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国从建国之初便开始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摸索和创新,先后经历了平衡布局、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三个发展战略时期.2006年,"十一五"规划中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战略思想.我国改革开放历经32周年之际,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回顾与评述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增长极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主张通过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推动经济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大体可分为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协调发展三大阶段,借鉴增长极理论的合理成份,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将对我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江苏3大区域带来了协调发展的重大机遇。"良性非均衡"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思路,核心是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战略导向,以"非均衡"凸显各地特色,同时有效控制并逐渐缩小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达到"良性"的目标。把握沿海开发契机,推进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导向和实施重点是以"跨江开发"战略加快苏南要素北移,以"江海联动"战略支撑苏中双轴开发,以"两海战略"推动苏北近水发展,以"强县经济"战略确保沿海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4.
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富带后富”的指导思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以及“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这一发展战略的主要内涵。这一发展战略的实质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既包含着对非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也强调未来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结构.本文通过梅州市地域结构现状的案例分析下,认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下,要实现欠发达地区地域结构优化,区域内要在建立增长中心体系下进一步建立以点连线或网,点、线、面相结合的经济网络,区际间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联合.  相似文献   

6.
党的三代领导人一方面不断传承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基本目标,以人民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标准的价值取向,坚持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主张合理布局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与时俱进,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时代特点不断创新,先后提出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要求、主要目标、基本内容和发展方针上不断创新、各具特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理论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过程,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的。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及九设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并就福建省本世纪初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实现"共同富裕",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局限性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新形势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20年来的实践,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上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结构升级优化、体制创新加快;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9.
非均衡发展与政府关注——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均衡发展战略还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宏大问题。当代中国国情决定了非均衡发展战略仍将是中国政府现阶段的战略选择,经济发展仍将是发展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也应看到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剧了社会关系的非均衡程度,甚至有失衡的危险。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中国政府应当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主导问题及其变化趋势给予特别关注,引导社会朝向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先沿海后内地的战略部署,正确处理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是邓小平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的区域经济理论,对 21世纪中国的发展将产生力扛九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