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冀运鲁  王政 《兰州学刊》2010,(7):185-188
干预叙事是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甚至文本本身进行指点或评论的方式参与叙事。《聊斋》的干预叙事可分为叙事形式干预和叙事内容干预,不论叙事中的何种干预,都凸显着叙述者的主体意识。以《婴宁》为中心来分析《聊斋》的干预叙事及其所反映出的主体意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评论、干预以及评论干预是叙事学研究的三个重要概念,但目前学术界在这三个概念的运用上存在模糊之处。干预除了评论这一实现途径外,还有其他多种实现途径,如引入潜在读者或叙述接受者。评论和干预虽然都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但二者的判断标准不一,前者以其解读是否需要借助文本内外的语境为标准,后者以叙述者是否打破故事进程为标准。评论干预是任何通过评论或解释实现的叙述者干预,其评论或解释的对象既可以是叙述内容,也可以是叙述形式。评论干预有显隐之分,隐性评论干预对于现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学界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叙述者可以对所讲述的故事进行干预,《聊斋》叙事修辞干预表现在叙事结构的逻辑安排、视角的选择和变换、时间的变形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小说自诞生起,一直存在着作家如何叙述小说内容的问题。“这里重要的是有一创造能力的运动,是情境的十分独特的生成方式”。欧洲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两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前者如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后者如卜伽丘的《十日谈》。十九世纪中叶,狄更斯对传统的叙述方式加以创新,他在《荒凉山庄》中同时使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作品内容:第三人称的叙述者从作品外部来叙述小说的内容,第一人称的“我”——作品人物埃丝特又从作品内部的角度来叙述作品。这种方式拓展了我们对作品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叙事时叙述者在叙事中的评论介入是必然的。因对象差异,叙述者的介入可以有人物评论、故事评论和叙述评论。介入方式由于叙述者声音的差异,可以分为公开介入和隐性介入等形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到《豆棚闲话》叙事模式陡然一变。由“豆棚架”这一意象所结纳起来的众多的叙述者打破了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叙述者单一的现象 ;叙述者套叙述者的现象又直接形成了该小说集叙述层次多重复杂的特点 ,从而构建起一个立体网状的叙事空间。这些打破了自“三言二拍”以来叙述者单一、叙述层次平面化的传统的叙述方法 ,体现了作者对小说叙事宏观把握和整体控制意识的加强。《豆棚闲话》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应充分予以肯定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天才的女作家。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来源于小说的内容,更得益于其完美的形式。在萧红的小说中,叙述本身被戏剧化、情节化、故事化,成为审美对象。其小说娴熟的叙述技巧,使形式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阅读趣味。 叙述技巧一词的内涵很大,包括叙述者、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许多内容。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把故事底本变成叙述文本,都有一个感知事件的具体方式,即叙述的角度问题。叙述角度是二十世纪小说叙述研究中最热门的问扭,视角问囚曾…  相似文献   

8.
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汉籍珍本《批点聊斋志异》新见何守奇评语约六十一条并序文一则,裨补了通行六十余年之久的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著录何评所缺失内容。新见何守奇评语与序文,可修正此前学界成说,与王士禛、但明伦、冯镇峦等其他聊斋评点者的评论话语相加辨读,可以发现何评重在阐释《聊斋志异》的思想意涵,以同心共情式话语深度介入文本,体现出注重两性对等的思想倾向与直面现实的批评品格;何评兼及《聊斋志异》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对聊斋故事的叙事时序有着独到发现,对叙事中羼入的诗作大胆质疑。他以对“正”与“情”的凸显,在清代聊斋评点史上较早且较为充分地揭示了《聊斋志异》的进步思想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叙述者可以对所讲述的故事进行干预,<聊斋>叙事修辞干预表现在叙事结构的逻辑安排、视角的选择和变换、时间的变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一个侧面探讨历史语境中叙述策略和性别政治的关系。文章比较了狄更斯两部第一人称小说再现“我”当年天真看法的不同叙述方式。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叙述者再现自己幼年的天真看法时,不时提醒读者关注自己目前的回顾性叙述权威。与此相对照,在《荒凉山庄》中,埃丝特再现自己幼年的天真看法时,不时“反常地”瓦解自己目前成熟的看法与当年天真的看法之间的界限。这些差异反映出那一历史文化语境中关于叙述的特定性别规约。根据这些规约,具有自我意识的叙述掌控是典型的男性特征,而那一时期的女性叙述者若要可信,就往往需要不加思考地沉浸在自己所叙述的情感和经历之中。  相似文献   

11.
仿聊斋派构成了“后聊斋”时代文言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产生是传统复古风气、小说创新空间萎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必然性;而其依附性的宿命和原创性的匮乏又使它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从它对《聊斋志异》的接受来看,由于仿聊斋派在连续性与变异性、熟悉度与陌生化之间没有找到很好的支点,从而形成了继承多于创新的局面。同时仿聊斋派和原著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微妙,既是双赢互利,又是相互牵累。  相似文献   

12.
李云 《阴山学刊》2014,(3):39-42
《聊斋志异》中有着大量的原欲描写,在作者创作和读者接受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聊斋志异》中展现的原欲是人类内心深处一种原始的未加理性束缚的欲望,重视的是肉体之欢,而不是灵魂之爱。“各遂所愿,人鬼何论”,“千古之美人,皆在床闼”是其原欲主张,无论真假,无论人鬼,只要能满足性的欲望,就会有欢娱的性爱。  相似文献   

13.
彭慧珍  王钢 《阴山学刊》2004,17(5):56-59
《聊斋志异》中,已经出现了儒商的形象,这是文言小说的重大收获.儒商形象的基本特征是诚信为本的经商道德,义利合一的经商准则,诗酒儒雅的经商心理,科学理性的商务管理和回报社会的人文关怀.与此同时,下位性、官本位和农耕圈是《聊斋志异》儒商的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4.
钱陆灿的《文选》评点在清代士子中间产生了一定影响。然而,笔者在整理明清《文选》评点本的过程中却发现,所谓的钱氏评本大部分内容实际都是抄录其前《文选》评点本而来,犹以抄录孙《文选瀹注》内容最多,其次是恽绍龙刻《文选纂注评林》、卢之颐刻《梁昭明文选》,及钟惺、谭元春《古诗归》。钱氏评本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是八十余条出自钱氏本人的以后世诗歌、尤其是唐诗"证选"的评语,较李详"唐诗证选"的做法早了二百余年,实开选学"证选"一途。  相似文献   

15.
刘衍青 《阴山学刊》2008,21(6):46-4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其诗文作品推崇人与自然亲和共融,敬畏与尊重自然生命,肯定人之本真存在,透露出作者崇尚自然、复归人性的人文生态观。这一观念源于作者对老庄思想的汲取、对晚明启蒙思想的承继及其诗人情性。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小说中有公开的叙述者、缺席的叙述者和隐蔽的叙述者。作为一位自觉进行文体探索的艺术大师,沈从文在小说叙事方面的贡献,足以使他与世界一流的现代小说家相媲美。他不像西方现代小说家们那样高举着叛逆的大旗,也不像某些现代作家那样以一种极端前卫的姿态标新立异,而是将叛逆的渴望和创新的激情包裹在看似守旧、朴拙的文本中。他从不张扬自己,从不夸饰自己在艺术上的先锋立场,但历史会领悟他的苦心,后人会接受他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朱其铠主编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是一本好书,但在注释方面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文章对注释方面存在的问题,逐一提出了补正意见,并提出了若干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将格雷马斯的“施动者模型”符号学方法应用于《聂小倩》人物及叙事结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叙事文本需要依据情节的变化画出几种不同的模型图,这是由叙事中共时与历时的矛盾所决定的;第二,与普洛普相比格雷马斯的图式更具逻辑性和概括力,但也更宏观和抽象;第三,读者为套用既在模型必须展开充分甚至过度的想象,难免产生对文本牵强或过度的阐释,此为该模型的弊端。这种方法可为结合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提供一个独特视角,同时也可能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叙事主体缺位现象的评论微词颇多.这一叙述空白纯属失当,还是另有意指?从形式美学角度出发提出凯蒂作为叙事主体缺位这一结构形成了人物语言观的隐性表征,同时使其孤独感外化为形式符号,从而实现了叙事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叙事技巧着手,分析了意识流手法在这部小说中的运用,从而说明小说展现了故事之外的叙述者的部分意识流,而其意识流的展现对于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