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由主义文学一直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始,研究者们就开始了对自由主义文学的理论建构和概念阐释,他们的阐释话语直接影响了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概念和内涵。时至当下,学者们对自由主义文学的关注已经显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研究,但对于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泛自由主义”倾向,也应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回顾古代和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史和文论史,可发现审美批评与伦理批评此起彼伏,甚至互不相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哲学界、文学理论界发生了“伦理转向”,被称之为文学伦理学的复兴,在美国主要包括以布斯和努斯鲍姆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和以米勒为代表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复兴的文学伦理学克服以往审美批评和伦理批评的隔绝、对立,致力于将形式分析与伦理关怀、审美批评与伦理批评有机结合,为一种应然的诗学——审美/伦理诗学带来理论和批评实践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的文学,对于理论批评似乎特别地青睐,所以有人认为19世纪是创作的时代;20世纪则被理论批评所替代。用芝加哥大学米彻尔的话表述:20世纪的文学表现不是诗歌的,不是电影戏剧的,而是批评理论的。它的主导方式,不表现为“流行的”、“公认的”、“官方的”,而是进步的、新兴的、先锋的。它以百科全书的广博内容,跨越学科,构成人与自然、政治与宗教、性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转引自王佐良:《两篇有关本文新文论文章述评》,《读书》,1995,5期)。如果说,这个理论批评的时代,在欧美从。19世纪末开始,在20世纪里,经历着此起彼伏的大发展,那么在中国新时期以来,各种思潮、文化理论迅猛地遍及全国。中西文化的融通,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和学科体系的转换与重构。它使研究者意识到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涌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社会历史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性别诗学等发展阶段,取得重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急需反思和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文化诗学”,即以“社会身份新疆界说”为基础,把文化批评与文学审美相结合,将取代性别诗学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热潮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视野.人类学意识在理论、创作与批评中的多重显现,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开拓文学空间的深入努力,对推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何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几年前,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结束了“五四”新文学、中国新文学、“五四”白话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诸多概念同时用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混杂.这种替代反映的是文学研究的精确化,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任何概念的产生,各负有特定的历史意义,不可错位而生,也不可长存不灭.在“五四”时期或稍后产生的新文学、白话文学等概念,正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学发生重大转变的投影.用新与白话作界定,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新质”,不如此,新旧文学不能区分.50年代,把从“五四”开始的新文学称作中国现代文学,那是要确定一个界限,来称谓建国后的文学,这自然找到了中国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没有现代,何来当代.顺理成章,现代以前而被称作近代,近代之上,又有一个古代,也就构成了文学发展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不在“五四”时期提出,也不在50年代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回顾20世纪80-90年代以来海外汉学界对“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这个命题的研究与理论创新,进一步指出“市民社会”、“公共领域”以及“国家政权建设”等概念在解释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历史过程中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对这些概念合理运用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8.
方法论更新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永健 《晋阳学刊》2009,(2):108-112
文学批评环境的恶化以及批评者自身能力的弱化,都使当代文学批评陷入新的一轮危机。所谓的“纯文学”、“文学性”等批评标准,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新生态,不再具有理论说服力和阐释的有效性。一方面,“纯文学”文学作品或文学姿态不再受宠,以“纯文学”、“文学性”批评标准所经典化了的“经典”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另一方面,通俗文学、民间写作、打工文学、80后新性情写作、欲望叙事和身体写作。却有被重新“经典化”的可能。如何有效地阐释当代的文学新现实,强化批评的能力,这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者和文学理论界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于当代文学批评,必须更新论述方法,放弃狭隘的“文学性”批评标准。采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理解接受”理论、“交流对话”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情本体论”观察视角来对待和阐释当代文学文化新生态。或许能给当代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40年代后期李健吾的诗论,一方面受正在崛起的“人民文学”思潮的影响,表现出一种向大众美学靠拢的积极姿态;另一方面延续着他一贯的生命诗学理想,并与北平沈从文、朱光潜所代表的战后“京派复兴”构成一种遥相呼应的关系.其编辑、批评实践,不但对战后诗坛格局——尤其是“九叶派”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且为我们认识20世纪40年代后期文学的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
张春 《学术界》2012,(6):196-207,289
20世纪80年代,文学出版积极引领“思想解放”潮流,以饱满的激情践行文学理想,以内涵丰富的文学出版物创造了空前的阅读热;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文学出版在体制转轨中开始了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以来,文学出版全面市场化,迅速进入“策划时代”.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为主线,观照文学创作和阅读潮流更替的轨迹,集中体现文学出版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的文学     
刘小新 《东南学术》2003,(2):120-122
“人的文学”是贯穿20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概念。今天 ,人们一般都把“人的文学”观念的建立看作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折的关键 ,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性”标志。“人的文学”术语的首次使用者是周作人 ,1918年 ,周作人在《新青年》第5卷第6号发表《人的文学》一文 ,阐释了“人的文学”概念的内涵。但“人的文学”并非周作人一人所主张的 ,而是五四时期文学的核心理念。周作人对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的突出贡献 ,是以“人的文学”概括新文学的新内容 ,标识出新文学不同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周作人在1918—1919年间相继发表了《人的…  相似文献   

12.
桂琳 《晋阳学刊》2006,(6):21-24
“公共空间”作为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在如何界定和使用这个概念上存在着分歧。美国学者兰西.弗雷泽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是西方20世纪80年代“公共空间”研究热中的产物,她在研究中对这个概念的涵义进行了重新的解读,对哈贝马斯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颠覆性的创造,这对我国学者引进这一概念也是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写作中,“图形”(figural)一词是其文化哲学、政治哲学和崇高美学的核心概念。“图形”是其后现代哲学的起点之一,是撬动西方传统理性哲学、解构绝对同一性逻辑的支点,更是其以“事件”“时间”“差异”“异识”等概念构建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矩阵的结点。利奥塔的“图形”理论还拥有一种能够在当代艺术的创作、策展、评论与历史书写中屡被激发的潜能,是其艺术批评写作的支撑,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艺术语境下接合(articulate)哲学与艺术的代表性概念,对这个概念与理论的研究,将会释放艺术批评的潜藏潜能,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  相似文献   

15.
张宏辉 《天府新论》2008,(5):131-135
"批评话语"是一种与"批评"概念、批评实践有内在关系的,并与一般知识话语、理论话语、独立学科话语相区别的话语类型,是一个近现代话语现象,有着特定的涵义、言说性质、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具有与现代文化、现代学术内在关联的知识文化品质;其内在于文学知识活动的两个层面基于文学、文化的现代建制需要而融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批评话语整体在文学现代研究中占据着一种知识思想核心的位置,"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现象及论断的有关学理内涵蕴蓄于其中.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批评史写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是正统文学史观自身的修复期和瓦解期.王永生主编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表现出这样的基本特征,一方面要维护正统文学史观蕴含的历史总体性,另一方面试图修复它的学科性.作为新一代的学人,温儒敏悬置现代文学批评史的总体判断,而刘锋杰则坚持八十年代的启蒙主义和审美主义,他重申现代文学的未完成性,这是对总体性问题的重置.到了新世纪,在“复数现代性”的语境中,旷新年和余虹按照不同的路径重述现代文学理论史,旷以新左派的理论来激活左翼文学理论的反抗活力,而余虹则试图在新的知识条件下拯救出文学对历史发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审美感悟价值取向是一种从文学作品本身看取其价值存在,强调文学的审美特质而形成的价值趋赴。它在20世纪大致经历了世纪初的萌生、“五四”时期的建设、1930-1940年代的深入、新时期的发展等四个历史阶段。感性形式、审美意蕴、批评模式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其知识话语结构。它对文学审美之维的探求,深化了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思考,但也存在忽视审美意蕴的开掘、以美学的研究代替文学审美特性的把握、理论建构的西化倾向等局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在借用西方引进的纯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学观念、批评话语。因此,用西方的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建立起来的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往往削足适履,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面貌。于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界发出了重写“文学史”和“重新确立学术规范”的呼吁。在这一背景下.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提出来了,其中以罗宗强先生提出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历史还原最为代表。  相似文献   

19.
肖翠云 《东南学术》2007,(6):156-160
中国语言学批评在20世纪80年代获得了丰硕的成果,90年代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成衰微之势,若想走出困境,必须在三个方面进行加强,并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征,进一步发挥文本分析与审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批评特色,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20.
卢芳 《理论界》2013,(10):124-126
张爱玲是中国20世纪沦陷区文坛的代表女作家,在当时很受读者欢迎.后来,张爱玲离开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沦陷区作家逐步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他们犹如出土文物般受到特别的重视.张爱玲的小说先在港台兴起,继而在内地火爆,她的小说重新被整理、出版,以致于产生了不少“张迷”,目前在文学界不知道张爱玲的人很少.为了探求这一文学现象,本文拟通过文化审视、女性主义批评、文艺心理分析等方法的使用来进行考察并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