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正> 《人文杂志》1988年4、5期连载刘承思同志《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一文,从商品经济的原因等基本理论到发展商品经济是不是利用资本主义等实践问题,全面批评了以卓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我们认为,刘承思同志的许多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是值得商榷的.一 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还是社会分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私人劳动论和列宁的社会分工论?  相似文献   

2.
黄楠森同志在《哲学研究》1985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一文。为此,我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了《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黄楠森同志的某些观点谈了我的看法。为此,黄楠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90年第5期上发表了《再论本体论——答刘福森同志》的文章,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全面的批评。看完答文很  相似文献   

3.
《人文杂志》1988年第6期刊载了余树声同志《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失误》一文(以下简称《失误》)。我认为,该文对马克思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 一、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否是主观思辨式的产物? 《失误》为了论证它所确立的命题,断言“马克思的全部理论著作,小到对作为资本主义细  相似文献   

4.
三论“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宋福僧我于1963年写《“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甘肃师大学报》,1963年第4期),1988年又写《再论“商品拜物教”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甘肃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拜...  相似文献   

5.
《晋阳学刊》1986年第1期发表的《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改革理论》一文比较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改革的理论。这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来说,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吴江同志又就这篇文章写了《关于目前社会主义自身改革的性质》一文(《晋阳学刊》1986年第4期),表示了他自己的意见。考虑到这个问题的讨论,涉及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本文打算就社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土地不是商品在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性质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提出了经过人类耕种和改良、或经过多年劳动加工的非原始状态的土地(建筑地段)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的观点,(本文引述并加以讨论的观点,请参见陈秀华同志的文章《社会主义建筑地段性质初探》,载《中国房地产》1984年第1期;《论建筑地段的商品性》,载《江汉论坛》1985年第9期)并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土地是商品的立论根据,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7.
王坛浦和张政两同志(简称王、张)在《论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一文中(见《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对我先发表于《哲学研究》,后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简称《问题》)一文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同我商榷,对我很有启发和教益。我在该文中对某些问题的论证不够充分,未有展开,确实需要补充。但是,我对王、张的一些论点仍持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再作商榷,并就教于王、张和哲学界同仁,以便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文杂志》复刊100期感怀郭润宇陕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时值《人文杂志》复刊100期之际,我回顾自己在《人文杂志》几次发表文章的情况,深感《人文杂志》的编辑对我的进步和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我的好老师。1981年,我与张俊南老师合写一篇文章纪念中...  相似文献   

9.
1989年第四期《新华文摘》,几乎全文转载了《开放时代》同年第一期上荣剑、范恒山的万言论文《论所有制的开放》。鉴于这篇文章的一系列观点,以及《新华文摘》在广大读者中的影响,对该文探讨一下甚为必要。概括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就是10年开放没有开放到根本上。只有以资本主义现代私有制为样板,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彻底改造,才是开放的关键所在。为什么只有对准社会主义公有制开刀,才是真正的开放呢?归纳论文的观点是: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貌似先进实为僵化的”、封闭的所有制;二、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质上是国家所有制。它“往往蜕变为部门所有制、地方所有制或单位所有制”、甚至  相似文献   

10.
刘克鉴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一文(载《人文杂志》1981年第1期)对黄振奇同志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一文(载《红旗》杂志1980年第2期)提出了不同意见,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对于刘文中关于否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意见,我们却未敢苟同,现在谈几点看法与刘克鉴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1.
我在1985年《哲学研究》第12期上发表了《本体论能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以后,陆续看到了一些批评文章,但均无暇作答。刘福森同志在《人文杂志》1989年第2期上发表《评“本体论”哲学——兼论实践唯物主义》一文,对我那篇文章的“失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六点诘难,并表明了他自己的观点。由于他提出的都是一些原则性问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性质,我感到有一辩之必要。下面我就按照他所提出的六个问题的顺序,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评介洪韵珊包心鉴研究员新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纲》(以下简称《论纲》),199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25万字的理论专著,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  相似文献   

13.
<正> 1988年10月17日,董辅乃同志为卓炯的《<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卓炯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功不可没.李炳炎同志写了一篇阐发董辅乃观点的文章,题为《卓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发表在《江海学刊》1990年第3期上.李炳炎从四个方面对卓炯的先驱作用进行论证:较早奠定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根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一贯强调计划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的最早探索者.李炳炎在第一节里提到了卓炯第一个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并作了说明,李炳炎的文章是符合事实的,当然个别问题表述上不够清楚.  相似文献   

14.
“李宜楠(壮族出身,1961年毕业于武大经济系)早就立意写一本《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述评》,直到躺倒在病床上才完成他的12章手稿。正像他本人向笔者诸人预言的那样,书稿脱手之日,就是他呼吸停止之时(1991年7月1日凌晨去世,终年57岁,终职讲师)。他的书稿,我们已在杂志上发表过《导言》(《改革与战略》1990年第3期)和两章正文。12章的标题与主题为:第1章《基础论》(载《改革与战略》1991年第1、2期),本章主题:批判‘一大二公’和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树立不断解放人身生产条件的观点。第2章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思了斯大林将马克思关于西欧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概括和上升为各国普遍适用的“五形态”理论所造成的单线论、直线论、唯一化的错舛,分析了从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发掘出的“三形态”理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间具有的本质联系,强调发展“三形态”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增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篇章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经济学家单炯同志的一本论文集.一九八一年十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了作者《论商品经济》、《论社会分工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等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论文三十篇,约三十二万字,是作者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从提出到丰富和完善整个过程的代表作.商品经济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可是,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只有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才能真正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过程中理论上的一脉相承和阶段性转换的辩证关系,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上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为何物("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组成部分)"的讨论,这里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①另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何伟先生的《斯大林模式今天怎样影响我们》(《炎黄春秋》2010年第8期)与徐崇温先生的《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红旗文稿》2010年第8期)的争论就突显了这个问题。以上都涉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何文指出徐文"主要内容是讲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但对‘科学社会主义’只字未提。可是文章标题中用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两者是同义语、还是有区别,就不得而知了。"何伟先生不同意徐崇温先生的观点,用斯大林模式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来回答,也未讲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这里涉及两个范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辩论清楚: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这里涉及的是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问题;另一个是议会民主的问题,它涉及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前者是后进的民族或国家如何跨越发展的问题,后者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议会民主的条件下如何演进的问题。这是两个范畴的问题,虽然都涉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但它们各自遵循的是不同的规律。在讨论中,使两个范畴的问题混淆,就影响了我们的理论思维,造成理论的混乱。为此,我们分开来讨论。本文先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及其规律问题,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人文杂志》复刊百期座谈会上的讲话(1996年4月24日)白智民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同志们:今天,大家在这里欢聚一堂,庆贺《人文杂志》复刊第100期,我代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及《人文杂志》编辑部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人文...  相似文献   

20.
夏勰同志《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渐进性》一文(刊上海《社会科学》1989年第8期,以下简称夏文),读后受益非浅。夏文从中国国情出发考察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渐进性,其思想方法是可取的。并且作者又提出许多诸如在总体文化与政治法律文化的递进中来分析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文化条件等观点,也是很有价值的。但笔者对夏文的有些观点却不敢苟同,故与之商榷,并求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