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待历史,不同的记忆方式,传达的是不同的历史观。在德国首都柏林,矗立着的是占地1.9万平方米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在日本静冈县伊豆半岛立着的是所谓的“七士”之碑,“纪念”的是被绞死的7名日本甲级战犯。在对待侵略历史的问题上,日德两国领导人何以态度如此相背?  相似文献   

2.
杨大卫 《领导文萃》2005,(10):96-102
诺门罕是位于内蒙呼伦贝尔盟与外蒙之间的一片半草原半沙漠的荒原,旧译“诺门坎”。1939年5月至9月,日本关东军、伪满洲国军与苏、蒙军几十万人,在这块不毛之地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一根小小的导火索引燃了早已埋好的炸药——诺门罕战争揭开了序幕诺门罕之战是在双方有所准备但都没准备好的情况下,匆忙打响的。1936年6月,日本《帝国国防方针》把苏联列为了第一敌对国,并悄悄着手战争准备。8月,日本制定了或北进苏联、或南下南洋的《国策基准》,紧接着又与德国签订了《德日关于共产国际的协定》。极为亢奋的日本认为有纳粹德国在欧洲帮忙,…  相似文献   

3.
历史走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硝烟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悄悄散去之时,人们突然发现60年前的那场战争中,轴心国德国和日本同样都是战争的元凶,同样无条件投降,但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诚心地谢罪,另一个则千方百计美化他们的侵略。人们更不会想到,日本投降的背后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令人震惊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苏联援助中国抗战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际法西斯势力不断恶性膨胀,德、日、意三个法西斯战争策源地逐渐形成,这对苏联从东、西两线同时构成威胁。此时的日本不仅要称霸东亚,而且还觊觎苏联的西伯利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苏联来说,积极援助中国抗日,以牵制日本,准备全力对付更加危险的德国可能发动的侵苏战争,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令羽 《领导文萃》2008,(14):61-64
快速消费品VS耐用消费品 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从某种意义上,这两个商业名词完全可以看作是二战中甚至是战后苏联和德国(战后特指西德)两国军工——或者说兵器生产思路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杨天石 《领导文萃》2014,(24):129-129
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结束战争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70年。在这近70年里,日本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不同层面的不同变化聚集在一起就使得战后日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两次转型:其一是从战时统制社会向产业社会的转型,其二是从产业社会向福利社会的转型。本书正是通过对战后日本社会各个阶段、各个层面的分析,考察战后日本产业社会的形成以及产业社会是如何向福利社会转型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日本很多朋友包括政治界、学术界、新闻界等,很多人都做了几十年的工作,做了很多事情……就中国人民的心情来说,是希望同日本人民友好的,日本百分之九十几的人也是愿意中日友好的……“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代表大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8.
倪海宁 《领导文萃》2008,(24):60-65
1967年6月初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仅历时6天即决出胜负,并奠定战后中东政治格局,故以“六日战争”闻名于世。在以色列建国60周年之际,关于这场战争的秘密材料纷纷浮出水面。人们发现,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欺骗得来。  相似文献   

9.
2006年1月,日美两国在美国本土举行,令人关注的“夺岛演习”,“收复”被“外国武装力量”占领的“西南岛屿”。翻开西太平洋的地图就会发现,在日本的西南方向和台湾岛之间.散落着几百个小岛,这就是日本所谓的“西南岛屿”,在地理上被称为琉球群岛……  相似文献   

10.
岳巍 《领导文萃》2014,(21):7-22
<正>钓鱼岛、东海争端及历史问题导致目前中日两国政治关系紧张,甚至带来双方在军事上的不确定因素。作为亚洲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中日关系出现问题不仅仅涉及亚洲的安全与稳定,甚至威胁世界和平。就像120年前的甲午战争一样,当前中日争端并非仅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事。1894年中日之爆发甲午战争,如今过去了120年,整整两个甲子,期间,中国与日本都经历过太多的重大事件,包括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  相似文献   

11.
内卡 《决策探索》2011,(19):88-89
在德国已经居住了几年时间,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这个两度从战败国阴影中走出的国家今天能有如此强大的经济实力,甚至在此次欧债危机中俨然成了欧洲人心目中的“救世主”?有一句话——细微之处见端倪,其实很多事都可以从生活细节中找出所以然来。  相似文献   

12.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08,(20):154-155
《另一个国度》[德]扬一维尔纳·米勒著新星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德国知识分子对两德统一作何反应?他们如何看待德国的民族身份及其国际新地位?本书是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考察了德国人变化中的民族观,讨论了它们同纳粹时代的关系。也清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政治思想的广泛发展——同时批判地反思了德国作家、思想家长期以来的一些盲点。作者分析了君特·格拉斯、尤尔根·哈贝马斯和其他一些所谓“怀疑的一代人”的回应,并讨论了“宪法爱国主义”这个德国观念。也讨论了“1968年一代”的反民族主义,并且首次全面地分析了德国“新右派”。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日美两国在美国本土举行了令人关注的“夺岛演习”,“收复”被“外国武装力量”占领的“西南岛屿”。翻开西太平洋的地图就会发现,在日本的西南方向和台湾岛之间,散落着几百个小岛,这就是日本所谓的“西南岛屿”,在地理上被称为琉球群岛……从历史上说,琉球在中国隋朝时被称为“流虬”。明代,琉球正式成为中国的藩属。明洪武5年(1372年),大明王朝派杨戴出使分封中山、山北和山南三国。三国政府明确表示向明朝称臣。后中山国统一三国成为琉球王国,被册封为琉球王。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仍然册封琉球国王,此后百余年琉球国王不…  相似文献   

14.
徐焰 《领导文萃》2007,(3):98-101
苏联卫国战争以最终战胜纳粹德国而告结束,不过这一辉煌也曾遮盖了战争初期的阴影。战后苏联的史书上长期只颂扬己方英勇并列举歼敌数字。却基本不谈己方损失,这显然不能很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其实,斯大林战时在掌握了双方大致损失数字后,曾告诫苏军将领“要学会像德国人那样以少流血取得胜利”。据战争末期任苏军总参谋长的安东诺夫大将回忆,有一次,最高统帅突然问他:“当初为什么老打败仗?”安东诺夫先讲了一句“我们的作战方式还是老一套”,接着又按照习惯讲起空军和坦克使用不当等具体原因。斯大林不满意地打断说:“您一开头讲得很对,后来又讲起了细枝末节。”接着,这位最高统帅露出微笑,讲了一句对战争初期的中肯分析——“简而言之,我们还不太会打仗。”  相似文献   

15.
正当我们在谈起德国人战后的反省时,总是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对纳粹主政后那段历史的反省。事实上,如果德国的反省仅仅局限于纳粹主政的十几年,德国的"认罪态度"可能不会如今天这般为人称道。德国战后在同盟国逼迫下所作出的反省,远比我们知道的远得多、更痛得多。为了在战后获得邻国谅解,德国曾被迫从自己的民族灵魂深处挖掉了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普鲁士精神"。最遭恨的字眼如果问二战结束后的反思中,被清算最彻底的字眼是什么,你也许会想起法西斯、纳粹抑或是日本军国主义。其实,真正的答案是一个让不少人十分陌生的字眼——普鲁士。  相似文献   

16.
李晓光 《经营管理者》2011,(7X):327-328
文学特别是小说,尤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内在气质和情感性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出了以描述战争为主体的战后派文学。这种描写根据侧重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描写日常生活状态下人们对战争的体验和战争带来的痛苦;一种是表现战场、战时及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活动等记实性的题材。战后派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以反思战争的姿态活跃于文坛,表现出了对人性的关注,对爱的呼唤以及对专制的反省和对自我确立的渴望。然而反思的角度却过于狭隘,体现为仅限于日本(日本人)作为受害者的一面,完全忽视了作为战争的主动发出者给亚洲特别是中国(中国人)带来的伤害。这也是本稿通过对名著的文本研究得出的战后派作家对战争叙述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战争前夕斯大林是怎么思考的?下面是波斯克列佩舍夫在1941年5月下半月在有国家其他领导人和将军团参加的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速记记录。斯大林讲道:“形势日益尖锐化,而且很像我们估计的,可能受到来自法西斯德国的突然进攻。这当然难以相信,因为德国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反对苏联的战争都没准备好,但是希特勒一小撮冒险家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如果总结一下1939年至1941年初的对外政策活动,那么主要的是:尽管有英、美的种种阴谋,我们仍得以避免苏联被拖入反对德国的战争。否则我们只得单独在两条战线进行战争,在西方反对德国和在东方反…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日]津田道夫著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作者从日本当时国内的状况切入,剖析南京大屠杀的成因与日本的思想及社会的关系。津田道夫是具有正义感的日本知识分子。他表示要通过这本书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以此恢复日本民族——“人民的民族”的荣誉。《融入欧洲:二战后德国社会的转向》辛蔷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不但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从体制上融入欧洲,更是从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反省。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曾经的世界公敌成了和平使者,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巨?这就是本书“通过…  相似文献   

19.
沈强 《决策探索》2005,(3):87-88
俄罗斯、法国、德国与中国的多边协调合作关系呈发展态势。4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协调合作的需求在增长,俄罗斯、印度、巴西与中国的多边关系出现谋求互利合作的趋势。成为大国关系演变中的一个新动向,美国与英国、日本因为互有利益需求。在当前反恐战争中形成的自愿联盟关系呈继续发展态势,日本、德国、印度、巴西为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结成“四国战略联盟”。联手展开外交攻势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对中国的态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唐代到宋代是仰视,学习中国;从元朝打败忽必烈的入侵大军之后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前是平视;甲午战争以后是俯视。尊强凌弱有传统日本民族有一种传统:尊强凌弱。谁打败它,它就服谁,向谁学习。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中日两国最早的密切交往,是靠中国对日军事胜利得以建立的。公元633年,日本出动舟师数百,进攻朝鲜半岛白江口,唐朝军队与之交锋大败之。这一仗使日本看清了自己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落后。日本从此心悦诚服地向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