高社会地位、增加仕进机会、扩大交游网络等目的的认同活动,对士流社会及国家政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科举: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科举:直接反映科场的种种舞弊行为,对这些舞弊行为进行无情揭露;以报恩-及第为情节模式,强调积德行善是金榜题名的重要保障;反映士人的婚恋生活,塑造了不少因科举及第而负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宋元文言小说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科举文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宋代科举社会的全貌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20.
清末科举考试内容改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末教育改革中,科举考试内容占有突出地位。从洋务运动时期的增设算学科,到“戊戌变法”期间提出废八股改试策论和增设经济特科,科举改革与新式教育密切相连。“新政”初期,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推动了西学传播和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