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主张“全性保真” ,而《庄子》内篇七篇中竟无一篇专论“全性保真”的问题。原来 ,这是因为误解《庄子·养生主》主旨所致。关于《养生主》的主旨 ,自古以来有阐明保护生命的要领和阐明养护精神的要领两说 ,但两说都不妥当 ,按之《养生主》一文有扌干格 ,按之庄子思想有牛氐牾。其实 ,《养生主》主旨乃是阐明保性的要领。如此理解则与《养生主》文义、庄子思想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2.
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内容的养生理论体系。在《坐忘论》与《天隐子》中,他以《老子》、《庄子》和其他道教经典为依据,并吸收了儒家正心诚意和佛教止观、禅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炼方法,自称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对后来的道教理论和宋明理学皆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道教养生思想的发展,并为此后的道教内丹心性论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6.
《庄子》重视人的生命,由此引申出了丰富的养生智慧,既包括一般的养生理论:缘督以为经、虚静无为、节欲守神,又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坐忘”与“心斋”。  相似文献   

7.
《庄子》养生思想是其整个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庄子》的哲学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人体生命观及健康观决定了其养生思想的基本风貌。《庄子》的养生思想体现在万物生于阴阳的世界观、"精神生于道"的生命观与"形本生于精"的身体观、"因自然而不益生"的养生原则、"缘督以为经"的中和养生方法论、"心斋"、"坐忘"的养气论、"形全精复"的养神论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内七篇奥义"系列的第三篇.旧庄学对《养生主》很不重视,以为无甚深意,浅显易懂,因而掉以轻心,谬解无所不在.庄子阐明"养生"之"主"是"道",却被否定"道"的郭象谬解为"不伤生"才是"养生"之"主".庄子主张"为知"的同时必须知"殆"而"已",却被旧庄学厚诬为"反智主义".旧庄学又望文生义,厚诬庄子教人"为恶".作者在《逍遥游奥义》《齐物论奥义》的基础上,无懈可击地抉发出被旧庄学遮蔽两千年的庄学"养生"奥义.  相似文献   

9.
原创性的疏解方法不同于古典或现代意义上的文本解释学,它要求对《庄子》文本的疏解本身成为道之疏导,以便达至天道和人事之间的贯通。从这种疏解方法出发来解读《庄子》"大宗师"和"养生主"两篇,可以发现:首先,"大宗师"何以谓之大的关键在于,养生之道本质上乃是"大宗师"篇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其次,通过对"养生主"篇庖丁解牛寓言的政治现象学解读,可以进一步具体地论证"大宗师"和"养生主"之间的政治哲学关联:即"养生主"通过解牛而来养刀的藏刀之道乃是"大宗师"所谓"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政治之道。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六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周易》,不仅蕴涵着丰厚的哲学人文思想,而且包含有丰富的养生思想——对生命本体的重视,以德养生,调和阴阳养生,遵循自然养生,以及预防疾病养生等思想,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和挖掘。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人文主义为内核,这首先表现为对人的重视.《礼记·礼运》对人的存在作了如下的价值判断:“人者,天地之心也.”这就将人放在了宇宙天地间的核心位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则表述得更为直率,他说:“人,天地之性最可贵者也.”至于这可贵的原因,许氏并未作进一步的交待.数百年之后,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的判断可以视作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他说:“人所贵者,盖贵为生.”(《养性延命录序》)人之可贵,即在其有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关注和肯定是人们自古以来的共识,它本能地发展为对长寿的期待,直接涵育出古人的养生意识.孙思邈接下来又说:“若能游心虚静,急虑无为.服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闹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作为一代医圣,孙思邈的这一养生观无疑是值得重视的.尤其是他放在首要位置的虚静观念,更应加以认真的探讨,因为在传统养生学中,静既是养生实践的指导,又是在养生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高远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12.
庄子人生自由理想刍议毛荣生在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人生自由的理想是居核心地位的。他通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名篇表达这种理想,以“至人”、“神人”、“真人”等艺术形象抒发自己的愿望。这些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曾产生过深刻...  相似文献   

13.
庄子养生说发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子的养生说以宗道顺化为宗旨,以避祸存身为前提。“纯素之道,唯神是守”突出了养神的重要性。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节度食色述及了养形的基本方法。庄子形神相济、内外兼修的养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养生主》篇发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中仅次于《逍遥游》、《齐物论》的名篇,然而古今《庄》学家们对于此篇的研究却显然远不够深入,甚至还存在不少的错误。本文意在从四个方面对此篇的理论价值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15.
肖贤彬 《学术研究》2004,(12):148-148
《庄子·养生主》: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所解数千牛矣,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其中“新发于硎”一语, 难得确诂。王力《古代汉语》 (修订本 ) 译作“新从磨刀石上磨出来”, 注文又说: “发, 出。”“出”变成“磨出来”, 未免添字为训之嫌。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谢质彬 (  相似文献   

16.
《庄子》内篇结构紧密、层次分明:《逍遥游》提出逍遥的三次层次———“无名”、“无功”、“无己”;《齐物论》用“无是非”、“无封”、“无我”三重境界对此予以论说;《养生主》是《逍遥游》的续篇;《人间世》的主旨是“无名”,《德充符》的主旨是“无功”,《大宗师》的主旨是“无己”;《应帝王》是《庄子》内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逍遥游》的呼应。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养生主>是直接建立在<齐物论>哲学框架之上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养生主>所体现的庄子的生命观做了更加细致而深入的解读.对"缘督以为经"中的"督"、"帝之悬解"中的"悬解"等核心概念,以及对寓言"右师一足",作者都有与前人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对"庖丁解牛"、"秦失吊老聃"两则寓言,作者也进行了不同于前人的细读式分析.  相似文献   

18.
试论《庄子·内篇》散文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文章得到古今的赞赏。司马迁说他“善为书离辞,指事类情①”;鲁迅说:“其(指庄子)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②由此可见庄子散文的艺术性之高。然而,《庄子》一书内容驳杂,体例不一,自苏轼以来就认为它不是出于一人手笔;但绝大多数人都认定《内篇》七篇为庄子所作。因此,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就只限于《内篇》。  相似文献   

19.
我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即学者对《庄子》的褒贬悬殊。从魏晋时代开始,好《庄子》者代不绝人。玄学家将它作为经典,称为“三玄”之一。唐代道教称为《南华真经》。许多著名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都深受《庄子》的影响,都给它以很高的评价。远的不说,现代许多著名思想家对《庄子》的评价也特别高。例如,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就是说先秦诸子的著作没有超过《庄子》的。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徐复观研究发现,“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写了一部500页的专著,论述《庄子》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