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艺术语言的自然性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语言是种自然语言,它以自身的自然性,达到一种语言应用的无技巧境界.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独特创造的,它体现了发话主体随情造语的自然性.艺术语破语言的"定法",而用"活法",用"法"之活,表达了发话主体情感之"心"的活,从而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发话主体为了表达自己情感的鲜活性,必然借助艺术语言的自然性来表达.  相似文献   

2.
艺术语言是情感的丰富化和情感的个性化。它所创造的是一个超越的精神世界。在艺术语言中 ,语言符号的本身就是情感的形式 ,它具有动人的抒情功能。艺术语言是与生活情感有联系的本体存在 ,它能把发话主体情感的原神灵活地传递出来 ,又能把认识之深理寓于艺术语言之中 ,从表层到深层都体现了发话主体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艺术语言的情感体验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艺术语言以其超越语法而显示出其自身的特点。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心理情感的真实感受,是非程序化的言语形式。它的美是由心灵产生而再生的,它不仅满足美的要求,而且满足思想的要求。它是内在的,是心灵化的。它真切地反映了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发话主体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发话主体的情感个性,体现为其独特性和无雷同性。这种情感体现为一种无形的存在。它无形,但却具有表现自身的强大内驱力,它体现了发话主体的指向性,是发话主体的心理的言语行为。它超越了现实,也超越了发话主体自身,它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发话主体的创造。这样,体现了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的不同性。  相似文献   

4.
艺术语言:“生命的形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是发话主体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的形式,它是“生命的形式”表现,它往往是发话主体内在生命体通过特殊的言语形式为载体的感性显现,是发话主体情感表现的自然化。艺术语言对客体的描写,不在外在的感性现实化,而是浸染着发话主体情感内在心象的物态化。它和发话主体生命的形式相对应,它通过虚无的意象,表现发话主体的情和神。  相似文献   

5.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2,(5):124-126
艺术语言是发话主体感知世界的言语形式 ,发话主体感知世界与认识世界不同 :认识世界所依据的是事物的本质 ,所以 ,它的对象往往只能是处在固定关系的联系中的客体 ;在感知世界中 ,事物的关系和联系却是流动的 ,变化的。这样 ,形成了科学语言与艺术语言的区别。就艺术语言的言语表述来看 ,它反映的虽然不完全是客体 ,但它是客体信息对主体情感的激活。它有的指称相同 ,但语义却不同 ,有的无指称 ,但却有内容。这样 ,增强了人们对艺术语言描写对象的感知度 ,淡化了对描写客体的抽象度。  相似文献   

6.
朱志荣 《学术界》2012,(3):116-122,285
气韵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它既是一种感性风采,也是一种特征,更是一种层次与境界.气韵流布于作品的感性形态中,是生命律动和精神韵味的统一.气与韵的关系是一种体与用的关系.在艺术作品中,气韵以形似为基础,重在传神,乃至余味无穷.它是自然之道的体现,也反映了精神生命的特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与艺术家的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风格特征,并体现和谐原则.在作品气韵的创构中,艺术家的天赋气质尤为重要,而后天的陶养也很重要,并使其得法,通过技巧和艺术语言加以表现.  相似文献   

7.
罗靖  张倩 《船山学刊》2004,(4):131-134
在文学艺术中,美蕴含在内容与形式的和谐中,体现为情感的有效物态化;因而作品美是创作主体情感力量的形式化,文学解读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故从美学的视角来观照文学作品,确立文学作品的文化审美品格,意味着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文学作品,充分地看到它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从而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8.
赵晓洁 《阴山学刊》2007,20(4):18-21
《红楼梦》以其寓言式构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对人间世的叩问,在叩问中向生命质疑其价值、意义、目的、来路、过程、去向及生命的美丽、丑陋和悲怆,体现出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和拯救之愿。其美育精神关乎人生价值的启悟、人格境界的提升和超越、精神自由的重视,从而直指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西方悲剧的主体特征是刚性的 ,中国悲剧的主体特征是柔性的 ;西方悲剧艺术张扬悲剧主人公恶劣的情欲、片面的人格 ,以及由致命倾向产生的悲剧精神 ,中国悲剧艺术肯定悲剧主人公善良的道德、完美的人格以及圆融的境界。曹禺悲剧艺术透射出西方悲剧艺术的文化精神 ,给中国悲剧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方东美先生(1899—1977)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他的生命哲学系统中,特重生命精神境界之建构。其境界说,不同于冯友兰、宗白华、唐君毅,而有自己的特色。简言之,方先生境界说是艺术、道德、宗教三重境界的层层升华、贯通互动。在方东美的两篇重要论文《从宗教、哲学、与哲学人性论看“人的疏离”》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中,方先生提出了他的形上人之精神人格超升的三重境界说,把超越于自然人的形上人之生命精神分为艺术天地、道德宇宙、宗教境界三重,层层提升,上下回向,生命精神贯注其间,通达顺畅,构…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乐本于情性,强调情感的安顿,侧重于个体的生命关怀与真实情感,即音乐既是情感的唱响,又可节制情感。在孔子的视域中,音乐情感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其所谓“成于乐”,即道德人格的实现与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的逐层推进。  相似文献   

12.
李骏  吴龙桓 《兰州学刊》2011,(4):207-209
嘉比力克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现代主义艺术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及与社会的割裂,认为在当今社会,艺术家应当肩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她提倡生态艺术与"女性伦理",指出与社会互动、紧密联系才是新艺术的典范,才能使艺术重生魅力,回归精神的领域。嘉比力克是当之无愧的女性主义艺术学者。  相似文献   

13.
韩清玉 《兰州学刊》2010,(8):164-166,172
王国维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艺术自律思想,其形成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美学精神,建基于对中国古典艺术观念的反思;一方面受益于西方美学资源,特别是康德的审美自律思想。王国维的艺术自律思想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艺术形式本体论、美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其思想用审美性架起了从中国古典美学到现代美学的桥梁。王国维并没有走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而是从美育的视角把艺术自律与人的精神自由联系在一起,其理论充满了辩证色彩。  相似文献   

14.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言者意向的表达和听者意会的生成一直是语用学研究所关注的中心议题。话语意义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发于言者意向却归于听者意会的过程。在具体交际语境中,无论前者的表达,还是后者的生成,它们都是基于交际者的语用所能和语用所愿完成的,交际双方在语用能愿方面潜存的互不匹配性直接导致了听者意会对言者意向的偏离。  相似文献   

15.
《诗品》“晋记室左思”条中“文”指左思的五言诗;“典”不是今人所谓的典故,而是指一种重在表情达意,适度加以藻饰,既不轻靡也不朴野的语言风格;“怨”突出了左思诗歌的感情特质,是缘事而发的哀怨之情;“精切”应作“情切”,即感情深切之意;“讽喻”指用适度修饰的文辞表达愤世之情。袁著《中国文学史》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不够准确。  相似文献   

16.
王佳 《学术探索》2012,(4):16-18
阿瑟.丹托的两篇论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与《艺术的终结》是丹托早期艺术哲学思想发展的投射。前者通过哲学对艺术的剥夺,给出了艺术的出路在于艺术哲学;后者则是从认知和发展观出发,得出艺术史终结的必然。由此看出,丹托艺术哲学具有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尚德义的花腔作品使用了传统音乐语言,对其旋律手法、调式音阶、和声语言及节奏节拍,并在创作中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8.
刘海 《兰州学刊》2010,(8):182-185
人作为情感性动物,在与自然、社会的一次次对话和对抗过程中,人的情感性存在状态也时时地在发生着变化。这主要表现为:情感场域的转移、情感存在状态的演变和情感表达方式的更替。流行歌曲作为后工业时代流行文化的主要场域之一,它成为后现代"情感消费"的特定"情感场",流行歌曲节奏的速度感、展演方式的身体狂欢和曲词的欲望抒写是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派诗人戴望舒的理论著作《诗论零札》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派诗歌的核心,是情绪二字。诗的内容是表现诗人的情绪,诗的外在形式也决定于情绪,诗歌中意象的罗列也是以文字来表现的情绪的。情绪在现代艺术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诗人的世界观,也是诗人的创作追求.中国现代派诗人在作品中回避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一方面亲近自然,一方面躲进个人的情感世界,在个人的爱情世界中自我麻醉,寻找慰藉。这一派诗人的作品既有很强的感染力,更易对人们的情感进行熏陶。如何正视作品中的消极情绪,把握作品中的自我情感的宣泄,因此,在这类作品中的情感教育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陈伯海 《社会科学》2012,(7):166-174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意象经营的艺术,包含着意象思维、意象语言和意象结构三个层面的问题。意象思维的功能在于生成审美意象,它立足于诗人由实际生活中所获取并积淀下来的情意体验,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运作方式,将其转化为诗人的"意中之象"。意象语言的运用为使这一"意中之象"落实于由语言符号承载的诗歌意象,其关键乃在将语言的概念符号性能改造成意象符号,而利用词语之间的张力以发挥语言的暗示与联想作用,是实现这一改造任务的重要途径。至于意象结构的职能则在于组合意象以结撰文本,让诗歌作品形成能体现诗人内在情意结构的有机的意象系统,于是"意核"的设置与"意脉"的连通,便构成其刻意经营的焦点。总体上说,意象艺术三个层面的活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其共同的结晶便呈现为由"意-象-言"合成的诗歌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