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中公民道德建设的对话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对话作为破解"群体性事件"的理性程序和社会资本,蕴藏着公民寻求利益表达、坚守社会诚信和达成行动共识的公民德性品质。将公民对话作为化解群体性事件中建设公民道德和培养"好公民"的实践方式,既找到了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合法性路径,又拓展了公民对话之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性意义,还在于公民对话的参与和规训提升了公民改善生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理性能力与德性智慧。  相似文献   

2.
德性作为一种稳定的内在精神定势,它是人的一切道德行为的内在基础和精神动力。在抽象的层面上,德性表现为超越人的动物性、人的当下社会生命存在状态和精神生命的一种内在动力;在现实层面上,德性又通过道德责任实现从普遍性和抽象性向特殊性和现实性过渡。与此同时,德性与道德责任在道德行为中达成一种彼此互动的现实关系。  相似文献   

3.
道德自我注重德性修养和自我完善,基于伦理自然主义、道德理性主义以及实践理性价值的确信,以尽性、穷理和践行相统一为内在修养途径。作为理想精神,道德自我表现为以精神性和社会性自我对感性欲望和个体利益的超越,以主体性和理想性自我对世俗功利以及制度规范的精神超越。在修养和超越中,道德自我不断提升精神和人格境界;在汲取传统儒家、道家人格和精神境界智慧基础上,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自我人格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注重责任、服务社会的奉献境界,天、人、我一体的和谐与自由境界,生命不朽和价值永恒的完满境界。心性修养、内在超越和境界追求构成道德自我行为实践和价值实现的德性根基和精神保证。  相似文献   

4.
对教师的"高标准道德"经不住哲学拷问,"底线规范道德"无法引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到达卓越状态,如何摆脱教师道德平庸化甚或是教师道德失范等问题,必须追寻教师的德性来源。教师德性之质即爱的德性,包括尊重、宽容、关怀、良心等基本德性。教师德性之行即德性教学,教学是德性实践,德性内生于教学实践之中,并在德性交往中使师生共同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5.
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任何道德价值原则又都是奠定在一定的人学本体论之上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在于人学本体论.从现代人学本体论出发,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既应坚持对个体权利的道德辩护,实现"德福一致",又应坚持对整体的伦理关怀,实现"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其中"德福一致"是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是现代政治的最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在于制度的"德福一致"即制度道德.制度道德既在于制度制定又在于制度执行,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制度中的人.因此,探讨新时期关于制度和制度中人的建设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和文化脉络中,"道"既指自然万物生成本原、运动规律,也标示人类社会生存方式、伦理秩序的本体规定以及道德实践的总体原则;"德"既表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也涵指人们基于天道、人道基础上的自然本性之德和个体心性之德."道"、"德"分别指称和对应于客观世界特别是伦理世界中的形上本原实体和人文价值理念.思想家们对二者意义的相互贯通及其辩证关系的寻究,孕育"道德"范畴并赋予其深厚的文化涵蕴,使其兼含伦理与德性、事实与价值的意义,奠基中国道德理性主义精神和文化的发展.作为本然性形上本体与应然德性价值相统一的"道德"范畴及其理念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体系的思想精粹与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7.
从身体到精神的自我解构、自我重组、自我增强一直是学界热议的话题.一种诉诸药物、神经刺激、基因编辑以及人工智能等用以增强人类道德的新兴技术手段——"非传统道德增强技术"悄然到来.新兴技术革命为德性论的复兴创造了新的契机,却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将会引发传统德性论的多重困境:颠倒道德根基、稀释德性价值、偏离德性育养路径、导致德性评价错位.在新兴增强技术背景下,应当倡导技术与德性的良性互动,使德性与技术共生共荣,从而推动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8.
实践内在地包含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两个基本层面。物质实践作为人类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以物质性、外在性为其基本规定,体现着人类与动物的相似性;精神实践作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和应然要求,以精神性、内在性为其基本规定,体现着人类相对于动物的区别性和超越性。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实践必然经历由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的原初统一,中经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的分离,达至物质实践与精神实践的历史性统一。  相似文献   

9.
[提要]智德是美德伦理学的基本德目,于诸德性中具有前提性或基础性的意义,然而重伦理德性轻理智德性也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儒家智德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涵——致良知、明道义、行仁智,并付诸人生实践,由此展现出不同于西方智德的鲜明特质。以现代眼光视之,致良知聚焦理智德性,明道义专注价值理性,行仁智凸显实践智慧,儒家智德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现代义理。对于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儒家智德的现代义理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实际上是公共价值与道德不断凝结和实现的过程,公共道德在公共行政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元叙事意义。公共行政道德之于公共行政,不仅赋予其合法性,还能够促进其行动上的合理性。现代主义的思想与实践同公共行政道德的失序有直接的关系。重建公共行政的道德秩序需要在扬弃现代主义的同时,为公共行政重新注入公民性、他在性、平等性、责任性以及理性的道德内核,并沿着"德化的制度—道德法典化—德性教育—授权参与"的路径加以推行和实施。  相似文献   

11.
现代志愿精神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向度和精神理念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延伸,是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与人类对善的追求相契合,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只有敞开其理论资源和价值,才能真正成为社会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12.
道德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目前在中学道德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重智育、轻德育,重德育课程、轻社会实践,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互动等弊端。因此,剖析产生这些矛盾的根源,探索应对之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化道德为德性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德性乃人之为人之根本,德性是人类现代社会有序之根基,德性是个人人生价值确定的标志.德性是一种良好的内在的个性品质,而道德则是社会对个体品质的外在要求.因此,如何化道德为德性,就必须选择有效的途径.本文认为情感体验是化道德为德性的关键环节,心灵的成长重在体验.因而,必须大力开展实践活动,尤其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要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和重视利用学科隐性德育资源,进而使道德内化为德性,使德性外化为德行.  相似文献   

14.
构建并遵从道德的普遍准则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而检验道德建设的有效性的标准则是道德准则的具体实践效果。道德权变行为作为道德实践中的一种特殊的伦理行为需要认真对待、科学研究。正确处理好遵循道德准则与实施道德权变行为的关系,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利益损失,也能维护更大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之一,但这种精神却不会像"理性人"的利益观念一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形成。它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公民社会组织的存在为涵化公共精神提供了平台。它对于公民的责任意识、法治精神、公德意识、参与意识和志愿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孕育、熏染功能,而这些意识和观念正是公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出版道德的先进性与出版双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作为出版道德的参照系 ,讨论了出版道德的内涵及先进性。对出版道德与出版效益关系的研究还表明 ,出版道德既与社会体制道德性保持一致又兼具文化德性、教育德性和市场德性 ,同时出版道德在出版实践中又有其道德子系统的自身完整性 ,也即独特的“善”的法则和内容。出版道德对出版效益的影响方面 ,既作为一种生产力在复杂的出版关系中转化为一种互动的信用并构成产生效益的必要资本因素 ,同时出版又以其产品的“文化价值”的特殊性在传播道德 ,使得出版成为道德的出版。出版道德与道德的出版成一种因果互动关系体现在出版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8.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依靠良好的道德实践。本文将大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分为尝试阶段和成长阶段,组织志愿者开展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只有将德育教学与志愿者活动等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自身道德情操,增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论述及时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关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思想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和崇高的价值追求。它围绕"以德兴国"的战略目标、"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传承创新"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目标,要求坚持人本性原则、知行合一原则、渗透性原则,采取修身立德、榜样示范、践履笃行等多种方法,重点以传统文化的家国精神提神聚气,以传统文化的和合价值浸润精魂,以传统文化的道德追求明德修身。在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基础上,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坚定了应对道德难题的文化自信,夯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基,加快了道德建设的时代步伐。  相似文献   

20.
信用最初是在道德教化层面上使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交换的日益复杂,信用这一侧重道德价值的概念逐渐被吸收到民事法律当中,并衍生出诚实信用原则。我国现行民事立法虽然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但还必须加强对这一原则的价值性和规范性解释,应该合理限制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使其更好地调整民事关系和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