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6月8日至10日,首届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日本等45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上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的地位、诗赋小说散文等各种文体、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家族、文学与宗教、文学特殊现象以及文学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讨论,10位中国大陆参加了研讨会,我刊主编、教授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别集的数量非常多,但流传下来的却极少,完本更为罕见.通过比对《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和南宋三家书目,可以发现:其亡佚主要在梁元帝江陵焚书和唐代安史之乱以降的历次战乱,后一阶段损佚尤为惨重.除了战乱的损毁,魏晋南北朝别集在唐代流传不广,也是其亡佚的重要原因.而造成流传不广的主要因素在于:唐人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整体评价不高,唐代文学自身的繁荣以及《文选》等总集的流行,对魏晋南北朝别集传播空间的压缩.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但总的趋势依然是从涓涓细流走向蔚为大观。从总体研究风貌、魏晋诗文研究、南北朝诗文研究、乐府诗研究等若干方面对 2 0世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状况作一宏观鸟瞰 ,考察其源流 ,梳理其过程 ,凸现其特色 ,可以为新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散文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魏晋南北朝历时四百年①,在五千年的政治演进上不谓不长;但在中国散文发展的长河里,它不过是一个阶段,或则说是一个过渡.没有魏晋南北朝这个大开大阖的过渡时期,则先秦两汉就无法和隋唐两宋衔接.所以谈中国文学,自不可忽略魏晋南北朝,研究中国散文发展,尤必须重视魏晋南北朝.二、回顾与展望自来论魏晋南北朝文学者,莫不以诗歌、辞赋、骈文为主,而忽略其散文.殊不知它在和韵文分道扬镳的当时,有为数众多的作家,从不同的观点,挥洒如椽之笔,为风狂雨骤的国难,变乱纷乘的政局,荒淫昏暴的政客,穷苦无告的百姓,写下血泪交迸的鸿文,给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并且有些作品,至今尚口诵心惟,耳熟能详,成为我们当前立身、治事、欣赏和学习的重要资源.追究造成忽略散文的原因,《昭明文选》应该是这个事件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所存“纸”字意义关系重大,影响深广。该时期社会用字,书体发展,各体皆备,可以适应于不同的文体、使用于不同的场合,与文体发展特别是与书面文学发展的关联更为直接。而书体的完备,除了文字系统楷化完成过程中自身发展的规律外,主要取决于物质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物质的因素,当时就是书写介质转换的实现即纸张在魏晋南北朝真正普遍进入日常书写领域;社会的因素,则是家庭教养的积累和崇尚书艺的社会需求。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体裁流别,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到书体的发展和介质的转型,自会有助于某些内在联系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汤君 《天府新论》2001,(2):65-69
赋在魏晋南北朝是真正而完整的文学形式.其丰富的主题和题材主要反映了乱世文人的忧患意识、恓惶情绪和他们对玄理世界的不断探求以及对美好理想境界的热切憧憬,在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深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日趋繁荣的兴旺局面,台湾、香港和大陆三地相继召开了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国际研讨会,对推动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粗略统计了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有关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论文目录,这两年大约在850篇左右,分别论及诗歌、辞赋、小说及文论诸方面,下面就分阶段分专题作择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道教发展到南朝,形成一整套存想思神、内观守静的修炼方术方法,蕴含着对文学艺术创作的凝神构思和抒心写性的独特认识,体现了宗教与文学在玄想上的通感与共融,其深刻的文艺意蕴影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文人,是整个南北朝丰富而成熟的文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如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时期一样,低男人一等,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作为历史研究来说,仅仅作这样抽象的认识,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欲真实、准确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社会境况,必须从婚姻、家庭、社会活动等方面,具体考察其实际的生活情形。而客观、真实地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对于魏晋南北朝史及整个中国古代妇女史的研究,又有着重要意义。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婚姻、家庭状况研究 在男权社会中,婚姻是妇女生活的最重要内容,家庭则是其活动的最重要空间。因此,要了…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其文学样式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来得更彻底更全面。"魏晋风度"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诸多新局面,其中求仙主题就是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创作主题。就当时政治、社会局势来看,求仙成为文人挣脱精神枷锁,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途径。从疑仙到求仙,文人经过了心灵的洗礼,创作灵感更是与宗教紧密联系,求仙主题的出现为后代隐逸主题和山水田园诗的出现和发展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的全面剖析─—李刚《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张泽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变乱时期。因其战乱频仍、人生无常的世况,影响中国社会的佛道二教,在此历史阶段迅速传播、发展,渗透进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之中。因此,宗教文化的兴盛是魏晋南北...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有这样一类独特的主题,即男子与偶然结识的女仙、女鬼或女神发生艳遇,结成秦晋之好。但这种关系持续的时间很短,往往以男子的离去而宣告结束。这类故事中的女性均年轻美貌,温柔多情,多才多艺,既近乎完美又不食人间烟火,与当时战乱频仍社会中的现实女性形象相去甚远。这种女性形象的出现是男性文人或者是男人喜新厌旧的猎艳心态和社会底层男性心理渴望的体现,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文化式微、玄学兴起、道教传播广泛,以及妇女悍妒风气流行等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情爱描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情爱描写孙秀荣提起中国古代文学,人们往往想到唐诗宋词,想到明清小说,甚至想到先秦散文,想到元代杂剧,却很少想到魏晋南北朝。的确,魏晋南北朝不是产生文学高峰和文学巨人的时代,它既没有唐诗宋词那样举世瞩目的辉煌,也没有施耐庵、曹雪芹那...  相似文献   

14.
法与魏晋南北朝复仇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礼教弥漫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复仇、复仇意识与法及法制观念呈现出极为微妙的关系。上述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最为突出。此时文学又刚刚独立而进入本质意义的层面,复仇文学遂在法与礼的纠葛中折映出许多瑰怪迷离的色彩,给予后世的文学题材及其表现形式以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新宇 《晋阳学刊》2004,(4):105-107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带有悲怆情志的抒情小赋作品。考察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三点从外部源流方面考辨,抒情小赋源出于楚辞,必然受到其哀伤情调的沾溉。从时代环境方面考订,魏晋南北朝又处在征伐不断的动荡时期,作品反映时代也必然带有悲伤情感。从文学自身发展方面考证,文学自觉和文学理论成熟也为作家宣泄这种感伤情绪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古代书信体文论发展阶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小军  梁娟 《学术论坛》2005,(7):159-163
在书信中讨论文学问题,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形式。它大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三个发展阶段,并且显现出不同的风貌。具体考察这一发展过程,不仅可以捕捉每一时期文人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也可了解书信体散文本身的发展状况,从而为系统把握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和文坛创作倾向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孙彦 《船山学刊》2010,(3):81-84
"形"、"神"是魏晋南北朝画论中的一对核心范畴,本文从"形神"观出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论做一整体考察,揭示出"形神"理论的提出具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和社会背景,它贯穿了魏晋以后中国画的创作和批评鉴赏理论之中,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魏晋南北朝号称乱世,在学术文化上却是一个大放异彩的时代,而广大妇女所起的积极作用和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容忽视的。笔者特撰此文,略作论述。一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文学上。从汉魏之际到南北朝,从建安文学到“永明体”的产生,各个时期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各种文体的发展均有其一份功绩;她们创作了大量的诗、赋、铭、颂、诔、赞、书、疏,撰写了一批文集,给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建安年间被历代作家誉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  相似文献   

19.
早自商朝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即已对韩国古典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韩国古典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学源头——《诗经》。魏晋南北朝时期,《诗经》开始传入韩国,韩国文人从此对《诗经》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模式创作本国诗歌。受《诗经》的影响,韩国古代诗歌也沿袭了《诗经》的创作风格,在形式、内容及诗言志等方面与《诗经》有许多相似之处。韩国古代诗歌继承了《诗经》的传统,丰富了韩国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广泛地汲取自觉地创新——建安后期文人用典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用典之风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建安则是该期文人用典风气开始走向新变的发端.与前代相比,建安后期文人作品中的用典,呈现出广泛性、创新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凭借古书获得巨大功效且为以后文人创作奠定范式的乃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尤其是在确立借古书抒情达意之文学创作范式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