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达《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我们看到:紧接4月,北京,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已列入立法规划,“相关法规出台的日子已越来越近”。挨着5月,北京,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宗教局等9部委共同建立部际联席会制度并举行第一次工作会议。目的是为了统一协调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到了6月,北京,文化部一马当先,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精神,回顾总结;部署了下一步主要工作。进入7月,苏州,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论坛》,为促进遗产保护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主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方法”;此会旨在“创造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向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提供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亟须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对话、研讨并达成共识的平台”接着7月20日-25日,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得到文化部支持,联合“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甘肃省文化厅共同主办“实施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暨“西北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已得悉,从8月开始各省区将申报各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名录”。省区县市4级代表作“名录”体系建立前奏早是如火如荼,省级名录申报及其专家论证会议已是此起彼伏。制度下的行动已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热潮。凡此种种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积极主导;其意识,在中国社会已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这是令各族民众十分欣慰的。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为积极推动我校学科建设优化和发展学术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继之前已开展的前沿高端小型学术研讨之后,今又结合十九大文件深度学习,启动学术应用前沿讲座。11月4日-5日,首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口头传统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诗学"学科带头人之一——巴莫曲布嫫教授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解读》《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2014年11月1日,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办主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在兰州召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丁宏、王建民等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高丙中、陈岗龙等教授,北京师  相似文献   

4.
时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研究》学刊社、甘肃省民俗学会、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新疆少数民族文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4月11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土族《格萨尔》说唱"中期总结及规划会议在西北民族大学榆中校区顺利召开,特别对《格萨尔》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院在各方力量的支持下,建成了"格萨尔文化展厅",甘肃省文化厅非遗处副处长薛占平、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何烨分别发言,肯定了此项工作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为新建成的"格萨尔文化展厅"举行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11月2日是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诞辰104周年纪念日。头天,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建设工作办公室主办、《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社和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机构承办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与北京大学的纪念讲座相对应而于11月1日在兰州召开。涉及到这四个学科的科研和教学部门、主要高校的专业高手、教学健将和团队大腕云集金秋金城,极简而多彩、紧凑而宽松地开了个有关学科建设、发展的研讨会。这个表面上用半天时间面对面的研讨会,利用了整整大半年多碎片时间的幕前操作,这还不算提供会上12册文本材料的各自撰写、编  相似文献   

7.
《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各民族在行动》一书除卷头语和编后共包括4部分,共计收录论文32篇,近37万字。对西北各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等工作做了很有见地的论述。该书学术敏感性强、资料收集准确、消息传递迅速,在以下几方面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一直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不菲成效。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西北民族研究》三十而立,跨两个世纪,视野开阔,使命重大。主编郝苏民先生率领编辑团队一路前行,30年来,坚持学术办刊的正确方向。杂志选题紧贴国家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各阶段的重大需求,同时突出西北地区的民族性、地方性和自然文化遗产丰富的特点,汇聚西北多民族社会、历史、经济、生态、教育、语言和民俗资源而立足于研究。跟踪国际前沿学术信息,积极吸收相邻学科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普查,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选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等,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实施了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创新。  相似文献   

11.
[编者案]十年动乱之后,曾一度被撤销的西北民院,“春风吹又生”,获得解放的民院老领导们,以新的恣态重建西北民院,第一个大动作即是在1978年10月组织召开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教材编写暨学术讨论会”,成为十年动乱后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界的第一声春雷。西北民院的领导和民间文艺学家们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民院50华诞之际,本刊特发北大陈真教授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2.
我们实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必须处理好八大关系,坚持四个方针,恪守八项原则。正确处理八大关系“抢救工程”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抢救工程”已于2002年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但是,这个工程又是国家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个部分。因此,“抢救工程”既要自主地开展工作,又要自觉服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国领导小组及其全国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不仅享有相应的权利,而且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并在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东亚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志永 《民族学刊》2011,2(5):89-90
2011年7月16日至7月18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东亚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绵阳召开,会议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共同主办,韩国亚细亚民族造型学会、日本亚细亚民族造型学会协办。  相似文献   

14.
<正>为深入、全面探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的稳步落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国家民委重点人文社科基地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和甘肃省民俗学重点学科建设基地联合邀请宁夏《回族研究》、青海《青海民族研究》和《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四刊有关办刊学者,共同研讨的"‘一带一路’:文化先行战略与跨文化对话"高峰论坛于2015年10月24日在丝路重镇——兰州市顺利举办。  相似文献   

15.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传承中华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能够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缺乏保护人员的问题,也能够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高校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继承民族的根,弘扬民族的魂,使中华文化永久获得传承。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受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地域等方面影响,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传承后继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等问题;考察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症结因素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8.
<正>新年寄语《西北民族研究》:《西北民族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化研究的重点期刊,她对于钟敬文开创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给予了充分关注,数十年来发表了相当数量的高水平的民俗学学术论文,我作为读者与作者心中充满感激。值此新年之际,我衷心期望贵刊在办刊方向上,继续坚持本土学术主体地位,强调关注民族民间文化这一主题,适当介绍新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在作者队伍方面,依靠  相似文献   

19.
唐友军 《民族论坛》2012,(18):86-89
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极其丰富的仪式,作为其文化的载体,仪式语言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意义。本文通过对影响仪式语言保持、保护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当地仪式语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今天,当我们西北民族大学从事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各学科的各民族同仁们在西北民族大学东学术厅济济一堂,与新疆社会科学院的业内朋友们、兰州大学的先生们共同为我们大家所尊敬的谷苞老先生祝贺他90大寿,并回顾他、研讨他70年来孜孜不倦、义无反顾地坚持从事民族学学术研究和把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巩固祖国统一为一生己任的实践时,我们心中既充满了无比温馨的感请;对谷老几十年来如一日地对我们西北民族大学原西北民族研究所的创立;对《西北民族研究》学刊的创办;至今对我们的教学、科研所给予的始终如一的真诚、无私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