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体决策一般由选择过程与共识过程组成。选择过程研究包括决策者偏好表述及转换、个体偏好集结为群体偏好以及方案选择;共识过程研究包括共识度度量、意见分歧识别以及意见收敛调控三个方面。群体决策过程的最终目的是群体对其选择方案的评价意见达成共识,因此对共识过程的研究已经成为国  相似文献   

2.
信息在风险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但决策者在现实情境中却往往无法掌握明确信息,文章试图分析实验参与者在信息明确程度不同的情境中对决策偏好的差异,以探索其与风险态度的关联性.研究发现:决策者会因信息的明确程度不同,而偏好不一样的风险决策;风险决策差异愈大,越容易在不同信息明确程度下做出相异的选择;在信息不明确情况下,决策者相对偏好较稳健的风险决策.同时,发现参与者的金钱效用和机率权重参数与信息明确程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群体决策者处理不确定二分决策问题时的投票表决策略,其中假定决策者关于决策选项具有不同的偏好,且偏好为私有信息。首先给出了当采用确定性单调决策规则时诚实投票与按信息投票为Nash均衡的条件,指出决策者在群体决策时所采取的投票策略一般不同于他在单独决策时所采取的策略。然后给出了在所有决策者按信息投票的前提下最优的确定性单调决策规则。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多属性效用理论构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模型针对决策者对于偏好的差异程度和在意程度,利用各方案之间效用的差异系数和偏差系数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系数;针对决策者对于方案的偏好顺序,把方案偏好顺序的系数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系数,然后将两阶段的系数进行整合,得到的效用值作为群体决策偏好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咨询台     
[偏好曲线]亦称效用曲线,反映决策者对待风险态度的一种曲线。不同的决策者,由于其经验、胆识、性格以及所处条件的不同,往往会对相同的损益期望值产出不同的反应和取舍,此称之为风险偏好不同。这种风险偏好可以通过效用的量度而得到反映,偏好曲线就是反映决策后果损益(横坐标)与决策者效用(纵坐标)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 偏好曲线大致有四种类型:上凸曲线、下凹曲线、直线和有拐点曲线,如图:  相似文献   

6.
针对决策者的偏好信息具有偏序偏好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序之间距离测度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将偏好关系推广到,运用偏序结构之间的距离测度计算控制指标和被控指标,得到方案对之间的控制程度和被控制程度;讨论了决策者站在不同角度对决策方案的偏好.最后,举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危险品运输线路问题的鲁棒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险品运输直接关系到人民安全和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气象因素对道路选择的影响及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提出了危险品运输线路选择的鲁棒优化模型;并实现了模型的线性化,降低了求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属性值为区间粗糙数的多属性决策中如何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间粗糙数多属性决策方法.首先基于属性值与正负理想点距离远近来反映决策者偏好的思想定义了偏好距离,在此基础上利用熵权法计算属性权重,然后计算各方期望效用并按此排序.最后通过算例证明了此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9.
文章给出了偏好结构中的偏好关系占优关联系数与被占优关联系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决策者只能提供序数偏好信息的多属性决策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应的决策方法;并用数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一种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决策者的偏好信息和决策矩阵元素均为区间数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该方法引入决策者的心态指标把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带心态指标的决策矩阵,再通过求解主观偏好与客观偏好的总绝对偏差最小的单目标规划问题,得到属性的权重向量,利用方案的综合属性值给出各方案的排序结果。当决策者处于不同的心态时,可以通过调整其心态指标来进行决策,更加符合实际,计算简单,易于计算机上实现,应用实例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问题一直是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重点.文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并建立了基于Vroom激励逻辑的相对效用决策模型.该模型运用纳入参照标准的相对效用函数来确定决策者的主观效用,利用D-S理论来处理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信息,更加精确的描述概率问题,并且借鉴前景理论的关于决策者在参照点周围的风险逆转行为,把客观概率与决策者的风险偏好结合.最后,运用本理论对决策中的两个悖论进行了解释,证明了该模型的现实决策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决策者的偏好信息是以偏好序对的形式给出、决策矩阵元素为三角模糊数的不确定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方法.利用三角模糊数期望值公式,定义各方案到理想点的距离矩阵,通过求解基于多维偏好分析的线性规划模型,得到属性的权重向量.根据各方案到理想点的加权距离给出方案的排序结果.该方法非常适用于方案数目和属性数量较大、决策者无法给出每一方案的具体偏好值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在大量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决策者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决策者不仅很难得出方案的属性值,而且不能准确地确定在同一属性下方案之间的偏好信息。对此类问题,文章利用具有区间置信结构的偏序关系来表示同一属性下方案之间的偏好信息;给出了区间置信结构下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并用一个数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偏好反转是指决策者在两个相同评价条件但不同的引导模式下,对方案的偏好有所差异,甚至出现逆转的现象。偏好反转现象普遍存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不同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文章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对于偏好反转的几种研究模式和主要的理论解释,以及该现象对经济学和现实生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东省586个消费者样本数据,以有机牛奶为例,对消费者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行为之间的偏差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借助有序Logistics模型研究了相应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对有机牛奶有自述偏好的被调查者中,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间偏差总体较大。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收入、家中是否有18岁以下的孩子等个体特征以及价格评价、购买便利性、食品安全意识、健康意识与环境意识等因素显著影响自述偏好与现实选择间偏差。供应商应采取相应营销策略,促使消费者自述偏好向现实选择转化,有效开发市场潜在需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目标的风险型多属性群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于目标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决策者目标的不同类型及对应的目标效用函数,并针对决策者目标不同以及决策方案属性值为随机变量的风险型群决策问题,提出基于目标期望效用最大化的群体偏好集结方法.首先,该方法将属性的随机性、目标的随机性及决策者目标的满足程度转化为目标期望效用函数;其次,按期望效用类似的线性集结方式进行个体偏好的集结;最后,根据群体目标期望效用值形成方案排序.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犹豫模糊软集是在结合软集和犹豫模糊集优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章定义了基于犹豫模糊软集的Einstein加权平均算子及其运算规则,根据决策者对专业领域的熟悉程度,定义了可信度诱导犹豫模糊软集Einstein加权平均算子.基于可信度提出了犹豫模糊软信息关联度公式,并对决策者个体的方案准则偏好和方案总体偏好之间的关联度建立了准则权重模型.最后提出了一种考虑个体偏好和可信度的犹豫模糊软集多准则群决策方法,并用算例分析证明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群体决策者的信息获取动机。一群决策者需要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处理一个不确定二分决策问题,与该决策问题相关的信息的获取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假定群体决策者具有不同的先验知识、偏好与信息获取成本,首先针对确定性单调决策规则分析了决策者的信息获取与投票表决策略,然后给出了所有决策者都获取信息为激励相容时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魏静 《统计与决策》2016,(20):57-60
文章针对有限理性决策问题,以一套仿真数据实验流程测试三种决策方法的有效性,给予偏好效用函数不同的参数设定模拟有限理性决策者排序的差异.结果显示:PLP法与AHP法通过互动的方式能较VIKOR法的排序更为准确地提供符合有限理性决策者偏好的方案.互动方法中的PLP法又较AHP法更好,原因在于其互动次数远较AHP法要少.VIKOR法因难以提供符合有限理性决策者的理想排序,不适合排序方案.  相似文献   

20.
1992年,Mark J.Machina和David Schmeidler在他们的论文中给出了主观概率的一个强健的定义。他们在萨维奇型的假定下,提出了主观概率的一个选择理论上的推导,这个推导既没有假定也没有表明决策者在彩票上的偏好必然符合期望效用假设。本文拟对他们的主观概率理论做一个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