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重建:走出信仰之终极化与世俗化的二律背反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荆学民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当市场经济作为现代化的显性标示之一被向前勃发性地推进的时候,它赖以蕴涵和支撑的文化实际上已经被无情地挤于身后了。而当如今市场经济急速发展的时候,才急回头召唤自...  相似文献   

2.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之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信仰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超越性,因而信仰表征着人类的终极关怀。宗教是信仰表征人类终极关怀的“非理性”形式,哲学则是其“理性”的形式,宗教和哲学依赖信仰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的本质功能。合理的信仰应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终极关怀,合理的终极关怀应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  相似文献   

3.
李萍 《甘肃社会科学》2007,(4):149-151,176
信仰作为一种在终极价值取向上牵导着价值创造源泉的精神机制,在现代人类价值选择冲突中,丧失了终极价值目标,出现了自身的危机.消解这种危机,理论上要科学界定好价值目标与价值标准的本质内涵,恢复信仰的终极价值关怀取向,实践中要从优化社会环境、强化个体责任两个纬度建立消解危机的现实生成环境.  相似文献   

4.
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终极关怀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理想支柱。这既需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正确认识和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人学终极关怀的当代价值,丰富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内涵的内容,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发挥文化价值和文化根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和信仰作为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个基本维度,内在地具有统一性.科学是对已知世界的把握,探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信仰是对未知世界的把握,寻觅精神的栖息地,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科学和信仰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科学使信仰富于理性,信仰给科学以强大的精神动力.必须始终保持两种文化历史的现实的张力,拆除人为的藩篱,使科学和信仰在相互借鉴、彼此补充中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受多元文化、经济利益、主体任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信仰缺失,表现为漠视道德、崇拜鬼神、追求低俗等不良思想行为。信仰缺失导致诸多不良的社会现象,矫正信仰缺失势在必行,而对信仰缺失根源的深刻揭示,为矫正信仰缺失、探索应对策略奠定了基础。理论上增强正确信仰的说服力;实践上消除舆论宣传的偏颇;从制度上处罚迷信的党员、干部。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的信仰问题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民族,其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道”的力量的膜拜.中国人的信仰是在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框架当中的一种内在超越的人文信仰.士大夫注重学理的阐发,讲中庸之道和内圣外王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老百姓则信奉“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坏事莫为,善事多行”、“头上三尺有神灵”烧香磕头拜菩萨.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信仰遭遇蜕变和阵痛,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和传统人之为人的做人信仰的失落.信仰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制度和人的现代化的三重合奏.当下,重塑信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中国元素,将“仁爱”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注重“五位一体”、制度建设与心性人格建构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信仰并不是来源于个人的真实感受,而是来源于外在因素的建构,尤其是取决于所接受信息的多寡。因此,从人类历史上看,传媒在信仰建构中有着突出作用,其特点直接决定了信仰的特征,而在传媒时代,信仰的建构呈现明显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公共性"的视野与个体生存意义根基之探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信仰缺失为标志的整体性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深刻的生存"意义危机",是当前中国社会精神生活领域的严峻现实;形而上学的被彻底流放和遗忘,使整个社会充斥着不无厚黑的所谓生存智慧、处世技巧,以及苟且偷安的自我保护术甚至还有损人利己的阴毒和狡诈,导致文化"公共性信念"、社会价值"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信念危机";无疑,共同的意义世界、价值信仰以及共同的文化信念,是社会迈向文明历程中的极为重要的心理基础和文化保证;从学理上讲,此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作为理想、价值信仰-信念的对象并决定着、支配着理想、价值信仰-信念的我们社会的本位价值观念与价值归宿定位的明晰化问题;二是对经济利益-功利的追求是否必然导致信仰的缺失和信念的茫然,即对经济利益--功利的追求--个人的日常生计能否与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价值信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论信仰的本质——兼驳中国人没有信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仰的对象,并不是人们通常以为的上帝等神灵,而是真实的本体。形而上的本体在现实中必然表现为某种形式的东西,即神灵。这种神灵便是权威。所以在现实中,信仰表现为对权威的信仰和崇拜。权威象征了某种价值观。对权威的信仰实际上是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对权威的敬、畏行为使人们认可、接受某种价值观成为可能。人们在认可、接受某种外在于自己的价值观的同时,涵养了自己内在的德性。外在的价值观转换为主体的内在德性。因此,信仰过程实质上是主体的德性的发生过程。信仰的上述诸环节,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有鲜明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中当然有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