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区域旅游开发中,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与塑造至关重要.从娄底旅游的地理文脉、受众基础及旅游形象现状分析入手,对娄底旅游形象进行定位和设计,定位包括作为国内旅游城市的定位、作为省内旅游城市的定位、作为本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三个方面,设计包括人-地感知形象设计、人-人感知形象设计两个方面.而娄底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包括形象广告策略、公共关系策略、网络媒介策略、旅游节事活动策略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黄海湿地成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盐城借助世遗效应进一步塑造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了机遇。通过非结构化测量方法对后申遗时代盐城旅游形象的游客感知及期望展开调查,调研显示,当前公众对黄海湿地遗产的价值认知情况并不乐观,游客对盐城旅游形象的感知总体上仍比较分散,不过对申遗后的旅游发展则充满期待。据此,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宣传口号和视觉识别体系等方面提出优化盐城旅游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别求游客感知武汉城市圈旅游形象的因子--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环境卫生、景区(点)质量与游客对武汉城市圈旅游的总体印象的相关系数,分析各因子对城市圈旅游形象的重要程度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官方微博、微信宣传内容和携程网等平台的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来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比分析后申遗时代官方宣传与游客感知的盐城形象。结果表明:(1)政府宣传与游客感知的盐城旅游形象存在一定差异:政府宣传中的城市旅游形象更加立体和丰富,而游客感知形象则相对较为单一和集中;(2)两类文本的语义网络图均以“盐城”为最重要的节点和核心,但次级节点差异明显;(3)两类文本的情感评价皆以积极情感为主;(4)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的盐城旅游形象可归为五个主类目和八个次类目,官方宣传时重视旅游宣传和保护以及社会环境的营造,而游客感知的形象则较多停留在具体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肇庆市5个热点乡村旅游地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借助形象修正理论对游客游前感知和游后感知差异的形象修正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游客在实际旅游后对乡村旅游地发生了从“形象一般”到“形象很好”的正面非一致性修正过程。  相似文献   

6.
以到海南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一般;从心理动机和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来看,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是海南的热带海岛自然资源,且"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显著正相关。提出供规划区域功能组团旅游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7.
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是旅游市场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为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来源。以国内5个旅游社交网站的游记文本为数据源,借助ROST CM、Gephi和ArcGIS等软件,探究北京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空间特征:游客感知北京景区空间结构发展不均衡,中心聚集效应明显;(2)时间特征:游客对目的地的感知重点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3)演化特征:游客感知景区聚类程度整体有所增加,游客感知景区呈由中心向郊区扩展趋势,文化旅游成为新趋势;(4)大事件后的积极效应会对目的地形象产生影响,但存在一定的时效性;(5)游客对北京目的地形象的情感感知呈现积极情感为主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国际旅游形象是检验和衡量民族地区创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依据。以黔东南州为例,利用Tripadvisor网站的英文评论数据为样本,通过KHCoder软件对入境游客的民族村寨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旅游认知形象感知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服务和旅游环境氛围四个方面;入境游客对适度开发的原生态民族村寨评价较高,对过度商业化以及旅游供给不足的民族村寨评价较低;民族村寨国际旅游形象感知曲线呈现出幂函数的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长尾"分布。据此,要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同时,要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9.
旅游形象的传播整合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形象的传播问题在"眼球经济"时代对旅游业的发展显得越为的重要,针对旅游形象传播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旅游形象的传播整合策略,即形象定位策略、口碑传播策略、节事传播策略和空间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丝绸之路及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把丝路沿线6省区的48处申遗景点分为六大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对陕西段西安旅游区进行了旅游形象设计和推广研究:通过对西安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市场竞争替代、已有旅游形象定位的分析,确定了西安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地感知形象、人-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最后提出了旅游形象的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丝绸之路及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把丝路沿线六省区的48处申遗景点分为六大旅游区.通过对甘肃段11处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市场竞争替代和已有形象定位的分析,确定了甘肃段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一地感知形象、人一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对甘肃段旅游形象的推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形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形象建设现状和不足基础上 ,提出了凉山州旅游形象建设的措施 :建设国家级旅游景区点 ,增强凉山州对游客的吸引力 ;塑造凉山州整体旅游形象 :凉山州———火彝文明飞天梦想之州 ;通过各种策略 ,特别是争取 2 0 0 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火种采集权的策略传播提升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3.
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选取朱家峪古村作为案例地。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各旅游网站,获得关于朱家峪的网络评论347条,游记8篇,利用文本挖掘软件提取出游客对朱家峪感知形象的60个高频词汇,将其分为动机与行为、景区环境、景区景点、休闲娱乐、旅游产业要素等5类。研究发现,游客对朱家峪的旅游形象感知多倾向于积极方面,"闯关东""古村落"是最深刻的印象,消极感知来自于门票价格、旅游设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古村文化的挖掘、营销方式的创新、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旅游形象是人们对旅游地的综合认识和总体评价,是可以操纵游客内心深处的东西。本文以旅游形象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经典案例经验,探讨宜昌旅游形象提炼的难点及现存的问题,通过归纳分析认为宜昌市旅游形象定位为"壮美三峡.大爱宜昌",最后就宜昌市旅游营销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指旅游者对于一个目的地的知识、情感和全球化印象形成的主观表达。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来调查分析桂林旅游目的地感知情况,根据游客对27个因子的期望值和感知值得分,并绘制形象直观的IPA图,发现桂林在多数因子上的实际感知得到了游客的肯定,这些主要涉及自然风光、社会安全、生态保护等方面。但是在交通便利、住宿软硬件条件、景区卫生、饮食管理方面的监管力度上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和期望值。这就为桂林旅游目的地形象未来的工作重心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旅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平台的游客评论受到广泛关注,网络情境下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促进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长远发展,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游客生成的网络文本分析游客的形象感知。结果发现,尽管游客对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形象感知受限于古色古香的人文景区型江南水乡小镇,但是从游客形象感知中也能较好地识别出两个古镇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游客对两个古镇有关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古镇的游客文本语义网络呈现出“核心感知—期望感知—潜在感知”三个圈层旅游地吸引体系结构;游客对两个古镇的整体情感体验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程度上以一般情绪为主,游客对南浔古镇的情感体验优于甪直古镇。最后,为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旅游地形象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马蜂窝旅游网的游客游记数据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法对碛口古镇游客感知形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碛口古镇游客感知形象高频词以名词为主,主要反映旅游吸引物、地方、特产及当地特征等,可归纳为旅游吸引物、旅游环境氛围、旅游服务与设施及旅游体验与评价4个维度,其中旅游吸引物高频词频次数占比最高,旅游环境氛围高频词频次数占比次之,游客对旅游服务与设施的感知主要体现在住宿上,对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度了解和正面评价。高频词语义网络中,“碛口”和“碛口古镇”形成核心聚集区域,“李家山村”和“黄河”形成次核心聚集,外围词汇主要涉及旅游吸引物、游客评价及地方等。情感分析中,游客积极情绪占比最大,消极情绪占比次之,且主要来自旅游服务与设施、旅游吸引物及旅游环境氛围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运用自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评价调查问卷",调查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评价。结果表明: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总体评价比较高。在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各因子的评价上,韩国团队游客对杭州的"自然资源"、"历史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认可度较高;对"旅游活动"、"娱乐和夜生活"的评价相对较低;50岁以上组群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受要好于年轻组群;回头客与初次客相比,对杭州旅游目的地形象有更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书面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合肥旅游形象的主要认知主体——外来游客对合肥旅游形象的感知和心理认同情况。分析表明,合肥尚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统一的旅游形象,现有的形象定位缺乏特色,游客的认同度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和塑造合肥的地标区等对合肥旅游形象定位的4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其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1.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为一般;2.在心理动机方面,游客对"放松身心、接近大自然"的反应平均数最高;3.在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方面,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有美丽的海景风光"的反应平均数最高;4.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教育程度会影响"基础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身体动机""氛围"及"了解动机"等方面;5."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