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当代中国啃老族理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的“啃老族”队伍在不断壮大,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隐患,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升级”为一个社会问题。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日益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啃老族”的出现,有其复杂的成因,国人对子女根深蒂固的“养身之道”,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以及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变革等等因素,造成了这些“成年孩子”拒绝长大。这对青年自身、家庭以及社会都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笔者以为要解决“啃老族”这一新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面的努力,才可能奏效并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啃老族”应早日做好职业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啃老族”(“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 mentor Training)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受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啃老族”的特点是:他们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欲求消费”强  相似文献   

3.
由于就业、生存压力等诸多因素造就不少“啃老族”,从最初颇受争议到如今渐渐被理解,“啃老族”似乎已经淡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而近期,与“啃老族”相反的另一类被称为“啃嫩族”人群又成为了众人热议的焦点。虽然对于“啃嫩族”,目前定义尚不明确,可泛指那些能自食其力,却过分依赖儿女的父母族群。  相似文献   

4.
一些年轻人心高气傲,对工作期望值高、价值观出位,在择业上“高不成、低不就”。这种“就业压力”催生的新一代“啃老族”成了一种社会新现象。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总工会9月3曰发布的《上海职工劳动就业状况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上海的失业者中,有38.5%为35岁以下青年,这些处于就业黄金年龄段的年轻人因没有工作,经济上不得不依靠父母,成为“啃老族”。  相似文献   

6.
柳絮 《女性天地》2014,(12):29-31
“啃老族”是指无能力独立生活,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目前,“啃老”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边是年老的父母养着“未断奶”的孩子,一边是潇洒悠闲终日与网络为伴的青年。这种现象也让不少爱儿心切的父母扪心自问:当初的溺爱是否已遭到无情的报复?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后,日本社会大规模出现啃老族,在少子高龄化的严峻形势下,这一现象引起了日本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日本啃老族人数规模庞大,并且呈现高龄化趋势发展,其成因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宽松的教育体制以及来自家庭的溺爱不无关系。针对这一社会问题,日本政府已制定相关政策加以应对,并初见成效,对未雨绸缪地处理好中国社会即将面临的啃老族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毕业生“啃老族”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已经习得较丰富的知识,有一技之长并获得被社会公认的学历文凭,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者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此乃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畸形现象,对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毕业生自己都是十分有害的。从教育社会学角度研究这类群体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其产生的根源和危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一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启蒙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切勿离开生活;家庭教育要让孩子走进社会,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要从“做”开始,教学做合一。  相似文献   

10.
刘向上 《老年世界》2006,(23):15-17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将近七成的家庭存在着“老养小”现象,有三成左右的成年人需要父母为其支付全部或部分生活费用,舆论称这一人群为“啃老族”。成年自立,本该反哺父母养育之恩的儿女为什么“啃”定爹娘不放松?  相似文献   

11.
在老龄化问题研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啃老族”的存在与继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更使得老龄化问题“雪上加霜”,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啃老族”未来生活,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和举措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樊明茹 《职业》2010,(8):56-56
“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大环境、大政策的制约决定了国内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作为毕业生,不仅要在观念上认识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亮出技能!”  相似文献   

13.
从当年在统一分配的制度中强调“专业对口”到今天在人力资源的市场中选择就业方向,中国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单纯的组织依赖和单纯的市场依赖都是不可行的。今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困境,倒可能是这些“天之骄子”从天上回到人间,踏踏实实在现实社会土地上迈步的开始,也是中国大学教育制度和内容进一步完善的开始。  相似文献   

14.
把职业精神教育与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淑霞  李洪亮 《职业》2008,(7):62-63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就业求职的前提,也是学校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育人基地的职业院校,不仅要把现代化建设的技能传授给学生,更要针对知识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转换、科技不断发展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新形势,教育学生树立和提高具有”统帅”和“灵魂”作用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综合作用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岫芳 《职业时空》2008,4(10):52-53
随着我国就业体制由传统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自主选择”的方式转变,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与市场竞争所要求的素质能力不相适应,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弱。面对就业,大学生有各种不恰当的行为,比如,抱着纯粹现实主义心态,认为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缺乏必要的自信,无职业方向概念,“饥不择食”,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过于理想化,好高骛远,重视“钱”途忽略“前途”,脱离社会需要。择业与自身条件不完全相符,对未来人生一步步晋升发展缺乏长远设计,即便有职业规划但多是停留在理想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为弥补高教人才培养的不足,增强教育的实践功能,为使高校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高校就业率,高校很有必要将职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面对就业择业市场。  相似文献   

16.
新升格本科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升本之初,“先天不足”;二是就业竞争的社会环境压力;三是教学目的迷失,教育工作者急功近利。主要对策是: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加强课人文程体系建设;改革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农村就业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最低工资价位和职业选择的影响显著。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就业意愿越高,大学生去农村的最低心理工资价位越高;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去农村更愿意选择从政。  相似文献   

18.
养儿啃老     
何惜薇 《老年世界》2009,(19):28-28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在中国,这一系列形容词说的是一个正日益扩大的群体,也就是“钱来伸手、饭来张口”依赖父母的“啃老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许多技工学校出现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固然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变化直接作用的结果,但与毕业生及其家长择业、就业观念的陈;已落后不无关系。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技校生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教育,引导其转变传统的择业、就业观念,树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竟争意识、自主就业意识和奋斗创业意识。具体讲,要实现“三破三立”。一、破除追热门、赶潮流的世俗观念.树立以适合自身条件为依据,以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的择业观。在世俗的观念中,人分上中下,活分“三六九”。表现在专业选择上,人们普遍趋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化,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由“不愁嫁”的天之骄子转向面临就业无门的尴尬局面。“就业难”成为社会关注的又一焦点问题。这一焦点的成因是多层面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毕业生自身方面的问题。而在诸多原因中,最不容忽视的应是高等学校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时代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