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假如我是一位语文老师,面对讲台下那么多双求知的眼睛,我一定会对他们说":路是人走出来的,我愿和大家走一条崭新的路。"首先,我要改革课堂教学,绝不能把学生当成"听书"的,要让他们带着问号去读书、去分析、去思考;让他们质疑问难。谁的见解有创  相似文献   

2.
我的小侄女在中国读完大学后,又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过了几年留学生活。在这几年里,她不仅爱上了这个有着火红枫叶和美丽郁金香的城市,而且在当地找到了心中的另一半。几年恋爱谈下来,她终于有了成家的打算。前段时间,她要结婚了,让我赶到加拿大参加她的婚礼。我到了加拿大后才知道,侄女和侄女婿正忙着做一项科研工作,根本没有工夫打理他们的婚事。时间很紧迫,他俩急忙拿出一叠叠请柬让我去发放,并要我帮着他们向亲友索要礼品。看了附有礼物清单的红色请柬  相似文献   

3.
《21世纪》2006,(12)
我的儿子李晓春今年初中毕业时,在一份宣传材料上获悉,加拿大BC省政府教育部与北京某重点中学合办的中加合作高中课程实验班,办学条件很好,师资力量令人羡慕,学校特别强调了学生有望直接录取为加拿大公立学校的学生。以上情况促使我毫不犹豫地为孩子报了这所学校,并竭尽全家微薄的积蓄,缴足了孩子上学第一年所需的各项费用,孩子顺利地于8月底到学校报到入学。我在外省工作,已提前退休在家。为了照顾孩子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我在北京租下了廉价的民房,来北京陪伴儿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我在孩子去学校上课刚刚一周时,便突发心脏病住进了…  相似文献   

4.
每个人有自己休闲的方式,我也一样。一有时间我就去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读书。一想到每天夜晚,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趴在灯下书桌上读书,我就感觉很温馨。我将每天的读书时间称之为—香格里拉。  相似文献   

5.
他是知名作家,可生活中却并不如意.大儿子天生智障,小儿子也被确诊为残障.他沮丧极了,捂着头大哭:“我怎么这么倒霉,接连收到上天的两份烂礼!” 为了让生活继续,他不得不耐下性子照顾两个孩子.可有时他真被惹恼了,恨不得两个儿子早点死了. 他不敢带儿子们出门,天天把他们关在家,玩些无聊的游戏.他在墙上写下很多国名,说是带他们去各国“观光”.可教了几百遍,他们什么也记不住,只会问:“爸爸,我们去哪儿?”他没好气地答:“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被熊吞掉了;去圣米歇尔山的流沙上散步,陷入地狱……”儿子们听不懂这些幽默,只会傻笑.  相似文献   

6.
徐小平 《可乐》2010,(2):29-29
在温哥华教育局,我陪儿子去办理入学手续。13岁的小儿子Adam,拿着一份课程表看了看,然后问我:“爸爸,看,我想上这个班,可以吗?”  相似文献   

7.
李荣华 《老友》2012,(4):19-19
周末快到了,支奶奶想念孙女,希望儿子与媳妇他们一起在这双休日里回来吃顿饭。孙女是她一手带大的,直到现在该上学了,才与支奶奶分开,被接到她父母身边去读书。她知道儿子与媳妇他们喜食螃蟹.为了增强对他们回家的吸引力.确保自己在这双休日里能与孙女亲热一回,支奶奶一咬牙.买了3斤大螃蟹回来。  相似文献   

8.
两年前,我和老公将9岁的儿子送到德国,在柏林一所小学读书。作为陪读,我很快发现了这里许多与在国内读书的不同:孩子的书包变轻了,放学时间提前了,每天都有大量的玩耍时间。最让我惊奇的是,那里居然没有教科书。儿子每天高高兴兴,而我却很忧虑,担心他学不到什么知识。一个学期过去了,问儿子德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给我一句德语:"自由!"  相似文献   

9.
老姐借书     
《老友》2014,(9)
正前些天,儿子去他姑妈家取回了姑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回家时,儿子放下礼物,又递给我一个沉甸甸的塑料袋,说:"这是姑妈还给你的书。"我小心翼翼地解开袋子,书外面整整齐齐地被包扎了两层。外面是个浅黄的塑料袋,里面的袋子则呈白色,我借给她的书静静地躺在里面。  相似文献   

10.
大家一起哭     
我的“书香居”,这里是我读书、写作的地方,是我的精神家园。很久前就渴望拥有自己的书斋,可一直未能实现这个梦想。后来单位房改,才有了自己的两室一厅。按如今的眼光看面积是小了些,好在儿子媳妇都在美国,他们在那里有自己的宽敞房子,我们夫妻俩  相似文献   

11.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12.
夏日的一个下午,朋友丽打来电话,说在家闷得很,想带儿子出去散散心,邀我也带儿子同往.在西单购物中心,两个孩子不愿陪我们购物,只好给他们各换了50元的游戏币,让他们去打电子游戏,我们两人逛商场,约好一小时后一起吃饭.在附近的一家比萨饼店吃了晚饭,打道回府时已暮色四合了.  相似文献   

13.
正以前我不知道父母赚钱养家的艰辛,觉得父母给零用钱是天经地义,假期里只想着玩乐,因而常常辜负他们的期望。几个月前,我利用假期做了一份兼职,体会到了工作的不易,也终于理解了父母对我的良苦用心。犯错在母亲的推荐下,我去一家餐饮店应聘兼职。也许因为我还是一名学生,面试时店长并没有太为难我,大致做了些了解就同意我到店里体验一下,他安排我做大厅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上周我们到郊外去游玩,老师教给我们许多有关植物和昆虫的知识。我们一下就全都记住了”90年代,先是求学英国,后定居加拿大,在西方教育的氛围里,不经意地我卷入了东西方教育的碰撞中。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我开始反省自己。尤其是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不得不深思。1993年,我们将儿子从北京接到英国。根据年龄他被插入小学四年级就读。此时,一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儿子顿时“失聪”啦。我知道不懂英语,是他当时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我十分焦急。我跑到市儿童图书馆借来好多图文并茂的儿童故事书和磁带让儿子放学后学习英语。几…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年初,在结束了英国的求学生涯后,我们一家三口迁居到加拿大小城金斯顿。由于急着找份工作,我也效仿众多求职者,向几个不同的方位散发了个人简历,其中有一份电传到了当地教育局。教育局人事部把我的那份简历转给了局里主管国际教育项目的教育中心主任波娜戴迪。这也就成了她与我接头的线索。突然而至的好机会那是1998年圣诞节前夕,我突然接到市教育局打来的电话,告诉我,他们准备与当地另外一个教育局联合为在校高中生开设一个题目为“学习中国”的课程,正需要一位中文老师。这突如其来的消息对我这个中文科班出身,曾在国内当…  相似文献   

16.
《山西老年》2013,(2):66
编辑同志:我有一儿一女,几年前他们之间签订了一份协议,约定我由儿子赡养,我的所有财产也归儿子继承,女儿不继承财产,也不承担赡养义务。当时,我同意了这份协议。可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因车祸致残,一家生活陷入困境,赡养我显得力不从心。而我已经70多岁,体弱多病,又无经济来源。无奈之下,我只得要  相似文献   

17.
昆茨信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学生想上一个好的学校,毕业了想找一份好的工作,内地的同胞想到沿海扎根,近来又耳闻不少台湾同胞愿把自己称为“来自台湾的上海人”。而上海的年轻一代呢,有不少更想去海外工作。不同于上一代的“洋插队”,他们的愿望,是去加拿大,去英国,是学以致用,在新世纪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但我们发现,许多想去这些地区工作、读书的中国人老是找不到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18.
偶遇     
晓蓉 《社区》2005,(11):57-57
我随着人流走在江北车站的列车通道里,一辆开往两路口方向的列车便在月台上站稳。我正准备迈下高高的台阶去赶车,却被一直走在我前面的母子俩挡住了去路。那个中年人猫下腰,背起老母亲,一阶一阶往下走着。我只好绕过他们,越阶而下,赶到列车前时,车门却关上了。我扫兴地转过身,列车在我身后疾驰而过。那位老人还在中年人的背上,老人温存地微笑着,笑容里似乎还含着羞涩,她轻轻地拍着儿子的肩头,意思是让儿子把自己放下来。儿子喘息着退到石柱前,两条手臂伸向身后,把握着母亲的身体,让母亲从自己的背上滑下来。老人贴着石柱从儿子背上滑下来的…  相似文献   

19.
博士的学问     
芳芳的爸爸妈妈都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了。当初我反对他们去,说芳芳都读小学五年级了,你们又有工作,还去美国念什么书?儿子媳妇说他们单位就他们两个不是博士,丢人现眼抬不起头不说,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低人一等。于是,就把芳芳丢给我一个孤老太婆,两个人双双飞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我的身板硬  相似文献   

20.
李保 《山西老年》2011,(3):28-29
前不久,湖南省安化县梅城镇双江口村的龚瑞祥收到了远在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湖南省中医学院读大学的孪生残疾儿子的来信。两个儿子在信中高兴地告诉他,因为他们在学校读书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异,都获得了所在学校的一等奖学金。得知这一喜讯,龚瑞祥眼眶里充满了喜悦的泪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