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互文性理论将话语置于隐性的文化系统中,主体以一种知性的存在方式能动地去解读显性的文本存在。文化、主体、文本在互文性理论中得以很好地结合。这样的结合也正是新闻改革追求的方向。社会类新闻作为一种非规定性新闻报道类型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其特殊性、功能性与互文性理论内在统一。本文立足于文本理论,一方面,通过分析社会类新闻与社会、受众的互文关系,透析社会类新闻互文性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解析互文性在社会类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存在方式,揭示文本互文是社会类新闻报道的一种叙事方式,从而指出互文性理论对新闻改革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本的互文活动具有交互式、虚拟性、多媒体特征。它的共生性、易变性和实时交际性,以及互文活动中文本信息的断裂与缺失,无不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解构作用。正是因为网络文本独特的互文性,不同的文本建构起大不相同的话语强势,有的话语在网络中才更方便地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这又体现了互文性对网络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广告语篇借助语言、语体与传播媒介的互文性特征建构和延展了文本意义。从互文性的功能特征角度,广告翻译可在语篇建构的语篇互文性、文化互文性、话语媒介互文性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成功广告翻译案例即是译者作为广告语篇互文翻译的“协调者”,将源语语篇受众的认知语境与目的语语篇受众的期待视野重合的互文性协调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概念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意义关系的视角。互文是人类交往和认知的方式,互文性主要表征为转述语,让不同的声音参与语篇交际,形成“异质话语”,使各种声音交织和互动,体现出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本文探讨了语篇互文性的本质、表征及功能,运用互文性理论对新闻语篇进行分析,考察特定社会的话语实践和话语秩序,以揭示新闻语篇交往互文意义的中介性转换特征以及机构话语秩序重构的特点,对于揭示新闻语篇的相对客观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话语可以再生产原有的话语秩序,也可以创造性地改变原有的话语秩序,对这一变化的分析可以通过互文性实现。互文性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新闻英语标题的互文性特征有助于解释标题话语互文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能使人们意识到互文对新闻英语标题构建起的重要作用,同时能帮助人们透过互文性的表层特征看到社会现实如何影响话语以及话语又是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的。  相似文献   

6.
"互文性"的提出,为传媒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为传媒话语的建构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典型表现形式有引用、仿拟、超文本连接、典故、指涉等。互文性理论在传媒语言的建构和解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优化翻译、创设语境、突显语义的张力。成功运用互文策略,巧妙地在文本与源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通过语境的转换或对比,可以增强文本与源文本之间某种意识形态或语义方面的张力,从而增强传媒话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 ,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 ,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曼德拉逝世后,围绕其展开的相关话题一度成为国内外媒体和网络舆论关注的热点。在微博舆论场中,有关“曼德拉逝世”话题的相关文本,呈现出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各种观点交相竞递,多元交互,以多种互动模式和互文性手段,推动着微博舆情的演变。微博文本的互文性分析,对于探究微博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机制,解析微博舆论的动态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指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任何文本都不能脱离其它文本而独立存在,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仿拟也是一种互文,通过仿照已有的语言材料,临时创造出新的词句和语篇,以达到幽默、讽刺的效果.用互文性理论解读传媒话语中的仿拟修辞,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仿拟文本以及传媒话语的内涵,为传媒话语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符号阐释是一种阐释者与设计者共同参与完成的互文性理解与建构的活动,着眼于符号文本的相互关系,从符号内在逻辑的角度,把文本作为一个整体来概括。同时,将互文性探索引向多元视角,探寻着符号意义的互文性痕迹,以此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互文性系统。文章从互文之本、双重变奏、历时衍变和动态循环四个维度,论述互文性建构的规律及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