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当前备受学界关注的"幸福悖论"问题,认为描述财富增长而幸福水平停滞不前现象的"幸福悖论"实际上是狭义的"幸福悖论",它是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而幸福水平却停滞不前的广义"幸福悖论"的一个表现,而广义"幸福悖论"的形成是由于人们把大量资源消耗在追求某些低层次的、仅仅蕴含有限价值的幸福类型上,以至于阻碍了整体幸福感的提升。基于这一认识,文章提出了"幸福转型"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对该方案进行了初步但比较全面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
幸福经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伊斯特林悖论"提出之后,幸福一收入关系受到主流经济学之外的广泛关注.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使幸福经济学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鉴于该领域观点的多学科背景,有必要对当前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梳理,以获得对经济学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3.
为了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引领人民群众对幸福的追求,有必要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奋斗幸福观进行剖析,这是该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该文创新之处在于从悖论和代价视角深入探讨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重要意义,为新时期研究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首先对幸福悖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人民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由于对幸福的社会性、崇高性、创造性缺乏正确的理解,产生了幸福悖论。而习近平的奋斗幸福观为我们避免幸福悖论提供了新的路径:必须坚持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相结合;必须坚持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结合;必须坚持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相结合。对幸福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树立健康正确的奋斗幸福观,减少幸福生活中的非必要代价,引领幸福新潮流,防止出现幸福悖论。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思想探究自然的内在价值,论证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为保护自然提供道德根据。然而,基于对人与自然整体性认识与实践的生态伦理思想,却被定性为"自然中心主义",成为牺牲人类利益与幸福的"环境法西斯主义",陷入缺失人文价值的道德责难。究其原因,生态伦理探究常常受制于或限定在"现代性"道德框架内的规范伦理范畴,无法进入超越"现代性"道德展开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伦理文化传承的历史视野中考察,遮蔽了生态伦理思想原本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幸福之维。通过对现代社会"幸福悖论"的伦理反思,并借助于生态文学、生态心理学,生态伦理沿着精神生态的价值凸显与幸福之维的内在指引,寻求以德配享幸福的伦理信念和道德实践。因之,生态伦理思想就不能止于生态价值论的外显层面,而要深入人类社会的"内部自然",唤醒或激活人与自然天然联结的"生态潜意识",探寻人对待自然的"环境美德",获得精神生态的内在平衡,逐步达到社会生活中消费适度、精神自足的生态幸福。  相似文献   

5.
从快乐主义到幸福主义--J.S.密尔对边沁功用主义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S .密尔是英国功用主义伦理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对边沁理论的批判和修正标志着功用主义理论从初创时期走向鼎盛时期。以幸福理论来修正边沁的快乐主义学说 ,应当说是密尔对功用主义伦理学说最著名的修正。密尔所受的希腊古典人文精神 (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的熏陶使他不可能完全接受边沁纯粹的快乐主义 ,并使他最终在思想上产生两个重要转折 :其一 ,不再将快乐当作生活的目标 ,而把快乐以外的目的作为生活的目标 ,这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快乐主义的悖论及其局限性 ;其二 ,把个人的内心修养当作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之一 ,不再把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幸福文化及其价值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费尔巴哈曾经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此语虽言过其实,却亦有其可取之处.古今中外,且不论身边的芸芸众生对幸福有着各自独特的思考和追求,甚至学识渊博之士给予幸福的理解和阐述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然,幸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力,甚至在更多时候人们认为它与快乐有如孪生,正因为这种简单的等同,使人们对幸福的感性把握超越了理性的思考,以致对幸福的定位愈加困难,让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幸福的归属感.而文化可以说是人类生存意义的一种理性表达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力求通过对幸福文化的解析使幸福理论更加系统化,上升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实体,形成一种文化形态,希望借助人文力"场"来影响"不知所措"的现实中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幸福悖论是指国民幸福感随经济增长反而下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幸福指数高于发达国家、财富增长所带来的并非是幸福提升而是贪欲以及占有大量资本并未感受强烈幸福。幸福悖论根源于错误价值观念的消极引导、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背道而驰以及劳动的异化和缺位。为避免"幸福悖论"在我国滋生的可能,应以集体主义的价值追求支撑幸福愿景,以精神上的美好感觉增进幸福感受,以奋斗幸福观的积极践行引领幸福追求,借此击碎幸福悖论的怪圈。  相似文献   

8.
回归“身体”概念——对幸福的哲学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直接与"身体"本身及其周遭境遇的平衡和谐相关,在区分幸福与快乐的基础上,把"身体"概念引入到对幸福的哲学追问之中,并以其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来考察现实,就可以清晰地揭示当下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通过对以往幸福理论的辨析可以发现幸福的基础在于"身体"本身完整一体的和谐状态。从"身体"概念出发考察幸福观的历史逻辑,便会发现,幸福的根基在于"身体",或者说只有拥有"身体",幸福才是可能的。"身体"是通向幸福之路,也是幸福的实现之所。  相似文献   

9.
中西方传统伦理精神,无论是中国文化中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的价值建构,还是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城邦、宗教(上帝)或民族国家为基础的道德责任建设,它们都产生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生活阶段,其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内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形态本身内在地蕴含着一定的矛盾和悖论,即人之存在的目的-工具悖论,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伦理-道德悖论,这些悖论的存在预示着传统伦理精神需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经过辩证否定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幸福指数研究兴起的宏观背景出发,针对社会各界对幸福指数存在的各种质疑与争论,对当前幸福指数研究存在的认识偏差与应用误区进行分析与解读,提出幸福指数应立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对公平正义的价值准则、民生指标与精神文化指标、民主参与、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等几方面予以额外重视。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人身心愉悦的美好状态。幸福在内涵上的一致性和外延上的多样性呈现着人的幸福的同质异形。透析建国以来广东人民追求幸福的历史与现实演进,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体经历了清新的精神幸福、被幸福的悖论幸福与美好的大众幸福三个阶段。回顾和总结广东人民追求幸福的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广东特色幸福文化建设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构建一个正义的城邦的规划,目的是使得城邦和公民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其方式是通过由低到高的心灵教育,达到正义。柏拉图的被定义为心灵和谐的正义是否具有通常的道德内涵,以及它能否保证人获得幸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个初步的定义下的正义,确实可以使人获得幸福。但是能够使人达到真正的幸福的正义,却是从最高的善中获得的。哲学家以善自身的知识对公民进行教育和对城邦进行统治,就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正义,从而使得国家整体获得幸福。而哲学家放弃最高的幸福"回到洞穴"这个看似悖论的问题,其症结在于个人的幸福与善自身所要求的普遍幸福之间的冲突。一般公民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家中是否真正的幸福,也获得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是人民所期待的GDP和GNH并没有守望相助,而是出现了令人困惑的“幸福悖论”。寻求“幸福悖论”的成因,探析人类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国民幸福总值的路径,是本文的宗旨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建设"幸福"是人们广泛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准确把握"幸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建设幸福企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本文探讨了幸福的科学含义及其对企业的启示,剖析了建设幸福企业的实践成果及其问题,提出了建设幸福企业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民众幸福的直观指数标值,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评价尺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可以创新出科学衡量幸福的原则或标准,即一个科学"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应当具备五个特征和内涵:(1)幸福的客观指标应充分反映民众重要需要的客观满足程度,主观指标则要充分反映民众对目前生存生活状态的主观感受和评价;(2)幸福的客观基础,即得到满足的人的客观需要是丰富多样的,与此相应,幸福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3)人的需要可以依照其内容归为自然(物质)需要、社会(人际)需要和精神需要三类;(4)幸福可以简称为三个层次:生存型幸福、享受型幸福和发展型幸福;(5)幸福可以分为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两类。个人或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指标体系,即个人或家庭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社会或国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其中,以客观性指标为主,以主观性指标为辅;既要有平均指标,以反映群体在某一方面的平均幸福水平,又要包括相对指标,以反映群体幸福状况在某些方面的社会差别。  相似文献   

16.
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类的幸福,是马克思一生不变的第一主题,也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和献身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幸福观就是关于人类幸福实现问题的系统理论。在马克思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幸福论中,人类幸福的思想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及其基本内容和理论成果的具体名称,采用"人类幸福理论"这一表述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人类幸福理论"是对马克思幸福观主要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马克思将人的类特性定义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其中包含了追求幸福是人的"类特性"的蕴意。在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体系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人类幸福理论的核心内容。"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被赋予了无限丰富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这是我们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前提。作为人类幸福的最终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人类幸福的实现过程及其本质、规律是马克思幸福观所要阐释和涉及的重要内容。理想与现实辩证统一,既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过程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体现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幸福实现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思想。  相似文献   

17.
幸福指向的教师文化是教师在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和共享幸福的过程中共享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是教师追求幸福、创造幸福和共享幸福的生命轨迹,它以教师追求幸福为理论之源,以教师实践共同体的建立为发展之基,以文化共创共享为行动之本,它能激活教师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内驱力,进而促进教师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福是由快乐、价值和自由三大元素组成的.应该从幸福的自我意识和幸福的社会化两个方面去提升人们把握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的时态特征提醒人们要把目光放在关注"当下"上,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自我意识.一个人的幸福感还和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每个人应当心存善念,帮助他人获得幸福,以增加自己的正向幸福.  相似文献   

19.
对于幸福问题,需作综合考察。从形而上来说,幸福既涉及人之存在的自然状态、道德状态与社会状态。从形而下来说,幸福事关入的需求的满足及其如何实现问题。人的需求的满足,需要一定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就个体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个体的奋斗,展开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对社会来说,幸福的获得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制度与创造好的环境。就当下中国来说,需要对国民的幸福状况作实然的动态调查,以期制定时宜的国民幸福指数,从而指导与实现国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7,(9):14-21
当前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源于西方文化,但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是共通的,中华文化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人们的幸福主要取决于在个人、他人、家庭和天下三个层次和谐与否。在个人层次,心理学展开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研究,"美美与共"当可作为己心关系的和谐之道;在他人层次,中国人通过深层的心理特质传承着传统文化的资源,从而更容易获得幸福的真谛;在天下层次,中国人当有主流文化的自信,以中国文化心理学造福天下。这三个层次实现和谐和幸福的问题应当被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而家文化则是中国人很具代表性的本土资源,将自己、他人与天下联系起来,有益于全人类心理资本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